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原环境与保健

    作者:冯荣感;吴清;贾熙娜;崔自军;张红;甄侦;郑舒;鲍金慧;石琴;王璐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及交通越来越发达,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高龄化.本研究通过综合国内外高原环境医学知识,提出出入高原地区的保健,旨在对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健康提供指导,减少高原病的发生.1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影响1.1 低压环境在海平面,大气压为760 mm Hg(1kPa=7.5mm Hg),氧分压为159 mm Hg,海拔每升高100 m,氧分压就下降1.2 mm Hg[1].在海拔5500 m的高原,大气压和氧分压均较海平面下降50%,造成肺气体交换的氧分压降低,导致动脉血氧的饱和度(SaO2)降低,机体缺氧促发高原反应.

  • 前庭康复

    作者:王尔贵;赵冀平;罗伟

    对因前庭系统疾病发生前庭功能紊乱而引起眩晕及平衡失调患者,采取以训练为主的综合措施,加速机体前庭系统的适应、习服机制或视觉、本体觉系统的替代机制,使机体已受损的前庭功能及平衡功能获得提高,促进机体的代偿,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前庭康复.

  • 平原移居者与高原世居者低氧适应的差异及平原移居者习服现象的分析

    作者:马冠医;邹华杰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居民在低氧适应的生理与生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平原移居高原的习服现象。方法:选取高原世居大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作为对照组,平原大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参数指标对比,分析两组大学生之间低氧适应的差异性;选取平原大学生移居两年前后对比分析平原移居大学生的习服现象。结果:初入高原的平原大学生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低于高原组(P<0.05),心肌肌酸激酶(CK)明显高于高原组(P<0.05);2013年组大学生的 RBC、Hb、Hct 和 SaO2明显高于2011年组(P<0.05);CK 明显低于2011年组(P<0.05)。结论:两年后平原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习服。

  • 急进高原红细胞增多(EE)与AMS关系变化研究

    作者:丁小涵

    目的:通过测定RBC、Hb、Hct在急进高原后不同时间点(1天、10天以及2个月)的含量变化与血氧饱和度、AMS评分、相关症状(疲劳、呼吸、睡眠困难、劳动能力等评分)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习服期EE对缓解缺氧,改善高原AMS、习服症状的作用。

  • 人驻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青年睡眠结构的变化

    作者:哈振德;潘肯林;简新玲;罗菊萍;关尚全;郭文文

    目的 探讨移居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青年睡眠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高原习服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择海拔1 400 rn某部无高原暴露史的拟驻防官兵,进驻高原前进行健康体检,排除有睡眠障碍及心肺疾患等不宜进入高原者,终纳入50名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20.9±2.0)岁,体重指数(21.5±1.7)kg/m2,随机抽取15名作为平原组进行整夜睡眠监测.在人驻高原3个月和1年后分别在海拔3 700和5 380 m随机抽取10名受试者进行睡眠监测,分别记录海拔3 700 m 3个月组、3 700 m 1年组、5 380 m 3个月组和5 380 m 1年组的睡眠结构变化,并与平原组的睡眠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5 380 m 3个月及1年组7h睡眠监测过程中醒觉维持时间较平原组显著延长[(82±60)、(78 ±26)、(47±25) min,P=0.026、0.040].与平原组比较,移居海拔5 380 m 3个月青年睡眠时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N1期明显延长,N3期(慢波睡眠期)显著缩短甚至缺如(P<0.05),N2期和快速眼动睡眠(REM)期无明显变化(P>0.05).与平原组比较,3 700 m 3个月、3 700 m 1年以及5 380 m 1年组睡眠各期比率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N2期缩短,REM期延长.结论 平原人对不同海拔高原的习服能力或所需的习服时间不同,习服未完全者睡眠主要表现为N1期延长和N3期缩短,习服较完善后以N2期的缩短和REM期的延长为主.慢波睡眠比率的有效恢复或可作为移居者习服高原低氧环境的一项参考指标.

