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结核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四例分析

    作者:张东

    肠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多与结核性腹膜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并存,病变好发部位为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当临床症状不典型时,易误诊为阑尾炎.我院1996~2000年共收治30例肠结核,其中误诊4例,误诊率13.3%.现就误诊因素分析如下.

  •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高频超声应用

    作者:余志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常由感染后并发或继发.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或腹痛间歇性发作.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是一种方便、无痛、廉价,而又敏感的检查手段.笔者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45例声像图作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 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性肿大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荣鹏;庞金凤;张义连;杨福宝;王旬;陈佼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性肿大的病因较复杂,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提高、技术的普及,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性肿大的诊断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248例经临床确诊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病因,现报告如下.

  •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戴琛珺;徐徐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1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腹腔淋巴结大小、形态、分布情况等。结果超声显示腹腔淋巴结多发增大,CDFI显示淋巴结内淋巴结内部点状、条索状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对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

    作者:孟凡艳

    目的: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范围,诊断不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探讨不同年龄段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是否有差异.方法:高频彩超观察0~14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按年龄分段,设腹痛组与对照组.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值不同;且0~1岁,1~2岁,7~14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2~7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对诊断2~7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敏感,临界值下限长径11mm;短径6mm较合适.

  • 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

    作者:吴岩;李晓燕

    目的 应用超声对肠系膜肿大淋巴结及与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其中17例为复发性肠套叠病例).结果 176例肠套叠患儿中,143例(有肿大淋巴结)中肠套叠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肿大淋巴结).复发的患儿有88.24%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结论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肠套叠尤其是复发性肠套叠的重要因素之一.超声检查能扫查到肠系膜内肿大的淋巴结,为临床提供依据,从而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 超声对于诊断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常永

    目的 探讨彩超诊断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超对79例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进行跟踪检查.结果 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以脐周、右下腹多见,占91.3%(72/79).治疗1-2周后43例复查彩超,有28例症状缓解,或无症状,占65.11%(28/43),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15例症状减轻,占34.8%(15/43),但淋巴结无明显变化.结论 高频彩超能清晰显示小儿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作者:胡淑芳

    目的 探讨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高频探头5.0MHz,经腹壁对不同程度的腹痛患儿61例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56例(占91.8%)腹痛患儿超声检查显示了肿大淋巴结,以右下腹多见,皆为多发.结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主要病因,使用高频超声能为临床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依据.

  •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茂平;聂宏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不明原因间断性腹痛患儿行高频超声检查,多切面探查其腹腔淋巴结肿大及分布情况.结果:60例中有51例腹痛患儿淋巴结有不同程度肿大,并大多分布于脐周及右下腹,且多呈簇状分布.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因其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可成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 高频超声对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群梅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3~12岁腹痛患儿使用高频探头作肠系膜淋巴结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总人数98例,占61.25%(98/160),其中,男53例,占33.125%(53/160),女45例,占28.125%(45/160),未探及淋巴结者62例,占38.75%(62/160),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腹腔内肿大的淋巴结,无痛、准确,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对腹痛患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热暴露大鼠肠系膜淋巴结DC的研究

    作者:李泽;罗炳德;闫艳;李鉴峰

    目的观察热暴露条件对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DC)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图象分析等技术测定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大鼠肠系膜淋巴结中DC的改变.结果施加单纯热暴露2h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DC的数量随时间推移经8h达高峰,之后回落,24h达到热应激后初始状态,且DC形态趋向成熟,包绕淋巴细胞;相同热暴露条件施加于热习服大鼠,其DC虽也有升高但受热后各时间点波动不明显;常温暴露组动物DC无变化.结论热暴露可以促进大鼠肠道DC的释放,使之更多地归巢肠系膜淋巴结,这种热应激状态后免疫系统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经过热适应锻炼的大鼠DC释放相对平衡.

