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九)寒食节与清明节节俗与健康
寒食节和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季,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它们原本是两个节日,但却存在有一定的联系.其一,两者的主题体现的都是对先人纪念的意义,不同的是前者纪念的是公众人物介子推,后者纪念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和个人的先人;其二,两个节日时段接近,是前后紧挨边的邻居;其三,两个节日具有的相同的季节特点,决定了节俗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致性.鉴此,将二者放在一起表述,以表现它们与人们相关的健康话题.
-
思古醴酪话食粥
传说"黄帝始烹(煮)谷为粥".由此推算,我国食粥历史已有五千年了.我国食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2 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晋国重耳复国后,史称晋文公,他想犒赏当时他流亡时跟随自己左右的重臣介之推,便派人四处寻找.当晋文公知道介之推背着母亲躲避于绵山时,便前往绵山请介之推出山.可是介子推不愿受封赏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听信近臣之计,下令放火烧山,不幸把介之推母子烧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其忌日严禁烧火,用"醴酪(粥)二盂"祭奠亡灵,后来演变成在寒食节"煮醴酪(粥)而食之"的风俗.<齐民要术>记载:"煮食醴酪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也."人们在清明节前一日的寒食节食粥的习俗直到隋唐两代仍然盛行.
-
绿化、药用话垂柳
柳,别名小杨,杨柳,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据载,我国在隋唐时代就已经栽种.在寒食节,更有家家门前插柳的习俗.到了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此时,人们不仅在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到郊外踏青游春.可见,人们对柳是情有独钟和喜爱的.
-
清明花粑粑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又称清明节为踏青节.在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春暖花开的日子,自己做点适合外出郊游的美食,快捷又安心.下面这款清明花粑粑就是居家旅游的开心美食之一.
-
冬至暖心饮食方案
很多人注意到即将来临的圣诞节,却容易忽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冬至.大多数人心中,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即便如此,冬至仍然没有消失,而是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得到了全民性的保持和记忆.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而冬至节,早在汉代就已经明确与元旦分离,为何这份"冬节大如年"的情愫蔓延至今呢?
-
清明话养生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的好时节.自古清明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北方地区常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精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的说法,而且从人们把清明称为“鬼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
-
清明食趣
青精饭青精饭是江苏点心.又称乌米饭,用糯米染乌饭树叶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青精饭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清明节,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青精饭古今的制法也不一.明代青精饭的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9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现代江南青精饭是当天做、当天吃,不“九蒸九曝”.做法是: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烧烂加少许浸泡,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