  • 中老年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焦虑和抑郁及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代丽丽;陈朝辉;吴宏林;李圆;周雪华;罗嵩;海本俊夫

    目的 探讨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方法,评价其对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症状的疗效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耳鼻喉科符合慢性主观性耳鸣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药物治疗+习服的方案,以耳鸣残障量表(TH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汉密尔抑郁量表(SD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评定治疗前后变化,并评价其总体疗效.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 THI后PSQI 、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有效率82.5%(33例) ,高于对照组的55.0%(22例)(χ2=7.040 ,P<0.01) . 结论 常规药物方案联合习服疗法有助于改善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残障状况,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具有研究推广价值.

  • 耳鸣习服疗法

    作者:陈丹萍;崔勇

    耳鸣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一直以来,耳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各式各样.耳鸣习服疗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TRT)是近年来受欢迎的一种疗法之一,其理论基础为耳鸣神经生理模型.根据神经生理模型,TRT主要包括两部分:指导性咨询和声治疗.本文主要就耳鸣习服疗法的理论基础、组成成分、与心理疗法的关系、评价方法、随诊时间展开讨论与总结.

    关键词: 耳鸣 习服 治疗
  • 恐声症:鉴别和患病率

    作者:李刚;赖琳玲

    耳鸣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症状.1993~2003年发表的10项耳鸣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耳呜的患病率为3%~30.3%不等.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TRT)理论首次提出后,听力学家重新开始关注耳鸣作为一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同时开始试验和论证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求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 长远航环境下成人晕船习服适应能力的研究

    作者:李进让;朱荔;袁伟;金国荣;孙建军

    目的 探讨长远航情况下医院船海上医院人员的晕船习服适应能力.方法 应用晕船调查表和晕船视觉模拟评分,对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的106名医院船海上医院人员(男59人,女47人,年龄23 ~53岁,平均37.2岁)的晕船发生率及程度情况进行多阶段连续观察.结果 初始阶段的晕船发生率为72.64%,其中女性及有晕船(车)史者的晕船发生率(80.85%、93.75%)及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及无晕船(车)史者(66.10%、63.51%,P值均<0.05).航行2周后,随着航程的延长,晕船发生率及程度逐渐降低,但当海况恶劣时,晕船发生率略有同升.总的晕船适应率为62.33%,男性晕船适应率(76.92%)明显高于女性(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61,P=0.007).结论 长远航2周后逐渐出现晕船适应现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适应.海况情况会影响晕船的适应.

  • 短臂离心机用于军事飞行人员前庭习服训练效果观察

    作者:宋新亮;黄宁侠;周娅蕾;耿艳;丁聚忠;孙喜庆

    目的 观察短臂离心机前庭习服训练效果,探讨其用于军事飞行人员地面前庭习服训练的可行性.方法 在SAC-Ⅲ型短臂离心机上对9名前庭稳定性水平较低的飞行人员进行连续7天的科里奥利加速度前庭习服训练,观察耐受时间变化趋势,对比训练前后耐受时间和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主观分值的变化.结果 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耐受时间呈持续上升趋势.经7d训练后耐受时间明显延长(P<0.01),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主观分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 短臂离心机用于前庭习服训练效果显著,可用于飞行人员前庭稳定性训练.

  • 急性高原暴露及短期习服对青年男性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

    作者:柯景彬;李佳蓓;张继航;卞士柱;杨杰;刘川;陈灿;张辰;余洁;晋军;黄岚

    目的 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及短期习服对健康青年男性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成都分别纳入世居成都(海拔500m,平原组,n=193)、由成都(海拔500m)乘飞机2h内进驻拉萨(海拔3700m)后暴露1d(急性高原暴露组,n=147)和7d(短期习服组,n=122)的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收集志愿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生理参数,采集血常规及血清学中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较3组间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平原组比较,急性高原暴露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升高(P<0.05).短期习服组上述指标均趋于恢复平原水平,但PLT、PDW、PCT与平原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高原暴露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肾上腺素(Epi)明显低于平原组(P<0.05),而与急性高原暴露组比较,短期习服组PAF又上升至平原水平,Epi进一步下降(P<0.05).五羟色胺(5-HT)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LT与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呈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高原暴露后PLT、PDW、PCT的改变可能与SpO2降低有关;短期习服后,机体能够逐渐代偿急性高原暴露导致的血小板改变.

