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质疏松与病理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娄明武;范义;朴荣日;胡卫东;王秀荣

    目的 本研究通过定量CT进行骨密度的测定,分析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的变化,确定易发生骨折的骨密度标准值,即骨折阈值;并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地区骨折患者男性60人,女性64人,通过X线平片确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用定量CT(QCT)测量椎体横断面中部的松质骨结构,通过软件处理得到L1、L2、L3总的松质骨中骨矿(Ca-HA)密度数值(mg/cm3).结果 ①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随之降低,按p<0.05确定易发生骨折的BMD阈值,男性为109.26 mg/cm3,女性为100.19 mg/cm3;②男性和女性间椎体、髋骨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显著差别(P<0.01)桡骨及其他部位骨折男性和女性间无差别(P>0.05).结论 ①男性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109.26 mg/cm3,女性为100.19 mg/cm3;②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密度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病理性骨折的病理基础,外力作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因.

  • 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与年龄及椎旁体质成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代永亮;赵圆;刘文亚;杨文;马华;赵建卿

    目的:探讨不同腰椎椎体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年龄及同层面椎旁腰大肌、竖脊肌、腹部脂肪、血管钙化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中心行腰椎检查的老年女性90名,采用定量CT( quantitative CT ,QCT)及后处理软件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及三椎体同层面椎旁体质成分。统计学处理应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①3组椎体BMD均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5),L2BMD、L3 BMD均与双侧腰大肌、竖脊肌密度成正相关(r=0.233~0.301, P均<0.05)。而L4 BMD显示与双侧竖脊肌密度及腹部脂肪面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肌肉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唯一全部进入3组腰椎BMD回归方程,并呈负相关,是影响腰椎BMD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女性的腰椎骨密度与椎旁腰大肌、竖脊肌密度,腹部脂肪面积及年龄密切相关,除年龄外椎旁肌肉密度对骨密度影响大。 QCT扫描更加直观、精确显示椎骨与椎旁体质成分情况,可作为测量诊断骨质疏松、体质成分的新手段。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定量CT骨密度测定及分析

    作者:丁明;魏健;薛峰;钱学江;韩爱强

    目的 测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分析骨量变化相关因素,指导治疗.方法选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6例为实验组,26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登记一般资料及病程、ESR、CRP、BASFI及HLA-B27等指标,应用定量CT测定腰1-5椎体BMD,进行两组间BMD比较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实验组腰椎皮质骨及松质骨B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9.1±39.8 vs 308.2±49.3 mg/mL,140.8±18.6 vs 190.1±15.7 mg/mL,P<0.01),实验组腰椎松质骨BMD丢失百分率显著高于皮质骨(25.9%±10.3% vs 12.7%±13.2%,P<0.01),实验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45.5%和39.4%.病程及骶髂关节破坏程度与骨密度负相关,身高、体重、BMI、BASFI、ESR和/或CRP是否升高及HLA-B27阳性与否均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BMD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应早期评估BMD,及时应用生物制剂等防治骨量丢失.

  • 基于定量CT对绝经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冠脉钙化的相关研究

    作者:赵圆;邢艳;刘文亚;李辉;杨文

    目的 探讨无症状绝经后老年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改变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对112例绝经后无症状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腰椎骨密度(BMD)的定量CT(QCT)测定,同时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并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其他影响冠状动脉钙化的因素.将所有患者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三组的临床数据及骨密度,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多元相关分析有关因素与CS之间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的年龄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绝经年限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MD、冠脉总钙化积分值(TCS)三组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血磷(P)、高密度脂蛋白(HDL)骨质疏松组虽然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减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HDL、腰椎BMD、甘油三脂(TG)对TCS有影响且P<0.05,其中年龄、TG是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HDL、腰椎BMD是其保护因素,多元相关分析得出腰椎BMD与TC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绝经后无症状老年冠心病患者骨量异常者较正常者有较高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性,且低骨量或骨质疏松可能会和传统的危险因素一样用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 运用定量CT对老年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代永亮;赵圆;刘文亚;王海涛;马华

