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胸卧位在纠正产妇胎方位为枕后位中的作用
产程中头位异常是影响产程正常进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对产程中出现的难产隐患--枕后位行膝胸卧位法进行纠正,使难产变顺产,成功率达86%,效果明显.
-
侧俯卧位纠正头方位64例临床观察
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后代的自然法则,而剖宫产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治疗手段,枕后位是头先露中一种常见的胎方位,近年来剖宫产率异常升高,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侧俯卧位纠正头位难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探究枕横位与枕后位难产患者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2017月9月 ~2018年3月收治的40例枕横位与枕后位难产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处理,观察组予以徒手旋转胎头术处理,并对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与产伤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顺产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伤率分别为10%、5%、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0%、30%、30%(P<0.05).结论 枕横位与枕后位难产患者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胎头位置有效纠正,提高顺产率,对患者的损伤较轻.
-
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第一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第一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提高顺产率、改善分娩结局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7年8月1日至8月30日自然分娩的80例初产妇设为观察组,另选择2017年7月1日至7月30日自然分娩的80例初产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实施自由活动待产,观察组产妇利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待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初产妇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头吸引术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宫颈水肿率、枕后位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初产妇第一产程中应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可纠正枕后位,有效提高顺产率,改善分娩不良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合护理干预对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产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发生足月、单胎、枕横位、枕后位、初产妇的健康产妇15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产前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产程活跃期人工破膜、改变体位、手法旋转等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潜伏期及活跃期胎儿下降速度及胎儿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77.3%)高于对照组(44.0%)(x2=16.044,P<0.05);第一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 =5.96,P<0.05);潜伏期及活跃期胎儿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t =3.87,P<0.05);胎儿窘迫、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x2≥4.040,P<0.05).结论:通过对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并缩短产程,降低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
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经徒手旋转胎头术,将胎头位置纠正,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比较两组的产伤率、产后出血率、自然分娩率.结果:观察组产伤率与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术可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胎头位置,不会对新生儿造成影响,可提升自然分娩率,减少对产妇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300例手法复位分析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产科临床上发生率高的一种头位难产.临产后,胎儿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侧方或后方,影响胎头下降和宫口扩大速度,使产程无明显进展,产妇体力过度消耗,产后出血及胎儿宫内窘迫、难产发生率增加,临床上往往需要采用剖宫产或阴道助产结束分娩,如果适时采用手法使胎儿复位,可使胎儿顺利自然分娩,减少对母婴损伤.
-
对侧侧俯卧位对枕后位分娩的影响初探
目的:观察在产程中采用对侧侧俯卧位对枕后位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收治适合试产的枕后位孕妇300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采取对侧侧俯卧位,对照组150例,采用常规体位.结果:观察组孕妇经阴道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及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阴道分娩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和产后尿潴留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枕后位孕妇通过对侧侧俯卧位矫正枕后位,有利于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该方法简便易行.
-
侧卧位纠正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较
目的 探讨侧卧位纠正产程中枕横位与枕后位的差异.方法 产妇在官口开1厘米至宫口开全期间,发现枕横位或枕后位时,采取胎儿脊柱对侧卧位法.结果 枕横位转位成功率82.4%,枕后位转位成功率64.70%,枕横位优于枕后位(P>0.05).结论 在产程中若诊断为枕横位或枕后位时,可采用侧卧位法纠正胎儿头位异常.但此法对枕横位更适用.
-
"徒手旋转"枕后位分析
枕后位足头位难产中比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其于术率高,通常枕后位会自动转成枕前位,5%~10%病例不出现自发旋转,保持持续枕后位,常出现持续存在"背疼"或"背部临产"的枕后位临床标志,处理小当可对母婴造成较大的危害.
