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每周一次口服米非司酮用于避孕的机理研究

    作者:裴开颜;肖碧莲

    目的 探讨每周一次口服米非司酮避孕的机理.方法 14例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健康妇女随机分成两组,自月经周期第2~3日开始,每周一次口服米非司酮,共6个月.A组每周口服米非司酮25 mg,共8例,B组每周口服米非司酮50 mg,共6例.两组妇女于服药前1周期和随机选择服药后的1个周期进行阴道超声监测排卵,然后取子宫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MMP-26的表达.结果 A组有6例妇女在取材周期有排卵,B组有3例妇女有排卵.14例妇女对照周期子宫内膜均表现典型的分泌中期特征,服药周期的内膜标本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对照周期相比,服药后两组MMP-9和MMP-26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细胞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每周一次口服25或50 mg米非司酮用于常规避孕不能完全抑制排卵,但对子宫内膜的发育产生影响,其机理可能是通过MMP-9和MMP-26表达的改变影响子宫内膜的组织重建和胚胎着床,从而发挥避孕作用.

  •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整合素亚单位α 4和β 3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红真;郑淑蓉;王苹;曹咏清;左文莉

    为探讨米非司酮对与子宫内膜接受性建立相关的整合素的影响.对19例正常生育妇女进行两个连续月经周期的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服米非司酮前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亚单位α 4(19例)和β 3(9例)、以及孕激素受体(PR,19例)表达的情况,应用HSCORE评分作半定量分析,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种植窗期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血管内皮表达整合素亚单位α 4和β3;黄体中期服用米非司酮50 mg,明显降低整合素亚单位α 4和β 3、以及PR在子宫内膜腺体的表达.提示损害子宫内膜接受性是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机制之一;整合素亚单位α 4和β 3在子宫内膜腺体的表达受孕激素的调节.米非司酮降低整合素亚单位α 4和β 3在子宫内膜腺体的表达可能与其降低腺体PR的表达有关.

  •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端粒酶的影响

    作者:夏革清;熊雅丽;孙永玉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早孕流产对绒毛、蜕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TRAP-SYBR Green 染色法对40例药物流产的绒毛和蜕膜进行了检测(实验组),并与4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对照组). 结果绒毛组织实验组28%(11/40)端粒酶阳性表达,对照组73%(29/40)呈阳性表达,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蜕膜组织实验组28%(11/40)阳性表达与对照组20%(9/40)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米非司酮可使绒毛组织端粒酶活性下降,对蜕膜的端粒酶活性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建升;刘德瑜;顾艳;吴燕婉;贾孟春

    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妊娠相关因子的影响, 探讨米非司酮抗早孕机理. 方法 将20名要求人工流产的正常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0名妇女给予米非司酮150 mg,服药后12~24 h行负压吸宫术(研究组),10名妇女直接行负压吸宫术(对照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早孕绒毛组织的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 结果 研究组绒毛PR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绒毛ER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妇女早孕绒毛组织中OPN,MMP-2和MMP-9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人早孕绒毛组织中PR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 改变人早孕绒毛组织中ER/PR的生理平衡,并且使OPN及MMP-2、-9的表达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其抗早孕终止妊娠机理之一.

  • 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分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芳;于俊荣;樊瑞芹;刘效群;齐惠敏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培养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作用48 h后,绒毛和(或)蜕膜组织培养液中hCG、P、E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GF2α水平明显增高(P<0.01).利洛司酮作用后,绒毛和(或)蜕膜组织培养液中hCG、E2和P的水平均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P<0.01),PGF2α水平高于米非司酮组(P<0.05,P<0.01).hCG、E2和P的水平与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的浓度呈负相关(P<0.01,P<0.05),PGF2α的水平与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利洛司酮和米非司酮均明显抑制离体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细胞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刺激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呈剂量依赖关系;利洛司酮的作用强于米非司酮.