    目的:运用定量CT研究老年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腰椎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差异,探讨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使用定量CT ( quantitative CT,QCT)测定两组人群腰椎相同部位骨密度,比较分析两组间、组内骨密度值。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骨密度值较对照组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所占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腰椎间盘突出组中椎间盘邻近上下两椎体间骨密度有差异( 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影响,突出的椎间盘邻近两椎体骨密度存在某种特殊差异可能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原因。

  • 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腰椎QCT骨密度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素琴;刘香红;陈静;李鹏;杨鸿兵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在本院进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中的透析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5~77岁、平均56.1岁,透析时间20~134个月、平均56.3个月;随机选取健康人群45例,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30~78岁、平均49.2岁。按男女性别分为透析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式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要低于健康人群的骨密度( P<0.05);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要高;骨密度改变与透析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低于健康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

  • 扬州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分析及研究

    作者:汤晓明;王礼同;周丹;薛贞龙;罗志刚;颜虹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确定各年龄段的正常骨密度值标准,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Ultra型多层螺旋CT(MSCT)机对扬州地区300名(男145例,女155例)20~89岁健康人群进行腰椎(L1-3)骨密度测量.结果男、女腰椎骨密度峰值年龄均在20~2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岁,特别在绝经以后出现明显下降,男性下降速度比较平稳.结论扬州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在50岁以前高于男性约15~20mg/cm3,50~59岁年龄段有一加速下降过程,骨密度值开始低于男性约7~35mg/cm3.

  • 定量CT测量的腹部脂肪分布与血脂和血糖的关系

    作者:娄路馨;王玲;李娜;徐黎;邓薇;刘桐希;赵兴山;高兴军;程晓光

    目的 探讨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与血脂、血糖代谢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0年于我院行腰椎定量CT(QCT)检查患者277名,年龄范围14~90岁,中位年龄63岁.使用QCT脂肪测量软件测量脐水平层面VFA和SFA;同时获得患者静脉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了使正常组和异常组年龄匹配,取年龄40岁及以上病例(246例),根据TC、TG、HDL-C、LDL-C、FBG结果的正常、异常,将VFA和SFA数据分组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计算全部病例(277例)正常、异常组VFA和SFA值的95%可信区间,并做VFA和SFA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TC、TG、HDL-C、LDL-C正常、异常组间VF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TG正常、异常组间SFA值有显著性意义(P <0.05).VFA与TG、TC、FBG的相关性(r=0.247,0.326,0.190)大于SFA(r=0.210,0.151,0.111).结论 血脂代谢正常、异常人群腹部脂肪面积不同,异常人群大于正常人群.VFA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更大,其中TG为明显相关因素.根据血糖、血脂异常组脂肪面积的95%可信区间可知,本组研究中,高血脂患者的VFA大于140.3 cm2,SFA大于187.2 cm2;高血糖患者的VFA大于140.5 cm2.腹脂面积临界值的确定还有待做更大样本的测量.

  • 定量CT腰椎骨密度测量的低剂量研究

    作者:王予生;过哲;李端端;赵海竹;刘庆华;于爱红;赵英威;程晓光

    目的 通过临床验证多排螺旋定量CT腰椎低剂量扫描参数,制定佳的低剂量多排螺旋QCT腰椎扫描协议.资料与方法 选取住院拟进行腰椎手术,术前行常规多排螺旋CT平扫和腰椎QCT检查的30位患者.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97±8.66岁.分两次采集常规250 mA和50 mA两组腰椎加校准体模QCT容积数据,将两组L2-L4容积数据传至骨密度工作站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测量.应用统计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0 mA组与50 mA组L2、L3、L4平均BMD值无差异(P>0.05);两组三椎体总平均BMD值无差异(p>0.05);250 mA组辐射剂量DLP值为229.06±12.35 mGy· cm.50 mA组DLP值为45.78±2.48 mGy· cm.结论 多排螺旋定量QCT腰椎低剂量扫描技术能够保证BMD测量准确性,同时使患者的受辐射剂量比常规多排螺旋CT腰椎扫描大幅度降低.

