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及P波长时限的影响

    作者:朱翔;李千青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两组高血压降压治疗基本相同,都使用钙阻抗剂或ACEI类药.A组加用美托洛尔25~50 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波短时间(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A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B组相同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Pmax、Pd相差有显著性(P<0.01);而B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A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0例分析

    作者:肖业高;陈博;刘志红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100例并发VA的CHF住院患者,均按心衰常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伴心功能Ⅱ~Ⅲ级者均应用美托洛尔,心功能Ⅳ级或肺源性心脏病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则用利多卡因或电击复律.结果:治疗后显效48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90%.无效10例(10%)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CHF发生VA与心肌肥厚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恶化程度相关.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CHF发生VA的一级预防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文澜

    β-受体阻滞剂从上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应用至今,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是广泛应用的心血管药物之一,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也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近况

    作者:崔山风;沃联群

    心衰时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激活,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增高,体外试验证明,人体衰竭,心脏NE的浓度足以产生心肌细胞的损伤,刺激心肌细胞的肥大,介导心室重塑,造成心功能恶化.β-受体阻滞剂除能延缓和逆转心室重塑外,还有抗心律失常、降低猝死、抗心肌缺血的作用.目前已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提高心衰存活率,其中尤以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的治疗效果好.

  • 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衰32例

    作者:樊考林;王和平;陈文龙

    目的 总结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氢氯噻嗪)及扩血管治疗,治疔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8周后判断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67.8%,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心肌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曾璟;孙经武

    心肌纤维化(MF)是指在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这种病理变化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存在,现认为其与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MF是指单位质量心肌组织中的胶原含量-胶原浓度增加,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间质中胶原的异常堆积,生化上则为胶原浓度的显著增高.

  • PCI对女性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及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作者:辛辉;巩会平;张蕊;康维强;葛志明;张运

    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及PCI治疗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男191例作为男性组,女75例作为女性组,均于PCI治疗前服用 β-受体阻滞剂.同时收集拟行PCI的女性患者50例,术前及术后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所有患者均行PCI,并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TNT).结果 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的多支病变明显增高(P均<0.05),PCI术后出血事件、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显著增加(P均<0.05).与服用β-受体阻滞剂女性组比较,未服用药物的患者PCI术前和术后E(P<0.01)、NE(P<0.05)均明显增高,术后CK-MB和TNT均显著增高(P均<0.01);其心血管事件(MACE)、心绞痛、心律失常、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结论 女性患者冠心病病情及PCI术后较男性严重,提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具有保护作用.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作者:杨曙光;张焕峰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脏重塑是心力衰竭(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作者:孙健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观察组2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 β-受体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刘鸿涛;孔祥辉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84例随时机分为两组:倍他乐克组44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消心痛或鲁南心康片扩管,阿期匹林抗凝,含镁激化液处理,用药两周后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患者HRV的时域指标:24小时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小时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的R R间期标准差(SDANN),24小时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的R-R间期标准差平均数(SDN-Nindex),24小时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心搏数占所有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结果:倍他乐克组HRV中反映交感神经张力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而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行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干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RV升高,增加心律的变异范围,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有益的.

  • 慢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岩

    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无大系列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1].在Framingham[2]研究中,房颤的发生率在60~90岁的人群中占2%,在70~79岁的人群中占5%,在80~89岁的人群中占9%.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心室率较快时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明显增加病死率.初发房颤的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同一患者窦性心律时的24 h平均心室率.心室率的增加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包括心悸、气短、头晕、疲乏等,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则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已有证据表明,恢复并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并降低病死率[3].2002年3月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公布了2个有关慢性房颤的重要临床随机试验(AFFIRM和RACE),对比了心室率控制和复律两种不同干预对策的疗效.两个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心室率控制对策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4].因此,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治疗依旧是两种主要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控制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 β-受体阻滞剂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评价

    作者:廖雪松

    目的 评价β-受体阻滞剂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30 mg/次,2次/d;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主要成分为党参、黄精、三七等)口服9 g/次,3次/d.疗程为8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愈显率分别为90.0%、65.0%,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21.520,P=0.018);治疗前2组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期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β-受体阻滞剂预防更年期偏头痛的双盲疗效观察

