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运动干预:研究证据及脑神经机制

    作者:蒋长好;叶名文;陈婷婷

    对正常儿童的研究表明,运动干预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和脑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大量研究考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运动干预效果,发现运动对ADHD儿童认知、人际交往和动作能力的积极影响.关于运动干预的脑神经机制,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多种假设.未来研究需要控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变量对ADHD儿童运动干预的影响,同时注意干预效果的评估和干预方法的整合.

  •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儿童肥胖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司琪;万宇辉

    儿童期不良经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广泛存在,不仅对儿童造成短期或直接危害,还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长期或间接不良影响.近的研究表明,儿童期不良经历可能会增加儿童肥胖发生的风险.本文就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儿童肥胖的关联及其可能的脑机制进行综述.

  •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川红;孙骏谟;田志雄

    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研究语言的脑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将脑活动与特定认知任务或感觉过程联系起来的成像技术,它的出现和利用,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帮助我们阐明语言产生的神经机制,在临床上能指导神经外科术前对语言相关皮层区及语言优势半球的确认,还有助于我们对失语症的恢复过程及机制和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损伤机制和恢复机制等疾病的研究,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本文就fMRI在语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情节记忆的行为表现及其脑机制

    作者:尹述飞;李添;朱心怡

    情节记忆是个体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经历的特定事件的记忆.主观报告情节记忆下降是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典型的表现.与健康对照组老年人相比,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情节记忆下降的速率更快,罹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更高,但其情节记忆加工的脑机制尚不明确.前人研究提示,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在外在记忆行为尚未出现损伤的情况下,其大脑情节记忆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已经出现异常.探究主观记忆减退的记忆神经环路关键节点和路径的异常,揭示神经环路在老年痴呆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对深入理解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主观记忆减退老年人作为特殊的记忆损伤群体,对其神经环路的深入探究,也必将为揭示人类记忆的神经机制做出独特的贡献.

  • 自闭症谱系障碍者抑制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

    作者:孙岩;房林;王亭予;崔丽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ASD的重复刻板行为与其抑制控制发展有密切关系.使用Go/No-go、Flanker及Stroop等范式的研究发现,ASD者抑制控制受损主要表现为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能力存在缺陷;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任务状态、被试年龄及取样;涉及的脑区和脑网络集中在前额皮层、前扣带回和基底神经节;涉及的基因集中在谷氨酸盐、γ-氨基丁酸与5-羟色胺三种神经递质.未来应从脑机制研究入手,综合考虑任务状态、个体特征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并着力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模式.

  •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的关系

    作者:刘迪迪;王美萍;陈翩;张文新

    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是抑郁的重要候选基因位点.目前有关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单基因设计、单基因-环境设计以及多基因-环境设计.有资料显示负性情绪偏向及其相关脑区可能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起中介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被试的种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COMT基因Val 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综合运用积极与消极环境指标等措施深入考察负性情绪偏向和相关脑区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的作用及其机制.

  • MAOA基因与环境对反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及其可能的脑机制

    作者:刘立敏;田相娟;张文新;王美萍

    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MAOA基因是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该基因与环境对反社会行为具有交互作用,然而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情绪管理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以及与工作记忆能力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从多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验证、脑结构与功能的中介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MAOA基因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 共情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作者:岳童;黄希庭

    共情特质的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导致人们共情能力高低有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问题.研究发现,不论是情感共情特质还是认知共情特质,其个体差异均在大脑进行共情反应、脑结构态及静息态功能连接上有所体现.它们共同说明,人们的共情能力与其具身模仿能力,情感加工能力及情绪理解能力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共情特质也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一些基因类型与该能力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扩展对共情特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关注环境和基因在影响共情特质上存在的交互作用,并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共情能力训练和提高的临床实践中.

  •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作者:任俊;朱琼嫦

    内隐情绪调节是情绪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意图的情况下改变了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的一种情绪活动过程.内隐情绪调节的内部机制是自动反向调节, 它能让个体的情绪保持平衡状态, 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其实验研究过程一般分为诱导特定情绪、引发内隐调节过程两个步骤.内隐情绪调节涉及的脑区主要有前扣带回皮层、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内隐情绪调节的形式包括内隐认知重评和情绪标签等, 这些调节方式本身可能受个体差异、情绪体验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疼痛与注意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的捕获效应和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

    作者:孙泽坤;王锦琰;罗非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主观体验, 注意在疼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疼痛会干扰注意活动, 反之, 注意也能够重塑疼痛体验.不仅如此, 慢性痛的形成以及慢性痛病人的认知损伤也与个体的注意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疼痛与注意相互作用的脑机制, 有助于进一步了揭示疼痛的发生和调控机制, 进而指导慢性痛的治疗与康复.

  • 人类的笑:进化论与社会互动论的视角

    作者:刘超

    笑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沟通信号.对笑的研究视角主要有进化论与社会互动论.从进化的视角看,笑提高婴儿的生存几率,增强成人性吸引力,且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从社会互动的视角看,笑帮助人们控制攻击行为,增进合作行为,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区分笑与幽默,加强笑的脑机制研究,探讨笑的跨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开展笑的应用研究与科际合作.

