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SCs构建的类真皮对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分化潜势的影响

    作者:刘爱军;黄锦桃;李海标

    目的 探讨以MSCs构建类真皮对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骨髓MSCs与复合凝胶一明胶海绵组成类真皮,Hoechst33342标记E14-ES细胞,经羊膜诱导4 d后,形成表皮干细胞克隆,将二者构成皮肤类似物,埋植于129小鼠皮下.术后2、4、6和8周取材,做HE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EA、CK18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术后2和4周,植块中以形成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为主,6和8周后,可见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皮脂腺样结构多见.免疫双标结果显示,植入2和4周,带有蓝色核标记的细胞形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β1整合素、CK15、CK19、CEA和CK18阳性,6和8周后,HE染色汗腺样结构呈CEA、CK18阳性.结论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骨髓MSCs构建的类真皮,在同种小鼠皮下可分化出角化复层上皮、汗腺样、毛囊样、皮脂腺样等结构.

  • 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

    作者:刘爱军;黄锦桃;李海标

    目的 研究129小鼠胚胎干细胞(ES cell)源性表皮干细胞在同种小鼠全层皮肤缺损的生长和分化,探讨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对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以生物膜为载体,将羊膜诱导后带有核荧光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直接覆盖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K10、CEA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双标显色.结果 术后2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的新生皮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真皮层中可见管腔样结构,免疫荧光双标显示,1~3周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β1整合素、CK15阳性,真皮层中带有核标记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β1整合素、CK15阳性;4周后新生表皮开始变薄,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汗腺样结构呈CEA阳性,6~8周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结论 ES细胞源性表皮于细胞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修复缺损的表皮,并在其下真皮层内具有分化为汗腺样、毛囊样和皮脂腺样结构的潜能.

  •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皮肤缺损创面的分化

    作者:黄锦桃;刘爱军;朱永红;李海标

    目的 探讨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移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的修复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将羊膜诱导后的带有核荧光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以生物膜为载体,覆盖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观察,苏丹Ⅲ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EA免疫组化荧光双标观察.结果 术后2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的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细胞柱伸向真皮层,真皮层中可见管腔样结构,4周后新生表皮开始变薄,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皮脂腺样结构苏丹Ⅲ染色阳性.免疫双标结果显示,1~4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β1整合素、CK19阳性,真皮层中带有核标记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CK15、CEA阳性.结论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分化为表皮样、汗腺样、毛囊样和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内分化

    作者:刘爱军;黄锦桃;李海标

    目的 以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在体内的分化.方法 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别与复合凝胶-明胶海绵构建类真皮(类真皮Ⅰ、Ⅱ),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植入皮肤缺损3~4周后,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短的细胞柱突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β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的两种组织工程皮肤在体内具有修复缺损皮肤及分化为表皮及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等皮肤附属结构的潜能.

  •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类真皮构成皮肤类似物的分化

    作者:刘爱军;黄锦桃;李海标

    [目的]以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皮肤类似物,探讨其在皮下的分化潜能.[方法]Hoechst33342标记E14-ES细胞,经羊膜诱导4 d后,形成表皮干细胞克隆,并以其作为种子细胞,取129胎鼠成纤维细胞与复合凝胶-明胶海绵复合,形成皮肤类似物,埋植于129小鼠皮下组织.术后2周、4周、6周、8周取材,做HE染色观察,β1整合素、CK15、CK19、CEA、CK18免疫组化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术后2周和4周,植块内可见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6周和8周后,可见角化复层上皮、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免疫双标结果显示,植入2周和4周,带有蓝色核标记的细胞形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β1整合素、CK15、CK19、CEA和CK18阳性,6周和8周后,HE染色中汗腺样结构呈CEA、CK18阳性.[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的皮肤类似物,在同种小鼠皮下有分为角化复层上皮、汗腺样、毛囊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作者:刘爱军;黄锦桃;李海标

    [目的] 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β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 腮腺区囊性畸胎瘤一例

    作者:焦建军;陈振东;张学强

    畸胎瘤主要发生于性腺组织,非性腺组织发病较少,而发生于腮腺内者较为罕见,邯郸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杨某某,女,13岁,主因左耳垂下肿物10年,反复破溃9年于1999年12月21日入院。病史:10年前发现左耳垂下有一花生米大小肿物,无痛,在当地医院行“肿物切开刮治术”,术后半年伤口部破溃,流出脓性和干酪样分泌物,长期不愈。体检:全身一般情况正常,左耳垂后见一瘘管,内有脓液和少量干酪样物流出,左耳垂下可触及约2.0 cm×1.5 cm×1.5 cm肿物,界清,质中,活动度可,无压痛。CT扫描:左侧下颌升支后腮腺内可见一11.2 mm×12.6 mm的囊性肿物,周界清晰,囊壁较厚,CT值为+66.0 HU,中心区CT值为-144.3 HU(图1)。入院诊断:第一鳃裂囊肿(瘘)。治疗:全麻下行左侧腮腺浅叶切除及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腮腺深叶,与外耳道软骨相连,包膜完整,剖面为囊性,囊壁厚约2~3 mm,腔内含有干酪样物、皮肤、毛发和软骨等。镜检:见囊壁内含有皮肤、皮脂腺和毛发等皮肤附属结构以及软骨和脂肪等。病理诊断(病理号2000-0039):囊性畸胎瘤。图1 左腮腺区囊性畸胎瘤CT扫描图讨论 畸胎瘤是胚细胞源性的真性肿瘤,含有3个胚层多种多样的组织成份,结构十分紊乱,这些组织在肿瘤的发生部位是没有的。该肿瘤好发于卵巢、睾丸、骶尾部,颌面部主要见于口底、舌及腭部,而极少见于腮腺内。临床上将其分为实性、囊性或混合性,实性者多为恶性,较少见;囊性者多为良性,由于壁内含有多种组织成分,常较厚韧。本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囊性畸胎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