  • 急进高原及习服后左心功能变化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作者:饶明月;覃军;高旭滨;张继航;余洁;刘曦;黄岚

    目的 探讨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及习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2年6月-8月121名成都某部健康青年男性官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所有受试者在平原、进入海拔3700m高原ld及停留l周后进入更高海拔4400m 7d、50d的左心功能参数.结果 健康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ld时,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显著减小(P<0.05),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明显增高(P<0.05),E/A明显降低(P<0.05);进入更高海拔地区习服7d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急性高原暴露后显著降低(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心率、左室射血分数、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50d习服后左心腔减小(P<0.05),但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仍显著高于平原水平(P<0.05),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明显低于平原水平(P<0.05).结论 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心可发挥明显代偿功能,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显著增加;随着更高海拔地区的暴露和习服时间延长,左心腔变小,但经短期习服后左心收缩功能仍显著高于平原水平.

  • 高温高湿环境下热习服犬肢体火器伤后SOD、MDA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周祥吉;孙鸿涛;胡罢生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热习服犬肢体火器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情况,将18只犬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火器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伤道肌组织中SOD、MDA含量.结果发现,热习服组和高温高湿组中MDA含量均在伤后1h开始升高,其中前者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后者,前者达峰值时间为10h,较后者推迟4h且峰值减低(P<0.05),18h后三组MDA含量无明显差异;热习服组SOD含量在伤后即开始上升,较其他两组早1h,且其4h以后的SOD值高于高温高湿组;高温高湿组在10h时SOD值降至测不出结果,比其他两组早4h.以上结果说明,SOD、MDA参与了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热习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伤后机体的病理变化,可作为高温高湿环境下防治肢体战创伤的有效手段.

  •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细胞免疫学变化

    作者:周祥吉;裴国献;魏宽海;张旭辉;罗炳德;孙鸿涛;胡罢生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的细胞免疫学变化,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热习服组,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犬肢体枪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CD8+、CD11a+、CD11b+亚群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a、CD11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组伤后1h淋巴细胞CD4+亚群表达水平短暂升高,随后下降,10h后明显降低;CD8+亚群4h后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相应导致CD4+/CD8+比值8h后持续降低;CD11a+亚群8h后降低,而CD11b+亚群的变化轻微;热习服能够增加CD4+的表达值,抑制CD8+大量表达.常温常湿组CD11a、CD11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热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提示高温高湿环境及火器伤等复合因素共同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热习服则能减轻这些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 防治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进行性损伤方法的研究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郑晓勇;罗炳德;郭进强

    将18只健康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和热习服组,肢体枪伤后分别置入相应的人工气候舱.于伤后0、4、6、8、12、24h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细菌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热习服组伤肢肿胀和局部病理变化较高温高湿组明显减轻及推迟,但较常温常湿组严重并提前;局部组织菌落计数达到感染临界的时限,热习服组与常温常湿组均为12h,高温高湿组为8h,热习服组感染时限明显晚于高温高湿组.提示热习服的获得可减缓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的组织病理变化,热习服锻炼对机体在热环境下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 高原海拔及高原驻防年限与青年男性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安恒;李高元;罗建平;薛剑

    目的 探讨高原海拔及高原驻防年限与青年男性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483例男性高原驻防人员,完善年龄、基础疾病及高原驻防年限、高原驻防地区等资料,测量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分析高原海拔与高原驻防年限与心率、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结果 驻防时间>6年与驻防时间≤6年两组之间,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驻防海拔>4500 m组与≤4500 m之间,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有显著性差异,血氧饱和度与驻防海拔呈负相关,心率与驻防海拔呈正相关.结论 驻防海拔>4500 m的男性青年是慢性高原病发生的高危人群.随着驻防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增加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危险,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 高原作训部队军人作业能力现场评估分析

