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作者:

    关键词:
  • 高住低训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耀光;齐敦禹;李兴海;张林

    目的:探讨高住低训(HiLo)习服过程中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5组:常氧对照组以及HiLo 1、2、3、4周组,每组8只.HiLo组大鼠每天在模拟海拔2500m(氧含量约为15.4%)的环境生活,在模拟海拔1300m(氧含量约为19.4%)环境游泳1h,每周6天.通过光谱分析法,观察在1~4周时间内,在HiLo作用下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复合物Ⅲ(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复合物Ⅳ(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常氧对照组不进行运动,测试指标与运动组相同.结果:HiLo 1周组大鼠心肌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P<0.01).HiLo 2周组除酶复合物Ⅲ外,其他三种酶复合物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HiLo 3周组心肌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HiLo 4周组心肌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Ⅱ、Ⅳ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在HiLo的习服过程中需要3周时间.

  • 间断缺氧习服大鼠血浆、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及意义

    作者:谢印芝;杨曦明;张波;马子敏;张东祥;尹昭云

    目的探讨间断缺氧习服对大鼠血浆、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高原肺水肿发病及高原习服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3组间断缺氧习服组(IHa、b、c)。急性缺氧组直接在低压舱中模拟海拔8 000 m缺氧4 h,间断缺氧习服组分别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时间进行间断缺氧习服,每天4 h,间断缺氧习服后的大鼠再进行急性缺氧(低压舱中模拟8 000 m, 4 h)。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血浆VEGF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VEGF表达。结果缺氧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急性缺氧组升高明显(P<0.01);急性缺氧组肺组织有液体渗出及微血管内血球淤积现象;间断缺氧习服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升高幅度较急性缺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随间断缺氧习服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呈下降趋势,肺组织液体渗出明显好转。结论极度缺氧导致VEGF显著升高可能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重要原因;VEGF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病及高原习服密切相关。

  • 高原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动态监测

    作者:曹征涛;俞梦孙;杨军;朱金武;刘园园;罗永昌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急进高原人员发生高原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的特点规律,初步探讨CSA的发生程度与特征性生理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人.所有受试者急进3800 m高原环境,低氧环境暴露48d.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10 d,在常压低氧舱内进行连续10d(每天210 min)的阶梯式低氧暴露训练;供氧组:进入高原后前10 d,受试者实施阶梯式低氧暴露方案;对照组:不做任何措施进入高原.试验过程中,用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设备对受试者进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并对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量. 结果 ①高原低氧环境暴露的48 d内,12名受试者CSA指数均值先呈上升趋势,第18天升高至大值9.62次/h,之后呈下降趋势,第48天降低至2.72次/h;CSA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到第16天达到大值(41.67%),然后不断下降,到第48天达到8.33%.②低氧暴露前10 d,与对照组比较,预习服组和供氧组受试者CSA发生率降低(x2=12.984、12.984,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CSA指数均值小于1次/h,对照组CSA指数均值均大于1次/h.③受试者CSA指数均值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47、0.934,P<0.01). 结论 阶梯式低氧暴露措施可明显提升睡眠质量;CSA可作为人体高原低氧环境习服或慢性高原病发生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

  • 前庭习服针对性训练对前庭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刘伟;汪绪武;张卫兵;唐辉;卢世秋;唐四光

    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对前庭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招飞体检中同地区4385名受检学生进行Coriolis加速度耐力检测,将检测结果按"体训"与"未体训"分组统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体训组学生淘汰率为2.4%,未体训组学生淘汰率为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训组学生前庭功能的稳定性明显好于未体训组学生.结论经常性、有针对性的旋转练习可使个体产生前庭习服,增强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 不同低氧暴露方式高原习服效果比较

