首页 > 文献资料
-
C形臂透视引导针刀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C形臂透视引导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分别采用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30例.单支切断15例、双支切断9例、三支切断6例.评价采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术后6个月测定致痛关节突关节水平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并于术后6个月进行腰椎MRI检查,测量多裂肌横断面积、萎缩率.结果: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背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6个月多裂肌肌电信号测试值均低于切断治疗前基础值,但三支切断组肌电信号值明显变小(P<0.05).单支、双支切断组6个月后MRI检查测量多裂肌横断面积无明显变化,三支切断组多裂肌横断面积减小(P<0.05),有退变萎缩表现.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是有效的,单支、双支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未出现明显退变萎缩情况.三支切断治疗有一定风险,应谨慎使用.
-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40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临床诊断腰椎小关节综合症患者,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行患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用药为0.25%盐酸利多卡因(内含醋酸泼尼松龙25mg+腺苷钴胺1.5mg),然后行手法治疗.结果:25例经1个疗程治愈;另7例经2个疗程治愈;其余8例经2个疗程好转.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效果良好、持久,操作简便,副作用小.
-
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目的:观察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慢性腰痛病人76例,所有病人均经对照性诊断阻滞确诊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根据病人选择及知情同意,42例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射频组),34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病人评价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病人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 Index,PSI),并行腰椎动力位X线检查,观察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所有病人接受6~30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后4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和腰椎整体ROM与治疗后2周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各时间点,射频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腰椎整体RO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后2周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
-
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
目的:观察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60例临床诊断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在X线片测量引导下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用药分别为1%盐酸利多卡因(内含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甲钴铵注射液500μg)和1%盐酸利多卡因.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后5min、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阻滞中和阻滞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阻滞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阻滞后5min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C组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阻滞前无明显差异(P>0.05),B组VAS评分仍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B组阻滞后5min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C组相近,但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在门诊缺少X线透视设备的情况下,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C形臂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 C 形臂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37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治疗前、后采用 VAS 评分系统进行疼痛评定与腰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后随访第6个月进行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与 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 形臂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具有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
椎间孔镜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
目的 探讨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对比药物保守治疗与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08-2016-08收治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保守组54例,均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射频组43例,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①射频组患者在治疗后1、3、12个月,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时,其两项指标亦有显著改善(P<0.05),但其后,至3个月时疗效显著下降,12个月时进一步下降.治疗后1、3、12个月,射频组的两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1年时,射频组优良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而言,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改善效果更佳,且疗效更加稳定.
-
椎间孔镜直视下射频消融术在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腰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患者以腰骶部、骶髂和臀部疼痛为典型症状,可伴有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其他表现[1-2].近年来,腰椎小关节退变所引起的小关节源性下腰痛逐渐受到临床重视,但其治疗仍处于摸索阶段[3],我们尝试在椎间孔镜直视下,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消融术进行微创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该微创手术的疗效,我科于2014-10-2016-1随机选择70例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并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18例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在C臂机透视下,在退变节段上关节突和横突根部交界处注入复方倍他米松和利多卡因混合液,以阻滞腰神经后内侧支.同时观察32例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期住院患者.分别在入院、出院、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3个月时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96例,其中保守治疗60例,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36例.随访治疗前,治疗后1、3、6及12个月患者腰椎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日本骨科学会治疗评分(JOA),12个月随访腰椎改良MacNab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VAS、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后期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均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2个月改良MacNab功能评分手术治疗组优良率(94.44%)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33.33%).结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腰椎关节突源性腰痛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关节相关性疼痛的疗效
目的 探讨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关节相关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腰椎关节病变引起单侧腰背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射频治疗组(RF组,n=25例)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PB组,n=25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并根据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随访3个月的整体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1周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PB组比较,RF组患者VAS降低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RF组优良率72%(18/25例)高于PB组优良率44%(11/25例)(P<0.05).结论 腰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关节相关性疼痛效果良好.
-
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慢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疗效
目的 观察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86例,在DSA引导下给予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及治疗后疗效的优良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周、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年的VAS与治疗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年的ODI指数高于治疗后1周(P<0.05),治疗后1周及1年的优良率分别为93.0%(80/86例)与75.0%(60/86例),治疗后1年的优良率低于治疗后1周(P<0.05),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
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痛的疗效
目的 比较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与硬膜外阻滞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痛的疗效.方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腿痛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B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注射药物种类、剂量与A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治疗2次,1次/10d,2次1疗程.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VAS值.于治疗后12个月行改良MacNab评价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24 h的VAS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周~12个月腰痛的VAS明显降低(P<0.05),而腰痛伴腿痛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优良率73.9%(17/23例)高于B组39.1%(8/23例)(P<0.05).结论 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