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程活跃期综合性干预对枕后位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薛清杰;南燕;赵冬梅

    目的 探讨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对枕后位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0例,对观察组在活跃期不同时相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产妇体位改变、徒手扩张宫颈、徒手转胎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1),活跃期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增快(P<0.01),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安全、易行、有效.

  • 临产后自由体位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曾莲

    目的 分析临产后自由体位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胎位异常孕产妇10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使用常规仰卧位予以试产,观察组给予自由体位予以试产.比较分析2组孕产妇的纠正效果.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常规组,阴道助产率低于常规组,产程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后自由体位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改变孕妇体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惠中

    目的 探讨产程中采用对侧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产后至第二产程末,经B超或内诊检查证实胎方位为枕后住者164例.按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分别采用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和随意卧住,观察2组产程进展和分娩方式.结果 观察组阴道顺产率87.8%,经阴助产率1.2%,剖宫产率11.0%;对照组阴道顺产率50.0%,经阴助产率4.9%,剖宫产率45.1%,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成功率高,可降低剖宫产率.

  • 特殊体位护理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的影响

    作者:沈红

    [目的]观察在活跃期晚期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的效果,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产妇采用传统的方法观察,未给产妇行体位护理的干预,观察组在活跃期宫口扩张5 cm~6 cm采用跪式待产法,7 cm~10 cm采用站立位待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胎头转为枕前位成功率较高,剖宫产率降低,总产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病人在活跃期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临床效果满意.

  • 体位干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对枕后位产妇分娩效能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张谧谧

    [目的]探讨体位分娩联合视频宣教对枕后位产妇分娩效能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选取医院收治的96例枕后位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体位干预联合视频宣教,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效能感、产程时间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分娩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产妇分娩疼痛感(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妇产钳助产、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联合视频宣教能有效提高产妇分娩时自我效能,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感,缩短产妇分娩产程,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 73例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的观察及处置

    作者:罗庆平;罗容戎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也是剖宫产和阴道手术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产程中纠正枕横位、枕后位日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孕妇自然分娩率、保证产科质量,同时又减少对孕妇的医疗干预,笔者对2010年4月-2011年3月我科发生的73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严密观察产程,采用自由体位管理,无产程异常时不进行医疗处置,不过早行徒手转胎位,46例(63.01%)在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自然转为枕前位自然分娩;在有产程异常时进行医疗处理,活跃晚期异常产程时及第二产程20min后行徒手旋转胎头转正胎位,使阴道分娩数达到64例(87.67%),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产程中体位干预对枕后位产妇分娩的影响

    作者:庞小艳;曾三梅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枕后位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初产妇1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8例,干预组按常规处理的同时采取护理措施给予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只按常规处理,分别统计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及产程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自然分娩率为80.65%,剖宫产率为19.35%,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52.94%,剖宫产率为4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1);干预组产程较对照组产程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位干预对矫正枕后位是行之有效的,可明显地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 产妇 体位 枕后位 分娩
  • 胎方位异常产妇的产程特点与临床行为特征

    作者:陈淑娟;胡燕;张小英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的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转135度或90度[1].由于枕后位的胎先露不易紧贴宫颈及子宫下段,常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及宫颈扩张缓慢,又因枕骨压迫早期易出现便意感,产妇疲劳,影响产程[1,2].产妇往往因试产时间较长,宫缩乏力,使头位难产率升高.本文探讨胎位异常产妇产程特点与临床行为特征,以利于早期识别.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特殊体位干预对头位异常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作者:葛志红

    [目的]探讨在活跃期晚期采用双膝跪位、第二产程采用 McRobert 体位干预对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产妇采用常规的胎背对侧卧位,宫口开全采用膀胱截石位;观察组采用双膝跪位、宫口开全采用 McRobert 体位。观察两组自然分娩率、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和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降低,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 <0.01)。[结论]采用特殊体位干预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且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降低产后出血的危险。

  • 胎头左右不均倾势84例观察及护理

    作者:李爱云

    胎头异常占难产的绝大多数,而枕后位、枕前位中的胎头不均倾势较少报道,容易被忽视,通过对胎头左右不均倾势84例临床观察,探讨胎头左右不均倾势的诊断、处理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 枕后位88例分娩方式的探讨

    作者:赵芝芳

    目的:探讨枕后位阴道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分娩(产钳)、剖宫产分娩方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88例枕后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分娩方式情况。结果:宫口开大3~5 cm 后,发现枕后位,经手旋转胎头成枕前位后自然分娩20例,阴道产钳助产24例,剖宫产42例,经手旋转胎头至枕前位,可明显降低剖宫产率。结论:枕后位宫口开大3~5 cm 后,经阴道手旋转胎头至枕前位者可降低剖宫产率。

  • 产程中应用体位矫正法对分娩机转的影响

    作者:马英

    目的:探讨产程中利用产妇体位对改变胎方位的影响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活跃期经阴道检查诊断为枕后位的产妇13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6例.观察组通过指导产妇取对侧或同侧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的合力作用,使处于枕后位的胎头逐渐转成枕前住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53例(80.3%)胎儿能经体位改变后转成枕前位顺利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3例(19.7%).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19例(28.8%),剖宫产47例(71.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观察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298.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时间60.8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476.3分钟,第二产程平均时间149.9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通过有效指导产妇取对侧或同侧侧俯卧位可有效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 枕后位200例分娩方式及结局的临床分析