    作者:吴锋;俞梦孙;曹征涛;杨军;王彬华;罗永昌

    目的 比较急进高原前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急进高原后渐进式低氧暴露及急进高原3种不同进驻高原方式的习服效果. 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4人.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在常压低氧舱进行连续10 d的渐进式间歇性低氧暴露训练(1次/d、210 min/次),模拟海拔高度从3000 m递增至4500 m.供氧组急进高原后前10d,对受试者实施渐进式低氧暴露方案:白天活动期间,宿舍内采用弥散式供氧,氧浓度22%~25%o,等效生理高度2600~3500 m;夜晚睡眠期间,利用睡眠氧帐进行供氧,氧浓度25%~27%,等效生理高度2000~2600 m;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比较3组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睡眠情况. 结果 ①在3600 m模拟海拔高度检测,预习服组通过10 d训练后SaO2明显高于训练前(t=3.66,P=0.035).②3组受试者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53~70.865,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7.88,P<0.05或P<0.01). 结论 进驻高原前进行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和急进高原后进行渐进式低氧暴露均可提高缺氧耐力,促进高原低氧习服.

  • 间歇性递增式常压低氧暴露训练对高原习服效果的研究

    作者:杨军;俞梦孙;曹征涛;吴峰;张宏金;王海涛;王彬华;杨海平

    目的 探讨利用间歇性递增式常压低氧舱低氧暴露训练获得高原习服的效果. 方法 4名青年男性志愿者为训练组,对照组4人为健康男性工作人员.训练组用常压低氧舱进行连续10 d的间歇性、高度递增式低氧暴露训练:1次/d、210min/次,从3000m递增至4500m.用常压低氧舱监控系统监测训练中环境物理参数和受试者生理参数;用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监测受试者夜间睡眠.比较训练前后相同高度时的血氧饱和度值.对照组不进行上述训练.训练组低氧训练结束后与对照组同时急进3800m高原,比较两组急进高原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值. 结果 ①10 d低氧训练后,在模拟3600 m的高度,训练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86.7±1.7)%,显著高于训练前的基线值(83.7±3.3)%(t=3.66,P<0.05).②训练中受试者无不良反应,对夜间睡眠无影响.③急进3800m高原后,训练组的血氧饱和度为(90.7±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2.0)%(t=10.95,P<0.01).结论 常压低氧舱间歇性递增式低氧训练方法,具有显著的高原预习服效果,方案安全,可满足高原作业的生理学要求.

  • 盐酸苯环壬酯对空晕病易感飞行学员脱敏习服的影响

    作者:于立身;刘传缋;戴建国;杨爱珍;贾宏博;毕红哲

    目的观察盐酸苯环壬酯(PCH)对空晕病易感飞行学员脱敏习服的影响以及停药后有无反弹现象。方法经阶梯式累加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评定为空晕病易感者的18名飞行学员为受试对象,以Graybiel急性运动病诊断标准MⅢ为终点的科里奥利加速度耐受值为评定指标。18名飞行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服用PCH组和服用安慰剂组。两组飞行学员都接受以科里奥利加速度为刺激源的脱敏习服训练。PCH(3 mg)和安慰剂分别在训练前1 h口服。观察两组脱敏训练过程的差别,并在PCH停药后连续3 d测试有无反弹现象。结果 PCH可明显加速脱敏习服训练过程,停药后未见科里奥利加速度耐力下降和易感性反弹现象。结论 PCH具有加速脱敏习服训练过程的作用,而没有东莨菪碱停用后易感性反弹的类似效应出现。

  • 飞行员高原驻训后脱习服观察

    作者:王林;焦玉冰;薛红;李英秋;李卫东;杨蕾;单庆顺;许也齐;汪东军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对飞行员身心健康状态的影响及脱习服产生的主要医学问题.方法 高原驻训3个月返回平原后第4天,对19名飞行员进行高原驻训后脱习服反应问卷调查;高原驻训1个月和返回平原后1周分别对11名飞行员进行影像学检查;高原驻训3个月返回平原后第2天,对6名飞行员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19名飞行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习服反应,其中84.2%的人认为高原脱习服对工作、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与驻训1个月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11名飞行员肝左叶上下径减小(t=3.211,P<0.05).与驻训1个月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V5导联R波与V1导联S波之和明显减低(t=2.422,P<0.05).返回平原后1周,飞行员收缩期肺动脉瓣射血达高所需时间较在高原时明显增加(t=3.854,P<0.05).高原驻训3个月,6名飞行员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尿酸、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胱抑素L1、补体C4和白介素-10明显高于参考值(t=2.601~7.537,P<0.05),免疫球蛋白A、转化生长因子β明显低于参考值(t=2.731、16.824,P<0.05). 结论 影像学、心电图和生化检查均证实高原环境对飞行员产生影响.建议进入高原前对飞行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返回平原后实施有效的医疗康复工作.