  • 身体活动对情绪的影响及其脑机制

    作者:蒋长好;陈婷婷

    身体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生理机能,还具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功能。有规律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和自尊感,也可以缓解消极情绪、矫治情绪障碍。关于身体活动对情绪影响的脑神经机制,研究者先后提出神经递质假说、大脑可塑性假说、前额叶偏侧化假说和双模型假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控制运动强度对身体活动情绪效益的影响,比较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情绪调节效果,同时考察基因、神经生长及社会互动等因素对情绪的交互作用。

  • 前摄干扰对工作记忆的作用——大脑如何解决前摄干扰?

    作者:刘荣;郭春彦;刘春慧

    前摄干扰(PI)对工作记忆有决定性影响.注意加工理论认为处于工作记忆“注意焦点”的信息不受PI影响,偏向-竞争理论则提出个体对熟悉信息和情景信息代码做出权重评估,解决工作记忆PI效应.研究者从工作记忆编码和提取加工的PI效应、内容相关和情景相关的PI效应、PI消除的脑成像特征等角度进行了验证,多数结果支持偏向-竞争理论.未来研究应使用脑成像技术探讨PI效应与工作记忆子系统、子功能之间的关系等主题.

  • 失用性失写的脑机制

    作者:冉光明;陈旭;马建苓;潘彦谷;胡天强

    失用性失写是指人们知道该如何书写,但实际上却不会书写或错误书写的一种现象.失用性失写涉及的神经网络包括皮层与皮层连接、皮层与皮质下连接.其中前者包括额-顶叶相关脑区的连接、顶-枕叶相关脑区的连接以及额-顶-枕相关脑区的连接,这些神经网络分别负责操作空间表征图像、回忆以及检索字母的形状等;后者包括小脑与额-顶叶的连接、左丘脑-大脑皮质的连接以及纹状体-内囊-左额顶叶的连接等,它们分别与图像输出程序、书写运动过程、操作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字素形成过程等有关.今后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完善失用性失写的研究范式、深入探讨失用性失写的心理机制以及推动其康复工作的开展等方面.

  • 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

    作者:潘彦谷;刘衍玲;马建苓;冉光明;雷浩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 词汇歧义消解的脑机制

    作者:黄福荣;周治金

    词汇歧义是语言歧义的一种,词汇歧义消解受到相对意义频率和语境的影响.半视野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都能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根据语境信息选择性地激活歧义词的恰当意义、抑制不恰当意义,其中左半球的语义选择功能更强;脑损伤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损伤都会导致词汇歧义消解中语义选择障碍,词汇歧义消解需要大脑两半球的联合作用;神经成像研究进一步发现额叶与颞叶共同支持词汇歧义消解,歧义词的恰当意义的选择是由额下回执行的,语义整合加工是由颞叶负责的.

  • 左脑还是右脑?——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述评

    作者:程蕾;陈煦海;黄希庭

    自我觉知是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自我认知加工的任务都激发了自我觉知,因此,其复杂性导致脑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的争议.对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多从认知神经精神医学和涉及自我觉知任务的脑成像的角度进行,很多研究发现自我觉知更多地激活了右脑,针对具体的任务而激活不同脑区;但复杂的、高水平的自我觉知任务往往涉及内部言语加工,需要左脑的加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皮质中线结构对自我觉知具有重要作用.今后有关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可望从自我觉知的性质、所涉及的具体任务水平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方面有所进展.

  • 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

    作者:汪芬;黄宇霞

    正念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进行注意的方法,也是一种意识状态或心理过程.其早期研究侧重于各种身心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等临床功效,近年来其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各种作用机制.在心理机制上,正念与感知觉敏感性的变化,注意、记忆和情绪的改善有关.在脑机制上,它不仅与额区θ波和枕区γ波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变化有关还与前额叶、扣带回、脑岛等脑区功能激活和结构改变有关.后,文章指出了目前正念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从脑机制角度看言语知觉的理论争论

    作者:刘文理;周一骑;乐国安

    言语知觉领域主要的理论争论是听觉理论和动觉理论的对立,争论的焦点围绕言语知觉是否需要动作表征的中介.言语知觉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澄清事实.脑机制的探讨表明言语知觉主要激活了后部听觉皮层区,包括颞上皮层的背侧(颞横回和颞平面)和外侧区(颞上回和颞上沟);而前部和言语产生相关的动作皮层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激活模式.言语产生相关的动作表征主要在一些特殊任务情形中以自上而下的反馈机制影响了言语知觉.可能并非正常言语知觉所必须.

  • 听觉信息掩蔽的亚成分:基于行为和脑成像研究的证明

    作者:杨志刚;张亭亭;宋耀武;李量

    听觉掩蔽的机制是解决嘈杂声学环境下对特定目标声音进行加工,即“鸡尾酒会”问题的关键.听觉掩蔽可以分为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类型.前者是因为目标和掩蔽声音在听觉外周在时间和频率上的重叠所造成的,而后者被认为是掩蔽声音在听觉中枢和目标声音竞争加工资源所造成的.长久以来,信息掩蔽一直被当作一种单一成分的现象,这一概念框架已经成为制约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瓶颈.信息掩蔽中至少包含有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两种亚成分,它们源于不同的中枢机制.多个说话人声音掩蔽的条件下,总体掩蔽量是能量掩蔽、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等成分总和的结果.操纵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空间分离、掩蔽声音的可懂度以及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相似度,可以实现对两种信息掩蔽亚成分的双重分离.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63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