  •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用于催经的研究

    作者:肖碧莲;赵珩;吴尚纯;Helena von Hertzen;Gilda Piaggio;翁梨驹;经小平;程利南;任芳明;贺昌海;桂幼伦;雷贞武;朱明辉;曹小明;汪蓉芬;丁婉华;梅庆明

    目的评估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催经的效果及副反应. 方法在全国8个研究中心共接收了720名妇女,平均预期月经延迟(4.9±1.7) d.接纳当天给予150 mg米非司酮,36~48 h后门诊阴道放置400 μg米索前列醇,并留院观察1 h.嘱服药后10 d内随诊.观察指标主要为妊娠、月经来潮.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以分析月经延迟时的周期时相. 结果在720名妇女中失访1人.在719名妇女中,就诊时已经妊娠492人,其中完全和不完全流产467例(95.0%);妊娠继续24例(4.9%);异位妊娠1例,作进一步处理.月经延迟227名妇女,其中月经来潮222例(97.8%);月经延迟>45 d或停经者5例(2.2%).服药后副反应中有恶心9%、呕吐3.1%.血清E2与P显示,月经延迟者有60%仍处于卵泡期水平,仅30%处于黄体期;在妊娠组,60%血清P和E2的水平相当于黄体期水平,说明已有极早期妊娠. 结论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是有效和安全的催经止孕方法,对解决妇女担忧非意愿妊娠有利,免除在以后寻求流产.

  • Ⅷ因子相关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晓霞;孙宁宁;史小林

    目的 探讨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 A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药流)后子宫异常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早孕人工流产(人流组)、药流完全和不完全组蜕膜组织中Ⅷ-R Ag和MMP-9进行标记,应用图像分析仪对标记结果进行定量观察,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药流完全组和药流不全组出血区与人流组和药流不全组无出血区比较,蜕膜血管内皮细胞Ⅷ-R Ag和基质细胞MMP-9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药流完全组和药流不全组出血区之间,人流组和药流不全组无出血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异常出血与蜕膜血管内皮Ⅷ-R Ag和基质细胞MMP-9的表达异常相关.

  • 每周口服25 mg米非司酮避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裴开颜;姜晓梅;刘芳;邵文祺;田晶;芦胜群;吴跃芹;马文侠

    目的:探讨25 mg米非司酮用于常规避孕的可行性。方法在全国7个研究中心选择自愿参加的健康妇女,受试者月经周期第2~3天首次服用1片(25 mg)米非司酮,以后每周服药1次,每次1片,共服4次。每4周随访一次,以28 d为一个研究周期,持续6个周期。观察其避孕效果、对月经的影响以及副反应。结果研究在全国7家研究所/医院进行,共接收504名受试者。在完成随访的502名妇女,共3006个研究周期中,有3例妊娠,其中2例未按照要求服药。与服药前周期相比,服药第4、5、6周期出血天数减少、无出血天数增加,且无出血妇女占比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恶心、乳胀等副反应较少见且轻微。结论每周一次口服25 mg米非司酮避孕效果好,胃肠道等副反应轻微。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米非司酮会对妇女的月经模式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王婧;李楠;石婷婷;刘晶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以宫外孕症状收治入院的患者,从中随机选择68例患者随机分配,3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3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药物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米非司酮.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阴道流血消失时间及β-HCG水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做观察记录,另外还需要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不一样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腹部疼痛、阴道流血消失时间及β-HCG水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观察组患者要长,而且发生的不良反症状率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的方案保守治疗宫外孕患者疗效确切,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高应用价值.

  • 米非司酮联合吸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价值

    作者:王哲;王玉贤;李玲霞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吸宫术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治疗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CS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局. 结果 24例患者均进行口服米非司酮片联合吸宫术,23例成功.1例施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成功止血;孕囊在4.1cm×1.6 cm以下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孕囊在4.1 cm×1.6 cm以上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经天数60 d以内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停经天数超过60 d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妊囊小、孕期短、血HCG值较低的患者可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吸宫术及时终止妊娠,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一种经济、简单,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但是考虑到大出血的可能,术前应做好应急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准备.