  •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在生后发育过程中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和形态

    作者:李成镇;宋承鑫;谢遵江

    目的 研究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的发育过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出生后第0天、2天、6天、7天、8天、10天、12天、14天、18天、21天、25天、28天、31天、35天、40天的新生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和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各日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高内皮微静脉的分布.结果 从第0天到第6天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无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不明显高大,属于类高内皮微静脉,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可见少量类高内皮微静脉,中心区则未见类高内皮微静脉.第7天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高内皮微静脉数量增多,但其分布仍局限于周边区,到第10天才出现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高大呈立方形.结论 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发育规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针刺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足三里"穴后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曾荣华;吴慧婷;周露;欧阳厚淦;高书亮;汪建民;欧阳彦楚;崔田田

    背景:肠道及相关淋巴组织是构成肠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脾虚免疫失衡中肠道免疫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针刺对脾虚症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结构的变化、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探讨脾虚与肠道黏膜免疫之间相关性及针刺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6只SPF级雌性SD大鼠(购于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及针刺组通过劳倦伤脾加饮食失节多因素复合法建立脾虚大鼠模型,通过脾虚模型体征评分及尿D-木糖排泄率检测证实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大鼠针刺双侧"足三里"穴(1次/d,连续14 d),模型组自然恢复,空白组不予干预.治疗结束后摘取小肠肠系膜淋巴结,采用MTS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形态学改变,Perls stain(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巨噬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结构改变:空白组结构正常;模型组淋巴结网架结构遭到破坏,淋巴小结等结构不完整,淋巴结副皮质区弥漫性扩大变宽,淋巴结功能亢进;针刺组淋巴结小梁构成的实质网架结构基本趋于完整,淋巴小结等结构基本恢复;②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增殖功能: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呈相同的趋势,但T淋巴细胞增殖率要高于B淋巴细胞(P<0.01);模型组的T、B淋巴细胞增殖率均低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T淋巴细胞增殖率高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B淋巴细胞增殖率低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巨噬细胞计数:针刺组的淋巴窦巨噬细胞分部密度高于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1).提示:针刺"足三里"穴能激活脾虚证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应答,增强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化能力(其中对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明显),进而提高其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脾虚证大鼠脾虚症状,调整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状态.

  • 针刺"足三里"穴对脾虚证模型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曾荣华;周露;欧阳厚淦;彭珊;高书亮;汪建民;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背景:肠道及相关淋巴组织是构成肠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脾虚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消化道症状中肠道免疫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针刺对脾虚症大鼠淋巴结组织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脾虚与肠道黏膜免疫之间相关性及针刺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针刺组,空白组.通过劳倦伤脾加饮食失节多因素复合法建立脾虚大鼠模型,造模31 d;造模成功后针刺组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模型组自然恢复;空白组不予干预.造模期间及治疗期间检测各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检测,治疗结束后,摘取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在脾虚状态下模型组、针刺组相比空白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针刺治疗后针刺组尿D-木糖排泄率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 < 0.01),稍低于空白组(P < 0.05);②模型组、针刺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空白组(P < 0.01);针刺组CD4+T巴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 < 0.01);③模型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空白组(P < 0.01);针刺组CD8+T淋巴细胞计略数低于空白组(P < 0.05),高于模型组(P < 0.01);④模型组和针刺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低于空白组(P < 0.05),针刺组高于模型组(P < 0.01);⑤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提高脾虚证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提高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改善改善脾虚证大鼠纳差、便溏、泄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调节脾虚证大鼠肠系膜淋巴结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提高其肠道免疫功能,调整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状态,维持机体免疫耐受,调节机体免疫稳态.