    作者:叶雅红

    目的:探讨枕后位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对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200例枕后位(观察组)和200例枕前位(对照组)的产程进展及母婴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导致产程延长、孕产妇及围生儿并发症增加,及时正确处理枕后位可减少、避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枕后位 持续性
  •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诊断与处理

    作者:陈惠池;付凌婕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大多数以枕横、枕后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强大的宫缩使多数胎儿头枕部向骨盆前方旋转90°或135°至枕前位而自然分娩.如果产程中活跃晚期(宫口开≥8 cm)胎头枕骨仍位于母体骨盆侧方、后方,称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均为5%.

  • 头位难产徒手转胎头术的时机探讨

    作者:黄翠霞

    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引导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卧位调节对胎儿枕后位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起兰;林姝;程卫平;张陆;毕琳;李玉岩;侯宪佳

    目的 探讨分娩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卧位调节对产妇胎儿枕后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宫口开3 cm自愿行分娩镇痛,且阴道内诊检查为胎儿枕后位的产妇60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15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在3分以下视为有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按产程常规处理,监测产妇呼吸、脉搏、血压、心率、胎心率.观察组除按产程常规处理外,在宫口开5 cm后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母体与胎儿的脊柱同侧,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屏气用力,直至分娩.观察2组的阴道自然分娩率、助产率、剖宫产率、胎位转复成功率、产程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胎方位转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为74.6% (211/283)、87.3%(262/300)、7.0%(21/300)、5.7%(17/300),对照组分别为45.9%(118/257)、64.7% (194/300)、21.0%(63/300)、14.3%(43/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9~62.782,P<0.01),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1.60 ± 0.56)h,对照组为(2.19 ± 0.53)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9,P<0.01).观察组在宫口开8~10 cm及开全后,枕后位自动转成枕横位的比例分别为7.4%(21/283)、13.1% (37/283),对照组分别为3.4%(9/264)、6.8%(18/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0、5.911,P<0.05),有利于手转胎头时减少转动的角度,减少母婴损伤.结论 通过宫口开5 cm后卧位指导更有利于胎位旋转、纠正,同时镇痛分娩减轻了产妇疼痛,产妇能够清醒地配合指导,避免了不良反应,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分娩时间,提高分娩质量.

  • 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对初产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方式及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冠娥;刘薇;李玉珍

    头位分娩中顺产和难产的关系是相对的,除骨盆大小和胎儿大小是固定不变外,其余均可互相转化.因此,在产程中如何及早估计分娩结局非常重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在传统的头位分娩评分法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而设计的新式头位分娩综合评分法,更全面地评价分娩诸因素在头位分娩中演变的影响,力求能更及时、准确地做出顺产与难产的判断,减少母儿并发症,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现报道如下.

  • 卵巢妊娠黄体瘤1例

    作者:朱军;杨幼萍

    患者36岁,孕4产1,住院号85122.因孕38+1周,阴道流液2h于2001年4月5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宫高41cm,腹围100cm,先露头,宫缩规律,胎方位为右枕后位,考虑巨大儿、头盆不称,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剖出一男活婴.术中发现右卵巢增大,直径达13cm,实质性,质地柔软,似海绵,呈灰黄色.左侧卵巢无异常.术中诊断:右卵巢恶性肿瘤?因夜间急诊手术,无快速冰冻,行右附件切除+左输卵管结扎术.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2001-2214):右卵巢妊娠黄体瘤.

  • 产程中改变体位法矫正枕后位效果浅析

    作者:周芹;黄雨

    目的:对产程中指导产妇行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以矫正枕后位效果观察。方法选择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指导研究组产妇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法、产程进展及胎儿、新生儿情况。结果研究组胎头转正率为91.79%(55/60),对照组胎头转正率为56.7%(34/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1, P=0.000)。研究组阴道分娩率为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33/60)。研究组剖宫产率为8.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2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5, P=0.000)。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潜伏期、活跃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胎先露速度明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13, P=0.014)。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15);研究组阿氏评分4~7分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 P=0.027)。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65.05±70.97) mL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220.00±124.89) mL (t=2.963, P=0.004)。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对纠正枕后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 体位管理及穴位按摩对校正枕后位临床观察

    作者:杨丽;戴丽

    目的:探讨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及穴位按摩对枕后位初产妇胎位校正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分娩室适合进行试产的232例枕后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第一及第二产程对产妇进行相关体位指导、管理及穴位按摩,胎头拔露后回产床半卧位至胎儿娩出.对照组不限制体位,宫口开全后回产床半卧位至胎儿娩出,其他干预措施一致.结果:观察组纠正为枕前位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大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感及镇痛分娩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对枕后位初产妇合理进行体位管理可纠正枕后位,进行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促进气血流通、降低分娩疼痛,二者合用是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产程、缓解产痛、降低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方法.

257 条记录 5/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