  • 不同甲氨蝶呤给药方案联合微创保守手术对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玮;鲁意;金建华;汪晓茜

    目的 评价不同甲氨蝶呤(MTX)给药途径联合米非司酮及微创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及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因输卵管妊娠接受腹腔镜保守治疗的11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所有患者给予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在术中取出妊娠物后给予MTX 20 mg局部注射于输卵管近端的浆肌层;观察组在术前给予MTX 50 mg/kg单次肌肉注射,24~48 h后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β HCG恢复时间及术后体温、月经来潮时间及再次妊娠时间及PEP发生率、输卵管通畅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素A(INH A)水平.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β-HCG恢复时间、术后体温、月经来潮时间及再次妊娠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PE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输卵管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β-HCG、孕酮、VEGF、INH-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核心简表(QOL-C30)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TX术前预处理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更有利于避免输卵管组织结构的二次破坏,保护输卵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裴开颜

    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药,目前有关米非司酮治疗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且涉及较多病种,但米非司酮初应用于计划生育领域,迄今为止其用于终止早期妊娠方面的研究多,且为了提高其终止妊娠的效果、减少副作用,许多学者仍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米非司酮终止妊娠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早期妊娠失败的超声诊断和治疗现状

    作者:刘春兰;沈浣

    早期妊娠失败(EPF)是指在妊娠12周末之前,受精卵发育异常而自动终止发育者,是自然流产前的阶段.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阴道超声检查被认为是评估妊娠后胚胎发育的标准检查,使得妊娠失败得到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期待管理和药物治疗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手术刮宫,从而避免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LC-MS/MS法测定比格犬血浆中米非司酮的方法学建立

    作者:郭永;贾重阳;许保海;涂鹏程;裴开颜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比格犬血浆中米非司酮的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以特非那定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系统,色谱柱为Kinetex-C18 110 A柱(3 mm×30 mm,2.6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0.1%甲酸),流速为0.8 ml/min;采用质谱检测系统,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检测,定量采集方式为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米非司酮m/z 430.2--→372.3,内标特非那定m/z 472.2→436.2;离子喷雾电压5 500 V.对改良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低定量下限(LLOQ)、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等进行性能验证.结果 米非司酮在1~1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LLOQ为1 ng/ml,信噪比(S/N)>10;日内精密度≤11.6%,日间精密度≤9.9%,日内准确度≤11.1%,日间准确度≤7.8%;回收率为91.5%~104.0%.结论 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米非司酮在比格犬中血药浓度检测及其药物代谢动力性研究.

  • 孕酮对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HOXA1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丹;王莉芬;范成明;王乃玉;王化丽;姜继勇

    目的研究孕激素对人子宫内膜腺上皮HOXA11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 方法 6例增殖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在细胞生长汇合时,分别加入孕酮或孕酮+17β-雌二醇;米非司酮(RU486)预处理后加入孕酮或孕酮+17β-雌二醇培养4、6、8 d,提取细胞总RNA.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OXA11基因表达量. 结果在原代培养的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加入孕酮或孕酮+17β-雌二醇,第4天时HOXA11基因表达量增加,第6天达高峰,第8天时有所下降;孕酮+雌激素的作用无叠加效应;经RU 486预处理后,上述作用消失. 结论孕酮对原代培养的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HOXA11基因的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这种作用由孕酮受体介导.

  •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腺垂体促性腺细胞形态结构影响

    作者:于祖茹;章明放;孙洪范;朱楣光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腺垂体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方法选发情周期规律,80~90日龄Wistar雌性大鼠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为实验组:给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灌胃(10、25、50 mg·kg-1·d-1);去势组:切除双侧卵巢;对照组:只给自来水灌胃.分别于4及8周处死动物取垂体进行FSH、LH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细胞平均密度(D)随用药时间延长减低(P<0.05),阳性细胞平均直径(Φ)随药物剂量加大、用药时间延长而变小(P<0.05);去势组阳性细胞平均D及平均Φ增加,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 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下调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腺垂体促性腺细胞分泌功能,影响卵巢激素的分泌,导致异位子宫内膜萎缩,可能为该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之一.