    作者:马强;张志清;陈学伟;崔博;陈照立;李培兵;武磊

    目的:探讨高原作训对进驻高原军人作业能力的影响,评估进驻高原部队战斗力真实情况,为进驻高原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标准,对进驻高原部队(2个月)、常驻高原部队(1年)和常驻平原部队3种类型部队军人的高原习服程度、体力作业能力(大摄氧量、PWC170)和脑力作业能力(数字广度、数字译码、目标追踪、视觉反应时)进行测量评价。结果进驻高原部队高原习服程度达基本习服程度;3类部队的有氧能力均在标准规定的中等水平,平原部队的大摄氧量大于常驻高原部队(P<0.01),常驻高原部队的大于进驻高原部队的(P<0.01);与平原部队比较,进驻高原部队大摄氧量下降25.7%,PWC170下降27.7%。与平原部队比较,进驻高原部队和常驻高原部队的数字广度、数字译码和目标追踪均属正常,没有明显降低;但进驻高原部队的视觉反应时延长(P<0.01),常驻高原部队的目标追踪成绩较进驻高原部队降低(P<0.05)。结论促习服措施和高原作训虽然可促进驻部队高原习服形成,但不能克服高原低氧对体能的客观不利影响,2个月的高原作训措施没有起到提升部队体能的功效。为此,应特别重视进驻高原部队在高原环境下体能训练科学性、有效性的研究。

  • 心脏超声检查在高原习服评价中的作用

    作者:丁小涵;卞士柱;余洁;唐绪刚;徐佰达;黄岚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检查在高原习服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采集平原对照组、高原暴露1周、高原暴露2个月、移居高原>1年以及移居>1年再暴露于更高海拔5组人群的心脏超声检查等生理指标,以GJB4301-2002标准评价其习服情况,并比较每搏输出量( SV)、心输出量( CO)、射血分数( EF)、心指数( CI)以及左、右心房和心室内径在习服与未习服组间差异。结果4组习服率分别为:43.06%、57.41%、79.49%和56.25%,再暴露组有5例(6.25%)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高原暴露1周组中左心室内径、EF、CI和CO在习服和未习服中有显著性差异,完全习服组的左心房内径、CI与未习服人群有显著性差异,再暴露人群中CI和CO在习服和未习服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 CI对完全习服评价的曲线下面积为0.766。结论心功能在高原习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I对评价高原习服尤其是长期完全习服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健康青年男性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作者:郑双锦;覃军;余洁;卢巍;曾颖;刘曦;黄岚

    目的 研究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评分,有头痛且评分≥3的诊断为急性高原病,测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机选择171名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测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 在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虚弱和活动能力下降,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为34.65%(44/127),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P<0.001).患病小组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未患病小组(P<0.05),但两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习服能够降低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原低氧使血液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血压上升;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初期应适当减少活动量以降低氧消耗和改善高原症状,并监测血氧饱和度水平;对于血氧饱和度较低且症状较重者应重点关注并适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 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前庭功能训练结果初步观察

    作者:马晓莉;汪运坤;叶晓军;侯峰;王建昌;王骁;王枫;邹志康

    目的 探讨采用新方法提高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前庭功能稳定性的可能,以期减少学生晕机病的发生,提高成才率.方法 对某2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90 s科里奥利(Coriolis)加速度耐力检测,并进行Graybiel评分,对于Graybiel评分≥5分即MⅡA以下的学生39人以及高中三年级体验飞行中发生急性运动病的3人共42人进行前庭功能训练,训练方法为在原有1次/d飞行员平衡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周1次的电动转椅训练,并在每次电动转椅训练后进行Graybiel评分.结果 42名Graybiel评分≥5分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Graybiel评分逐渐下降,训练后评分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P<0.01),表明学生受训后前庭敏感性降低.42名学生训练后运动病评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训练前运动病评级为MS的7名学生训练后仍有5人评定为MⅢ.结论 增加电动转椅被动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的前庭功能稳定性.

8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