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肺同治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痰阻证患者2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肺同治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COPD稳定期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痰阻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橘红片组、通心络组和橘加通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橘红片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橘红片3.6g口服,每日2次;通心络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1.04g口服,每日3次;橘加通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橘红片和通心络胶囊,服法同上.各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评分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肺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O)水平.结果 本组治疗前比较,橘红片组、通心络组和橘加通组可不同程度降低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评分及SGRQ评分,升高FEV1、FVC,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血清CRP、IL-1β、IL-10水平,并且橘加通组在部分指标上效果优于橘红片组和通心络组(P<0.05或P<0.01). 结论 心肺同治法能改善COPD稳定期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痰阻证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抑制慢性持续性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
基于心肺同治法应用参蛤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参蛤散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论证心肺同治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招募2015年4月—2018年1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使用参蛤散,疗程均为8周,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进行6分钟步行距离、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分级的评估,并进行安全性指标诸如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相关检查.[结果]心功能分级的评价,对照组显效率为5.9%,有效率为55.9%,总有效率为61.8%;治疗组显效率为14.7%,有效率为67.6%,总有效率为82.3%.中医证候积分的评价,对照组显效率2.9%,有效率58.8%,总有效率为61.7%;治疗组显效率11.8%,有效率76.5%,总有效率为88.3%.6分钟步行距离疗效评价,对照组显效率为5.9%,有效率为52.9%,总有效率为58.8%;治疗组显效率为11.8%,有效率为70.6%,总有效率为82.4%.[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
-
新安医家程玠“心肺同归一治”学术思想析要
“心肺同归一治”是新安医家程玠在其著作《松崖医径》中提出的学术思想.通过对《松崖医径》著作,以及该理论的形成、临床用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心肺同治的观点是建立在五行理论和气血关系之上.临床治疗学中的重视气血就是注重心肺同治,用药时需通肺气,养心血;平心火,调肺金等观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参蛤散治疗慢性心衰浅析
慢性心衰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医认为“心气不足”是心衰发生的病理基础及其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且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主宗气而朝百脉,心肺生理上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基于“心肺同治”的观点,阐述临床运用参蛤散治疗慢性心衰的理论依据.
-
心肺同治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稳定性心绞痛24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心肺同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SCOPD)合并稳定性心绞痛(S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心肺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SCOPD合并S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橘红片组、通心络组和橘红片加通心络组(橘加通组).4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橘红片组加用橘红片每次6片,口服,每日2次;通心络组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口服,每日3次;橘加通组联合使用上述两种复方中药.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清心肺标志物(cTnI、NT-pro-BNP、SP-D及CC-16)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橘红片组显著降低中医症状评分、血清cTnI和SP-D水平(P<0.05或P<0.01);通心络组显著降低中医症状评分、血清NT-pro-BNP和cTnI水平,显著提高6MWD及血清CC-16水平(P<0.01或P<0.05);橘加通组显著改善上述所有指标(P<0.05或P<0.01).(2)与橘红片组比较,通心络组显著升高6MWD(P<0.05),橘加通组显著降低中医症状评分、NT-pro-BNP和cTnI水平(P<0.05或P<0.01),显著升高6MWD及血清CC-16水平(P<0.05或P<0.01);(3)与通心络组比较,橘加通组显著降低NT-pro-BNP、cTnI及SP-D水平(P<0.01).结论:研究表明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联合宣肺化痰中药,即心肺同治能够改善SCOPD合并SA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肺损伤.
-
从心肺相关论新安医家程松崖“心肺同治”理论
徽州是一片盛产文明的土地,素来被文人雅士誉为“程朱阙里”“理学故乡”“儒教圣地”.新安医学正是这一文化土壤的不朽产物,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歙县槐塘人[1],明代著名新安医家.程氏深悟儒学,性好岐黄,并受其兄程琎的影响,遂矢志学医[2],精研脉理,尤长于内、妇、儿科.《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程氏临证,重视通治方,着眼脏腑相关,尤其是在上焦心肺实热证时倡导“心肺同治”,对后世影响深远.自序云:“取途便而奏效速,用力微而成功博”.对“心肺同治”理论的探讨,对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
詹文涛治疗慢性顽固性心衰心肺同治经验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近10年来,现代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病情发展及演变.怎样及时有效地治疗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特别是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是目前中西医界共同研究的课题.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丰富的经验,近期报道证明已取得很好的疗效.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变化在心,但与肺、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本病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致心肺气阴两虚,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温煦,终致痰凝、瘀血、水湿相互为患,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痰凝、瘀血、水湿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心衰进一步加重,甚或发展成为严重而顽固的心力衰竭.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临床各医家均有其体会.复习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一些中医学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以益气温肾阳、活血利水为主;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以温脾阳、运化水湿为主;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以柔肝益气活血法为主.
-
参蛤散为基础方辨治慢性心衰初探
慢性心衰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医认为心气是心脏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心气不足”是心衰发生的病理基础及其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血瘀、痰饮、水停为心衰基本病理改变,且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主宗气而朝百脉,心肺生理上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中医药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作用,在防治心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基于“五脏相关”、“心肺同治”等观点,充分阐述临床运用参蛤散辨治慢性心衰的理论依据,“病证结合”、“标本兼治”、“补虚泻实”以参蛤散为基础方分型论治拓展治疗慢性心衰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进一步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
心肺同治疗鼻病
鼻为肺之外窍,鼻腔之功能全赖清阳之温煦,阴血濡养,经谓:"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一个"利"字,包含了鼻腔的呼吸、温煦、嗅觉等诸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