-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47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分娩方式及产程进展及围产儿预后.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479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研究组)和随机抽取同期分娩479例枕前位(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情况及围产儿预后.结果 ①研究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研究组产钳助产、剖宫产、静滴催产素,软产道损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研究纽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研究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常见的头位异常,产程中及早发现,积极处理,部分枕横位及枕后位可机转为枕前位分娩,如处理不当,导致难产、母婴危险性增高,围产儿预后欠佳.
-
枕后位300例分娩方式及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枕后位的分娩方式及对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00例枕后位(观察组)和300例枕前位(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情况及母婴结局.结果 观察组阴道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时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枕后位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并发症增加,及时正确处理枕后位可减少、避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手法旋转89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9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适时进行手法旋转,使儿头固定于枕前位.结果 成功78例,失败11例,成功率为87.64%.结论 手法旋转枕横位及枕后位操作简单,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阴道手术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易掌握,见效快,成功率高,减轻产妇痛苦的有效方法.
-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脑积水合并双肾积水1例
孕妇,28岁.孕34周,第一胎.3周前超声检查:胎儿右枕前位,BPD 85mm,肱骨长50mm,股骨长61mm,大羊水液深76mm.胎盘前壁Ⅱ级.胎心(+),胎动(+).双肾,膀胱可见.胎儿左肾盂可探及18mm×9mm无回声暗区.超声诊断:宫内孕,单活胎,羊水稍多,胎儿左肾轻度积水.1周前阴道少量出血超声复查:胎儿右枕后位,BPD 92.8mm,肱骨长53.8mm,股骨长64.6mm,大羊水液深103mm.
-
徒手纠正枕后位降低剖宫产的体会
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我院对分娩的52例枕后位产妇在活跃早期实施了徒手旋转胎头术,降低剖宫产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处理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出现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时的处理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在2011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有产程记录的128例在分娩时出现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临床产程记录、对孕妇的回访、医生的采访等方式收集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处理资料分析,探讨好的处理方式,提高自然分娩率。结果: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在128例出现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孕妇中,借助产钳进行生产的2例,采用剖宫产的33例,剩下的93例为自然分娩。通过对产妇进行心理上的激励,及时进行体位改变,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子宫收缩力,适时手法转位,对于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具有较好的帮助。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产妇,通过结合产妇自身情况,进行心理上的激励,及时进行体位改变,适时手法转位,有利于自然分娩,并有效的降低手术产率。
-
跪式待产在枕后位临床处理中的作用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如何能更好地将枕后位转至枕前位而获阴道分娩,减少因枕后位而行剖宫产的几率,直接影响到一个医院的产科质量.为此我院对140例枕后位产妇进行研究,随机选择52例在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跪式待产,利用胎背重力使胎方位从枕后位逐渐旋转至枕前位而娩出.
-
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探析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比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其手术率极高,处理不当,可对母婴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通过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矫正,加用人工破膜等预防性干预措施,使81%的枕后位产妇经阴道娩出,降低了难产及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质量.现报道如下.
-
前置胎盘合并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一例
患者28岁,孕2产0,末次月经2000年2月22日.孕28周+4时无诱因出现无痛性阴道流血,B超提示"前置胎盘".给予止血、抗感染、抑制宫缩治疗,3 d后出血停止,以后未再出血.孕38周又出现无痛性阴道流血,约20 ml,复查B超示"前置胎盘",于2000年11月16日入我院,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以右枕后位剖出一女活婴,1分钟Apgar评分10分.
-
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联合体位管理对枕横位或枕后位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椎管内潜伏期镇痛不增加剖宫产率,不延长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1-2];亦有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本身可能引起分娩过程中胎位的不正常旋转而终采取剖宫产分娩[3].对于已存在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往往在潜伏期迫切要求镇痛,临床上常进行体位管理以纠正胎方位异常.但剧烈的产痛使产妇难以配合,对此类产妇如何行潜伏期分娩镇痛应慎重考虑[4].有研究表明,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可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5].本文回顾性分析枕横位或枕后位初产妇的分娩资料,评价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联合体位管理对此类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旨在为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