  •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文宇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超对93例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跟踪检查.结果: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以脐周、右下腹较为多见,占90.3%(84/93).治疗1-2周后24例复查彩超,有21例症状缓解,或无症状,占87.5%(21/24),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3例症状减轻,占12.5%(3/24),但淋巴结无明显变化.结论: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microRNA-7对小鼠肠系膜淋巴结αβT淋巴细胞组成的影响

    作者:赵娟娟;朱顺飞;徐华林;胡燕;郭萌萌;陶弋婧;周涯;秦娜琳;郑静;徐林

    目的:研究miR-7(MicroRNA-7,miRNA-7)对小鼠肠系膜淋巴结αβT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利用miR-7基因敲减( Knockdown ,KD)小鼠模型,观察其肠系膜淋巴结大小、重量和淋巴结细胞总数,以及HE染色的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 FACS)检测淋巴结中αβT淋巴细胞亚群( 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以及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化相关分子CD69、CD62L和功能相关因子IFN-γ表达的情况。结果:与野生型( Wild type,WT)小鼠相比,miR-7KD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大小、重量指数和淋巴结细胞总数均显著增高(P<0.05),且HE染色显示MLNs有病理性改变;肠系膜淋巴结中αβCD3+T细胞比例增加显著,其中以CD4+T细胞比例变化为明显( P<0.05),而CD19+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调( P<0.05),但各亚群细胞总数均明显增加( P<0.05);后,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的CD62 L+细胞的比例均显著下调( P<0.05),而CD69+细胞和IFN-γ+细胞比例均显著上调( P<0.05)。结论:miR-7敲减后可显著影响肠系膜淋巴结中αβT淋巴细胞的组成比例,提示其对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miRNA-126基因敲减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

    作者:张忆雄;胡燕;郭萌萌;朱顺飞;陶弋婧;赵娟娟;周涯;郑静;徐林

    目的:研究miRNA-126基因敲减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及B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检测miRNA-126基因敲减(KD)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体积、重量和淋巴结细胞总数;HE染色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淋巴结中T及B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miR-126KD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体积、重量和淋巴结细胞总数均显著增加(P<0.05),且病理形态学发生异常;肠系膜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无变化(P>0.05),CD4+T细胞数量无变化,而CD4+T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P<0.05),CD8+T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miRNA-126敲减后可显著影响肠系膜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提示miRNA-126可能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免疫功能.

  • 自身免疫调节因子在小鼠肠系膜和外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孙际童;吴静;贾婷;刘雪岩;杨巍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在小鼠肠系膜和外周淋巴结表达的分布,探讨Aire在外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阐明淋巴结表达Aire在维持耐受及防止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LB/c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和外周淋巴结中Aire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BALB/c小鼠淋巴结基质和非基质组分中Aire mRNA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淋巴结基质细胞中Aire的表达情况.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和外周淋巴结均有Aire 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基质与非基质组分均检测到Aire mRNA的表达,其中Aire mRNA在非基质组分的表达水平高于基质组分(P<0.05).成功分离培养淋巴结基质细胞,即上皮细胞(EPIs)与纤维原网状细胞(FRCs),阳性率约为70%;Aire mRNA及蛋白在EPIs与FRCs中均有表达,且在EPIs中的表达强于FRCs.结论:Aire可表达于小鼠肠系膜和外周淋巴结以及淋巴结基质细胞中,提示Aire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维持.

  • 儿童反复发作腹痛的肠系膜淋巴结超声特征

    作者:杨娜;刘国浩;李改

    儿童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多表现无规律、反复性发作,可伴发热、呕吐等症状.由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缓急不同,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易混淆、易误诊.对128例反复发作性腹痛患儿行彩色超声检查,明确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 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在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韩振民;谢遵江;崔宏波;刘颖;贺业春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在病毒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 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方法,观察30只BALB/c小鼠灌服柯萨奇病毒后肠系膜淋巴结内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 结果光镜下可见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小结和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活跃,荧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肠系膜淋巴结中CD4和CD8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值均<0.01).电镜下淋巴细胞增生活跃,表现为淋巴细胞大小不等,多见细胞分裂相,可见大量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丛和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丛. 结论柯萨奇病毒可诱导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免疫应答,且肠系膜淋巴结为黏膜免疫的效应部位.

85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