    作者:李萍

    β-受体阻滞剂是首先被采用的药物,目前仍属一线、标准预防药物,为了验证其对更年期的偏头痛的疗效,我们将确诊的60例偏头痛病人进行了双盲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ACEI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的作用

    作者:郑志;陈海冰;许迅;顾青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与正常大鼠随机分别实施ACEI福新普利、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和安慰剂治疗.24周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技术和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血浆、玻璃体和视网膜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糖尿病鼠玻璃体视网膜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ACEI治疗后则显著减少.糖尿病鼠心得安治疗后,玻璃体视网膜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ACEI治疗组玻璃体视网膜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心得安治疗组,两组之间血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EI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独立于它的抗高血压作用,ACEI治疗伴或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依赖其降压作用.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直立倾斜试验及药物疗效观察

    作者:霍本良;蒋杞英;霍金华;徐用祜

    目的:对7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方法:采用自制手动式直立倾斜试验台,对阳性病例选用氨酰心安或倍它乐克治疗,原有或经β-受体阻滞剂后发生心动过缓者同服654-2或改用氨茶碱,用药6d后重复试验.结果:诱发出晕厥者42例(56.76%),其中心脏抑制型4例(9.52%),血管抑制型6例(14.28%),混合型32例(76.19%),阳性组发作时低血压为零,低心率40次/min,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发作时症状为晕厥、心悸、恶心、发汗,经平卧位后,上述改变均可恢复,无任何并发症.经氨酰心安治疗的11例中9例转阴,倍它乐克14例中11例阴转,氨茶碱3例中无1例阴转.结论:①直立倾斜试验既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简便有效的措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药物.

  • 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晕厥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丽枝;李宏;朱建霞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T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短期药物疗效.方法:采用自制手动式倾斜试验台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193例进行多阶段异丙肾-直立倾斜试验,试验阳性者分别服用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及氨茶碱等药物,一周后对部分患者重复TTT.结果:诱发出晕厥者127例,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博心律.服药一周后复查TTT,阿替洛尔9/11例、美托洛尔11/14例阴转,氨茶碱0/5例阴转.结论:TTT既是诊断VS简便、有效的措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是治疗VS的有效药物.

  • 辨证论治在β-受体阻滞剂中的应用

    作者:袁彬;王学敏;韩丽华

    交感神经激活而引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的“心悸”范畴.中医学是如何认识因过度激活而引发心悸、如何认识因长期或大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而引发的反跳现象、如何避免或解决这一弊端.笔者提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应该接受中医学辨证理论的指导.

  • 卡维地洛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疗效观察

    作者:江保卫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组50例,单独应用卡维地洛或依那普利两个对照组各50例,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3个月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检查LVEF明显增加,E/A明显升高,LVED、LVES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 (P<0.05 ).结论 卡维地洛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 倍他乐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张秋红;刘靖;张春瑞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84例随机分为两组:倍他乐克组44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消心痛或鲁南心康片扩张血管,阿司匹林抗凝,含镁激化液处理,用药2周后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患者HRV的时域指标:24 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连续5 min节段的平均正常的R-R间期标准差(SDANN),24 h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的R-R间期标准差平均数(SDNNindex),24h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心搏数占所有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o).结论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干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RV升高,增加心率的变异范围,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有益的.

  • 倍他乐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

    作者:刘阳贵;李维国;凌云;王明焱;任鹤民;宋新惠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 56例射血分数(EF)小于45%的心力衰竭患者,在一般强心利尿治疗1wk症状无改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6wk.监测治疗前后心率、心律、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治疗有效42例,平均每搏量(SV)由治疗前的31.48±2.09ml上升到40.2±3.17ml(P<0.01),心脏指数(CL)由1.42±0.10上升到1.73±0.39,射血分数(EF)由36.24±2.53上升到40.2±1.9(P<0.05).治疗无效14例,与治疗有效42例资料对比,显示静息时心率增快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小于6.0cm疗效较佳.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慢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控制其心律失常,但应慎重选择适宜病例.

340 条记录 12/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