  • 高原环境对人体有益影响的研究

    作者:吴天一

    随着青藏铁路开通,越来越多的世人把目光聚焦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高寒缺氧令人心存惧怕.但殊不知高原环境既有对人体低氧损伤的一面,即易发生各型高原病,而又有有利健康的一面,这与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获得习服(acclimatization)和适应(adaptation)或预适应(pre-acclimatization)的生理变化有关.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高原临床实践和低氧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尽管高原地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严酷,但是,人类为何能成功地生活于高原?这是因为人体具有深刻的柔韧性,具有强大的适应潜力.高原低氧对人体的作用,通过习服-适应,使人体调动了体内的生理功能活动,从而提高心、肺、血功能,增强氧的利用,改善新陈代谢.在这里,适度高原的轻度缺氧对人体起到了一种"激活"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高原低氧环境也会给健康带来有益影响.

  • 高原环境对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兵

    以缺氧为主要特征的高原环境对人体睡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初入高原还是长期居住高原的人群,均可能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高原环境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睡眠结构中慢波睡眠减少,睡眠连续性遭到破坏以及影响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改善高原睡眠的方法以增加睡眠期间氧气摄入以及服用镇静、安眠的药物为主.

  • 冬休对再入高原施工人员早期生理习服的影响

    作者:袁振才;张雪峰;彭全升

    目的探讨冬休时间对再入高原施工人员早期生理习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2004年参与高原施工且2003-2005年参加工前体检的2 528名施工人员,根据冬休时间随机分为短休组(1 544人,冬休时间为17~60 d,平均59.55 d)和长休组(984人,冬休时间90~103 d,平均92.32 d).体检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Sa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尿素氮(BUN).结果长休组SBP、DBP、HR及Hb均低于短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aO2略高于短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休组人群ALT、BUN、BP的异常率低于短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短休组与长休组人群ECG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施工人员冬休有利于生理机能的调整和肝、肾、心脏等器官组织对低氧损害的恢复,改善和提高再次暴露低氧环境的习服水平.适宜的冬休时间为3个月.

  • 大鼠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缺氧习服适应性特点研究

    作者:黄缄;高钰琪;张国斌;曹利飞;孙秉庸

    目的分析脑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缺氧习服适应性特点.方法将大鼠置模拟海拔5 000 m低压舱内,30 d后取动脉血,测定血气、血糖等,取大脑皮层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糖原含量,用酶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乳酸水平,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血糖、大脑皮层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而糖原显著降低,大脑皮层ATP、磷酸肌酸、乳酸在缺氧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过缺氧习服适应后,组织能量代谢能达到平衡状态,葡萄糖利用加强.

  • 部队急进高原损伤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蒲玲玲;李天;王永辉;陈照立

    高原低氧易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寻找高原习服的有效措施、提高机体高原习服能力、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反应对防止部队非战斗减员和提高军事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防治部队急进高原损伤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钰琪;黄庆愿;刘福玉

    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有很大影响,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劳动能力明显降低,部分人可发生急性或慢性高原病.但人体对高原环境也具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有效加快个体或群体的习服过程,促进高原习服.促习服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缺氧预适应、高原富氧室、药物、促习服因子、营养和高原耐缺氧食品等.平原人在由平原进入高原的过程中阶梯习服复合适应性体格锻炼是促进高原习服有效的措施,在此过程中,辅以药物预防可能会起到更为有效的效果.有关其作用的模式和效果更为显著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提高高原睡眠质量,合理的营养均有利于促进高原习服.预缺氧作为一种新的促习服措施,目前正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预缺氧方式的选择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积极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促习服因子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综述国内外有关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高原 缺氧 习服
  • 急进高原前缺氧预适应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黄庆愿;蔡明春

    缺氧预适应是缩短急进高原部队习服时间,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改善部队军事作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文章围绕影响缺氧预适应效果的主要因素和缺氧预适应过程中是否应复合运动训练,缺氧预适应效果的判断、保留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就缺氧预适应的可能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进行了阐述,提出急进高原部队进入高原前进行模拟海拔4000 m以上预缺氧,每天1.5h以上,重复5~7d,并在2d内进入高原可能会有较好的促进高原习服的效果.