  • 儿童戈谢病脊柱定量CT骨密度测定随访研究

    作者:张宁宁;曹琪;段彦龙;刘玥;彭芸;王玲;程晓光;张永红;曾津津

    目的 比较儿童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治疗前后脊柱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方法 30例确诊的GD患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岁,平均年龄11.2±4.1岁,其中5例进行脾脏切除.在规范酶替代治疗和治疗9 月后在常规随访CT扫描时,同时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T12-L4间无明显变形及病理性骨折的椎体骨密度,取各椎体平均骨密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患儿骨密度变化.结果 30例患儿治疗前椎体平均骨密度值176.2±20.0 mg/cm3,治疗9月后平均骨密度值为197.8±18.1 mg/cm3,较治疗前椎体骨密度平均升高12.3%(P<0.01);其中5例脾切除患儿治疗前后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163.7±5.7 mg/cm3和190.3±5.2 mg/cm3,椎体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 13.8%.结论 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及治疗疗效的反应,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案.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重复性研究

    作者:李佳录;嵇辉;陈星佐;赵海竹;钱占华;程晓光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BMD)的重复性研究.方法 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未经治疗),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30名患者行双膝关节QCT骨密度检测,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患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密度.结果 双因素方差分析,除双膝关节胫骨平台内上1/9处BMD值统计学有差异(P<0.05,ICC>0.7),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测量同一部位的BMD值均值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ICC>0.9).不同观察者所测定的BMD值也无显著性差别(P>0.05,ICC>0.9).结论 定量CT能够测量膝关节松质骨的体积骨密度,并且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评价膝关节骨密度的状态及应用于临床.

  • 基于髋部和脊柱定量CT有限元分析在成人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2015年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官方共识(第二部分)

    作者:查云飞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已经形成了新的基于定量CT(QCT)的脊柱及髋部有限元分析(FEA)的临床应用官方建议.ISCD定量CT工作组回顾了QCT临床应用证据,并在2015临床骨密度测量发展大会提出了新的报告建议.在这里,我们对支持ISCD官方建议的医学证据、理论基础、争议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论述了髋关节QCT的临床应用,并讨论了利用以其它疾病诊断为目的的CT扫描(如结肠成像),从而进行骨质疏松症随机筛查的临床可行性.

  • DXA与QCT预测骨折风险的进展:非骨密度测量指标

    作者:王钰;彭静娴;程晓光;徐良洲

    骨折风险的预测指标除了骨密度(BMD)之外还有很多进展.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于2015年就DXA与QCT非BMD测量在预测骨折危险性方面的应用,包括骨小梁评分数(TBS)和髋关节几何测量的专题召开了共识研讨会.此外,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分析的新进展包括有限元分析、髋关节QCT、髋关节类DXA测量和随机筛查没有包含在ISCD以前的共识内.本次会上讨论的主题由ISCD理事会和科学咨询委员会提出,旨在解决临床实际需求.骨密度测量领域的国际专家小组对专题工作组提交的报告进行了审核.本文为共识研讨会会议总结.