  • 利用米非司酮药物建立小鼠子宫内膜行经样模型的研究

    作者:徐祥波;HE Bin;王介东

    目的 利用米非司酮建立小鼠子宫内膜行经样模型. 方法 成年雌性去势NIH小鼠在花生油诱导蜕膜化后,给予米非司酮灌胃,每间隔8 h检测形态学和血清激素水平至给药后48 h,阴道细胞学检查监测出血状况. 结果 蜕膜化子宫内膜在给药后16 h崩解严重,24 h脱落,伴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在24 h出现再生,至48 h基本恢复.此过程中血清孕酮水平保持不变,而雌激素水平升高. 结论 小鼠人工诱导蜕膜化后,利用米非司酮模拟孕酮的药理撤退,能够成功诱导发生行经样的改变.

  • 米非司酮调控BRCA1、BRCA2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苏晨;赵爱华;张瑶楠;丁宁;郭永;王乾兴

    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BRCA1和BRCA 2蛋白的表达变化. 方法 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和50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 1 d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各浓度组和对照组BRCA1、2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检测各组平均光密度值,半定量比较BRCA1、2蛋白的表达差异;采用细胞计数的方法比较各组细胞核BRCA1、2蛋白表达率. 结果 对照组细胞中BRCA1蛋白呈细胞胞浆阳性;米非司酮0.25 μmol/L组主要表达于胞浆,少量细胞呈核阳性;米非司酮2.5 μmol/L组细胞核和细胞浆均为阳性.对照组细胞中,BRCA2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胞浆中;米非司酮各组细胞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较,2.5 μmol/L组BRCA1和BRCA2蛋白表达量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对照组细胞核中BRCA1和BRCA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58±6.90)%和(36.60±3.01)%,均显较低,且显著低于米非司酮各个组(P均<0.05);2.5 μmol/L组和25μmol/L组细胞核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0.25 μmol/L组和50 μ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米非司酮在蛋白水平上上调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中BRCA1、BRCA2的表达,但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促蛋白表达模式不同;米非司酮可以促进MCF7细胞中BRCA1、BRCA2蛋白的入核表达.

  • 醋酸烯诺孕酮的大鼠抗早孕活性试验

    作者:申素琪;蔡瑞芬;贾悦;崔毓桂;马鼎志;童建孙;王兴海;廖清江

    目的探讨醋酸烯诺孕酮(ST-1435)对妊娠大鼠的抗早孕活性.方法妊娠8 d大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阳性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灌胃,实验组给予不同剂量ST-1435皮下注射.各组于妊娠第14天处死,观察妊娠结局;并测定给药前后血清孕酮(P)与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单次注射16.0 mg/kg剂量ST-1435的抗早孕率83.6%,与米非司酮12.0 mg/kg分3次灌服的抗早孕率84.7%相似,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0和4.0 mg/kg ST-1435单次给药的抗早孕率分别为24.6%和11.7%.单次注射16.0或8.0 mg/kg ST-1435对妊娠大鼠血清LH和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单次注射16.0 mg/kg ST-1435有与米非司酮12.0 mg/kg 分3次灌服相似的抗早孕效果.但8.0和4.0 mg/kg 的ST-1435单次给药无明显的抗早孕效果.此外大剂量的ST-1435对妊娠大鼠的血清P和LH有抑制作用.

  • 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中BRCA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何森;郭永;张瑶楠;张嵘;邹检平

    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处理乳腺癌细胞系T47D后,BRCA1和BRCA 2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 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 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 1d后,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各浓度组和对照组BRCA1、2基因的表达差异. 结果 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 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 1 d后,BRCA1、2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均降低.米非司酮25 μmol/L组分别与对照组和0.25μmol/L组比较,BRCA1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米非司酮2.5 μmol/L组BRCA2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米非司酮25 μmol/L组分别与对照组和0.25 μmol/L组比较,BRCA2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在乳腺癌细胞中,米非司酮在转录水平上调控BRCA1、2基因的表达.

13082 条记录 7/655 页 « 12...45678910...6546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