  • 超声仪器对急性高原病患者返回平原前后心血管功能变化评价研究

    作者:王银;孙艳丹;邹晓娟

    目的:探讨超声仪器对急性高原暴露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患者返回平原后短期内左心结构和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选择发生急性轻型高原病并按时返回者33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受试者上高原前、后以及返回平原的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心房客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以及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A峰)等指标.结果:与上高原前比较,上高原1d后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CO、A峰、LAVI增加(P均<0.05),SV、E峰、E/A、LVEDV减小(P均<0.05);1月后HR、SBP、DBP、CO、A峰、E峰、E/A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与初上高原比较,P均<0.05),但是尚未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与上高原前比较,P均<0.05),LVEDV、LAVI、SV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P均>0.05);返回平原1周后,LVEDV、SV、SBP、LAVI、E峰均恢复到高原前水平(P均>0.05),CO、HR、DBP、A峰仍高于高原前水平(P均<0.05),E/A低于上高原前水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急性高原病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进行准确评价,尤其对于急性轻型高原病患者习服期以及返回平原前后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进行动态评价,为临床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湿热应激和习服对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的影响

    作者:赖鹏华;单晓梅;卢大为;李鹏程;何宽其

    目的:通过观察高温高湿环境暴露下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相关蛋白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探讨应激和习服在湿热环境中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方法:45只BABL/c小鼠随机分成5组(n=9):对照组、湿热1组、湿热2组、湿热3组、湿热4组.对照组普通环境饲养,7d后处死.其余各组置入气候箱接受湿度(95±5)%,温度(33±0.5)℃的高温高湿刺激,第12小时处死为湿热1组,第24小时处死为湿热2组,第4天处死为湿热3组,第7天处死为湿热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黏蛋白5AC (MUC5A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5(AQP5)蛋白表达.结果:把小鼠置入高温高湿环境后,小鼠肺组织在12 h时AQP5增高,在24h时MUC5AC、EGFR的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MUC5A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其余时间段,MUC5AC、EGFR、AQP5蛋白表达均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AQP1蛋白表达在湿热各组均与正常组无差异,与湿热1组、湿热2组比较,湿热3组、湿热4组表达则减弱(P<0.05).结论:湿热应激可引起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持续处于该环境则可能产生一系列更复杂的反应.

  • 低氧习服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特点

    作者:黄庆愿;高钰琪;史景泉;刘福玉;曹利飞;孙秉庸

    目的:观察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规律。方法:大鼠在模拟海拔5 000 m低氧5、15和30 d后,用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骨骼肌Ⅰ、Ⅱ型纤维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骨骼肌血流量。结果:低氧5 d组大鼠骨骼肌纤维即出现明显萎缩,15 d和30 d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但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C/F )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在所观测的时间内,各组大鼠骨骼肌血流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毛细血管并未发生真正的增生,而由于骨骼肌纤维出现萎缩,使毛细血管数目相对增多。

  • 内地生源汉族大学生高原习服相关指标跟踪调查

    作者:赵清华;阿旺曲扎;旦增罗布;巴桑;平措;申同超;土登格列;边巴

    目的:观察进入西藏大学学习一年的内地汉族学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肺活量、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为促进高原习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于2016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检测入藏1年后的西藏大学2015级的121名汉族学生血压、肺功能、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相关生理指标,以同年入学的147名世居藏族学生作为对照;同时于2017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再次检测汉族学生寒假回内地返藏后的上述生理指标.结果:与藏族学生相比,在西藏学习一年的内地汉族学生的肺活量、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无显著差异,但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P<0.05);汉族学生在寒假期间回内地返藏后用力肺活量(FVC)和血压较入藏1年后的数据显著增高(P<0.05).结论:平原汉族学生在高原居住第2年所检测的高原习服相关生理指标肺活量、血氧饱和度等与世居藏族学生无显著差异;然而假期平原生活引起的脱习服使汉族学生再次进入高原后引起FVC和血压的调节性反应.

80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