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侧卧位牵引同步针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

    作者:李林雅;吴金秀;王石娥

    近年来,我们采用侧卧位牵引同步针灸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传统的仰、俯卧位牵引方法进行临床对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选2006年10月~200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2∶1∶1随机分成3组.A组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65~89岁,平均71.7岁;病程11天~13年,平均3.9个月.B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65~83岁,平均69.8岁;病程16天~12年,平均3.2个月.C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66~86岁,平均71.1岁;病程5天~16年,平均4.5个月.以上3组,腰5~骶1突出分别是25、11、13例,腰4~腰5突出分别是7、5、3例,腰3~腰4突出分别是2、1、3例;二个节段突出分别是23、13、10例,三个节段突出分别是11、4、5例;伴有腰椎增生分别是66、32、34例;伴有腰椎陈旧性骨折分别是13、3、5例;伴有腰椎畸型分别是21、10、13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 卧位牵引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作者:陈文生;王玉龙;朱晓龙

    目的 探讨卧位牵引与微波治疗仪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行微波治疗仪结合坐位牵引,观察组行微波治疗仪结合卧位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同对照组70.00%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FIM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牵引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 立卧位腰椎牵引床的研制及应用

    作者:刘英才;李学惠;陈艳;梁燕;李慧

    目前腰椎牵引设备种类繁多,但多为卧位牵引(即骨盆对抗牵引)模式.利用人体自重牵引的设备尽管多次见于文献,技术成熟的自重牵引产品却一直未见于市场.自重牵引是依靠自身重力进行牵引的,此时腰部没有受到其他外力,椎骨间的连接结构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牵引与在其他外力下牵引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自重牵引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牵引方法.

  • 仰卧位与俯卧位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分析

    作者:陈光杰;刘新功;柯银涛;节晓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多年来,国内外对本症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的非手术治疗已取得了近期和远期的满意疗效,而牵引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已被国内外所公认.仰卧位和俯卧位牵引近年来各有报道,但究竟哪一种效果好未曾有研究.自1999年9月~2002年12月,作者对13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 颈牵并经气导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疗效观察

    作者:吴艳荣

    目的探讨卧位颈部牵引并经气导平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颈牵并经气导平组与丹参注射液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d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相比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牵引并经气导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安全可靠.

  • 卧式动态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80例体会

    作者:庞军

    颈性眩晕综合征(即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但均欠理想.本人在1998~1999年采用卧位牵引侧板法配合推拿等方法治疗本病100例,并与1995~1996年采用牵引及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80例患者作对比,现总结报告如下.

  • 卧位牵引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昌隆;宋俊垚;王英絮

    目的 对卧位牵引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将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单纯卧位牵引组(对照组)和卧位牵引加甲钴胺穴位注射组(观察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用2 kg/(次·d)颈椎持续牵引1h,并2次/周甲钴胺穴位注射3 mL(选患侧夹脊穴及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中渚穴,各0.5 mL),治疗3周后,从总有效率、症状评分方面判定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1.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13.05±2.58)分,优于治疗前的(5.90±1.12)分,观察组治疗后(16.65±2.85)分,优于治疗前的(5.65±0.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为(16.65±2.85)分,优于对照组的(13.05±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牵引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单纯卧位牵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合在各基层医院临床应用及推广.

  • 郭剑华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作者:马善治;刘渝松

    黄某,女,23岁,2009年7月9日初诊。3月份因“痉挛性斜颈”住院经中医综合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后因连续熬夜加班,1个月前再次出现头颈左旋位弹性固定,无颈项疼痛,通过门诊针推治疗1周后未见缓解。现头项处于左旋位弹性固定,睡眠及晨起时症状消失,运动数分钟后即出现症状,右侧胸锁乳突肌部位明显紧张不适,能主动旋转颈项,但停止运动后再度固定在左旋位,伴间断性头晕、心烦、口渴、微口苦,不思饮食,舌淡苔薄黄,脉弦。头面处于左旋45°弹性固定位,右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紧张肥大,时而有细微振动现象,未引出明显压痛及放射痛,颈项被动左右旋转功能基本正常,左旋45°、右旋45°。MRI示颈椎曲度变直。诊断为痉挛性斜颈(血虚风动,寒凝经脉)。治以养血舒肝,柔筋缓急,温经通络。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针刺完骨、天牖、风池,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min;泻中渚、太冲,得气不留针;补太溪,得气后留针20min。推拿以疏筋柔筋手法(按揉颈项、滚推颈项肩背肌肉)为主,辅以卧位人工牵引手法,维持5min。每日1次。卧位枕颌位牵引0.5h,上、下午各1次。嘱避免熬夜、饮酒、疲劳。2009年7月15日二诊,效果不显。考虑颈项后、侧部有四条经络所过,为后正中督脉,旁纳太阳之脉,在旁为手足少阳之脉,而足太阳为寒水之经,易受寒邪所伤,太阳经输不利也会导致颈项不利,寒邪伤及督脉,影响督脉流行也可引起颈项不利,从而加重少阳枢机不利之证。针完骨、天牖、风池、天柱、百会、大椎、中渚、后溪、列缺、光明、申脉,下午用灸盒灸颈项后侧20min。手法治疗以放松痉挛为主。卧位牵引,以自觉舒适为度。另用牵正散加桂枝、羌活、葛根、柴胡、白芍、炙甘草,5剂。嘱近期卧床休息,起床时佩戴颈托。2009年7月20日三诊,右侧胸锁乳突肌较前放松,但颈项后侧(C5/6)部位酸强不适,余同前。续前治疗,停服中药。2009年7月27日四诊,虽仍有颈项左旋位弹性固定现象,但弹性固定时间较前减少,右侧斜方肌紧张度较前明显放松,主动颈项活动较前灵活,C5/6棘突右侧轻度酸强不适,右侧斜方肌紧张程度较前减轻,C5/6棘突右侧旁开1.0cm轻度压痛,头颈左旋现象较前好转。续前针推治疗,午后温灸后项20min及牵引1h。2009年7月31日五诊,前日通宵熬夜、饮酒致使右侧项肌及胸锁乳突肌再度紧张,查头面处于左旋45°弹性固定位,右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紧张,未引出明显压痛及放射痛,颈项被动左右旋转功能基本正常,左旋45°、右旋45°。前后两次加重均为熬夜所致,入夜后本应阳气内潜、营阴外护,但熬夜伤阳耗精,筋失阳气、阴精濡养则再度痉挛。治当温阳通络,养血柔筋。除近端取穴外,配以复溜、阳陵泉、阴陵泉,施以补法。温灸局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颈项采用轻快柔和手法放松肌肉,右侧颈项以弹拨法及弹筋法缓解右侧胸锁乳突肌痉挛,以卧位牵引法结束手法。嘱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避免熬夜、饮酒及久坐伏案。2009年8月14日六诊,头颈左侧旋转弹性固定时间较前此复发时明显缩短,每日仅在感到疲劳时出现3~4次,每次维持2~3min,偶感到左侧项部酸胀不适,颈项运动较自如。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仍以针刺、温灸、手法治疗为主,隔日1次。2009年8月30日七诊,颈项弹性固定现象消失,颈项活动正常,停止治疗。嘱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适当加强颈项、上肢功能锻炼,2010年6月30日随访症状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