  • 应用定量CT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局部骨质变化研究

    作者:陈星佐;王雪松;姜春岩;张晋;李佳录;宋关阳;李岳;冯华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膝关节骨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分析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与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共26名ACL损伤患者入组本研究.所有患者在ACL重建术前接受QCT检查,分别在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平台、预期ACL股骨骨道、预期ACL胫骨骨道选取8个感兴趣区,测量所选区域BMD,并与健侧相应区域进行对比.结果:上述区域除预期ACL胫骨骨道口层面外,BMD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间的BMD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MD变化率与患者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周围区域骨密度均下降,变化程度与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

  • 低管电流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腰椎定量CT准确度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耀军;吴艳;张永高;董军强;刘杰;侯平;高剑波

    目的 通过模型研究,探讨低mA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对腰椎骨密度(BMD)准确度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GE Revolution原型机,在5种不同的剂量水平(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0、60、80、100和120 mA),对欧洲腰椎体模(ESP)进行扫描,并分别进行多模型数据迭代重建(ASiR-V)(权重0、20%、40%、60%、80%和100%).分别在L1、L2和L3正中间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其CT值、噪声,并计算其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在不同剂量水平和不同迭代权重比例条件下的骨密度值.结果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与管电流呈正相关关系(r=1).在不同辐射剂量、同一迭代权重下,ESP(L1,L2和L3)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辐射剂量、不同的迭代权重条件下,ESP(L1,L2和L3)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BMD准确度误差均在6%以内.结论 ESP腰椎BMD进行重复性测量,120 kV、40 mA低剂量条件下,不影响BMD准确度,实现腰椎定量CT(QCT)的准确测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可以适当增加ASiR-V权重比例,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 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其祥;李红兵;程寿林;黄镇

    目的 探讨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0~55岁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128例,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无将其分为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组62例,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组66例,分别对其进行QCT和DXA检查,观察患者Kupperman评分情况及两组患者DXA和QCT诊断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检出率.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中DXA和QCT中显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分别占21.0%、30.6%和41.9% 、53.2%;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中DXA和QCT显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分别占24.2%、34.8%与22.7%、33.3%,两组骨质疏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中有综合征较无综合征的妇女更易患骨质疏松,QCT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优于DXA.

  • 容积性定量CT对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骨密度测量研究

    作者:张郡;李辉;李武;赵晓东;贾虹玉;刘迎军;李宏斌;程晓光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 ( 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mg/cm3,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 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 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 Q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骨密度的研究

    作者:梁静;张进

    目的 利用QCT(定量CT)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旨在研究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应用定量CT技术测量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骨密度,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的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 >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 腰椎定量CT骨密度测量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金磊;李葆青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提高QCT诊断椎体骨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均行胸腰椎CT及MRI检查的外伤患者20例及2012年1-7月于本院行腰椎CT检查有明确椎体陈旧骨折3个月以上病史的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MRI上椎体骨髓水肿区作为感兴趣区(ROI),通过QCT PRO工作站上进行分析处理,共测量28个新鲜骨折椎体、14个陈旧骨折椎体及其邻近椎体的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新鲜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高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新鲜骨折椎体内骨松质BMD值会增高,陈旧骨折的骨松质BMD值能够反映椎体修复的特点,腰椎QCT BMD测量有助于椎体骨折的诊断。

    关键词: 骨密度 定量CT 骨折
  • 定量CT在肺泡蛋白沉着症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王芬;贾九梅

    目的:研究定量CT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PAP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0.6 ±4.3)岁;共计灌洗20次,包括8例1次、3例2次、1例3次.对比灌洗前后患者的平均肺密度、肺部总重量、肺部总容积、肺部CT值及肺功能指标.结果:相比灌洗术前,PAP患者灌洗术后肺部总容积(1655.23 ±832.13)mL、用力肺活量(2.79 ±0.85)L、第一秒用力呼气量(3.03 ±0.38)L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灌洗后患者PaO2(15.2 ±4.21)kpa、肺一氧化碳弥散量(55.35 ±20.29)%、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常数(77.12 ±17.94)%均有明显升高;肺部重量(1302.48 ±380.25)g、平均肺密度(0.4302 ±0.0721)g· cm-1及肺部CT值(-852.70 ±32.41)HU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CT应用于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能够更有效地观察到治疗效果,是一种准确的观察手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112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