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六例
一、临床资料收集6例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标本(临床病理资料见表1),均为男性患者,年龄30~47岁,平均年龄为39.3岁.常规肿瘤取材制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D79a、CD45RO、CD3等].
-
1例心脏左房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护理体会
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相当少见,国外文献报道尸体解剖发生率在0.002%~0.03%[1].心脏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30~40岁[2],病情发展迅速,特别是左房内的肿瘤可突发二尖瓣口阻塞引起严重心衰或猝死,或因肿瘤碎片脱落造成致命的栓塞[3],活动的有蒂的左房肿瘤患者可突然发生晕厥和猝死,这与患者的体位密切相关[4],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极易发生死亡,风险较大,因此,术前护理尤为重要.
-
彩超诊断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并放射治疗体表定位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因心慌、胸闷诊为心肌炎,对症处理无效,于1999年9月30日在当地医院开胸手术,见心壁局限性肿物,取活检,快速病理:血管肉瘤.于1999年11月15日术后1个半月收入我院.
-
1例原发性双心房心脏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心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1].在心脏原发性肿瘤中,心脏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黏液瘤,是常见的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2].组织学类型分梭状细胞肉瘤和圆细胞肉瘤两类,血管肉瘤属于前者,多见于成年人.心脏肉瘤常发生于右侧心脏,尤其是右心房.肿瘤生长的方式不尽相同,有向心腔内外生长,也有向心肌内浸润.心脏肿瘤一经明确诊断,即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我院于2005年4月30日收治1例原发性双心房心脏肿瘤病人.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反复心包积液为表现的心脏原发恶性肿瘤1例
本文报道1例反复以心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疗过程,通过病例复习,提高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及预判能力,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
心脏原始神经外胚叶瘤1例
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胸骨左缘三肋间有三级收缩期杂音,临床诊断为先心病。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房明显增大,其内可见一个大小为5.8cm×6.1cm的实质性不均质肿块附着于右房顶部右上方,包膜完整,边界尚清楚,活动差。肿块致三尖瓣狭窄,经瓣口血流速度加快。再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除经胸超声发现的情况外,还可见下腔静脉入右房处的管腔变细,管壁增厚,不光滑,有纤维侵润表现。超声诊断:右房实质性占位性病变。 手术发现:右房前壁及侧壁可见由房内向房壁浸润的球形包块,质硬不活动,右房右侧壁、前壁及下腔静脉壁增厚、纤维浸润。在下腔静脉入口处可扪及腔内质硬包块。从右心耳伸入手指检查发现:右房包块大小约为7.0cm×5.0cm,质硬,有较完整的包膜,并向右侧壁、前壁、下壁、腔静脉浸润生长。活检病理报告:心脏原始神经外胚叶瘤。 心脏原始神经外胚叶瘤为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经胸超声检查能观察肿瘤形态、大小、数目及活动度等情况,但对肿瘤的性质及房壁、腔静脉浸润等情况了解不足,而经食道超声能进一步观察肿瘤向周围组织生长、侵润的现象。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可以使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虽然超声检查不能作出心脏肿瘤的细胞病理学诊断,但由于对肿瘤检出率较高,同时还可以了解肿瘤的形态、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优于其他现代心脏病影像诊断技术,包括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因此,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