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个月内婴儿先天性心脏病193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邓春红;肖朝霞;吴仲环;陈兰芳

    目的 总结3个月内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19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新生儿145例,~3个月婴儿48例.结果 新生儿期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占21.4%(31/145),较~3个月婴儿8.3%(4/48)明显增多,其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类型为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3个月婴儿中以单纯畸形为主,占91.7%(44/48),其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类型为室间隔缺损.临床表现多种、无特异性,以青紫、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心脏杂音多见.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结论 3个月内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多,临床表现复杂,对可疑者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确诊及时治疗.

  • 超快通道在小儿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护理经验探讨

    作者:李秀红;潘晓兰;高乐;刘燃;李红卫

    目的 探讨超快通道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8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护理,年龄43 d~12岁(平均2.5岁),体重4.7~49 kg,(平均11.7 kg),其中室间隔缺损61例,房间隔缺损14例,心内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左室流出道狭窄2例,法洛四联症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至瓣膜穿孔),三尖瓣闭锁1例(行TCPC矫治术).术前患儿均无呼吸道感染,无其他脏器并发症.术后入CICU,常规予1~3 L/min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肛温、外周血氧饱和度,予右美托咪啶静脉维持,测动脉血气分析,维持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备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气管插管用物、新斯的明、纳洛酮、升温仪器.结果 除1例患儿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采取CPAP给氧30 min后呼吸、血氧饱和度恢复外,其余病例均呼吸、循环平稳.结论 超快通道心脏手术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气管插管脱管率及改善患儿的舒适度方面较传统心脏手术有较大优势,超快通道心脏术后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跳、呼吸骤停、低体温等,本科室针对以上并发症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流程.

  •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

    作者:周淑萍;贺宏艳;张虹儿

    紫绀型先心病畸形复杂,心脏和大动脉呈右向左分流,组织长期缺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往往较长,冠状动脉长时间缺血,术后易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和其他脏器并发症[1].

  • 含不同比例自体血冷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线粒体结构及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孟保英;张青;潘晓兰;丁以群;王元祥;彭乐

    目的 探讨含不同比例自体血冷心脏停搏液对体外循环下未成熟心肌线粒体结构及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年龄≤1Y,体重≤10 kg,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220例,随机分成HTK液灌注组(A组,n=20)、改良ST.Tomas液灌注组(B组,n=50),4:1含自体血停搏液组(C组,n=50),1:1含自体血停搏液组(D组,n=50),1:4含自体血停搏液组(E组,n=50),透视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无创心功能检测仪评估术后心功能改变.结果 A组心肌线粒体评分及术后1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I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E组心肌线粒体评分及术后1 h LVEF、CI高于其他三组(P<0.05),C、D组心肌线粒体评分及术后1h LVEF、CI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4含自体血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优于其他含血心脏停搏液.

  • 医用粘合胶及硅胶敷料对小儿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增生的抑制效果分析

    作者:刘娜;张川;杨磊;柳磊;谢萌

    目的 探讨医用粘合胶及硅胶敷料抑制小儿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增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正中切口先心病矫治术的患儿160例,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4组,其中A组为医用粘合胶治疗组,B组为硅胶敷料治疗组,C组为医用粘合胶序贯硅胶敷料治疗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观察伤口瘢痕形成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瘢痕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从不同时间段的治疗结果来看,A、B、C、D组瘢痕增生评分均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A、B、D组各时间段两两间瘢痕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治疗后第6、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组别来看,治疗后第1个月,4组患儿瘢痕增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12个月,A、B和C组患儿瘢痕增生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P<0.05);治疗后第3、6、12个月,C组患儿瘢痕增生评分显著低于A和B组(P<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医用粘合胶序贯硅胶敷料可有效抑制小儿先心病手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的瘢痕增生.

  • 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根治手术时机的初步探讨

    作者:石磊;翟波;杨房;董向阳;陈振良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手术治疗时机和效果.方法 郑州儿童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共实施192例急诊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包括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13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2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3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高压1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8例,重症法洛四联征6例,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3例.手术年龄3 d至14个月.术前患儿由于难治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及肺动脉高压或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酸中毒,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4 h内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192例中,治愈183例,死亡9例,病死率4.68%,原发病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4例(1例放弃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其余病例并发症与择期手术相似,包括出血、残余分流、残余梗阻、肺动脉高压危象、低心排出综合征、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乳糜胸、败血症、膈肌麻痹等,经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手术虽然风险较大,但是手术死亡率仍然较低,心衰严重和濒死患儿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急诊手术治疗仍有必要.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死亡原因的分析与探讨

    作者:于新迪;杜欣为;王伟;朱德明;徐卓明;张海波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500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行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死亡的原因及并发症,为进一步改善CHD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201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23500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体外循环术后死亡患儿的病种、年龄、死亡原因和并发症.结果 2350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共死亡569例,病死率为2.42%.死亡患儿与存活患儿比较,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CHD患儿的病死率仅为1.68%.除了2016年的手术总数比2015年略有下降外,2009—2015年的CHD病例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1年起,由于手术总数开始增加(较2010年增加了349例),所以死亡例数也同步增多,但病死率依旧呈现下降的趋势.569例死亡患儿中6个月以下死亡占比较高,其中又以<3个月的患儿占比高(35.50%).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7.74%)、呼吸系统并发症(15.93%)、多器官功能衰竭(11.49%)和心律失常(7.66%).结论 畸形复杂程度和年龄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围手术期心功能的保护仍是进一步改进的重点.

  • 肺动脉瓣窦扩大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保留肺动脉瓣纠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谢学良;明腾;邹勇;黄国金

    目的 探讨肺动脉瓣窦扩大技术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共收治272例肺动脉瓣环发育差(Z值<-2)的法洛四联症患儿,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肺动脉瓣窦扩大术(Ⅰ组),237例行传统跨肺动脉瓣环补片纠治术(Ⅱ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分析肺动脉瓣窦扩大技术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中的早、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5例(病死率1.84%),均为传统跨肺动脉瓣纠治患儿(Ⅱ组),死亡原因均为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5例行肺动脉瓣窦扩大患儿术前测得肺动脉瓣环Z值为-2~-4,术中外循环时间48~92 min,平均(68.2±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9~71 min,平均(51.8±19.1)min,术后新肺动脉瓣环Z值0.5~-1,右室/左室压力比(PRV/PLV)0.40~0.71,平均为(0.52±0.19),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压力阶差13~31 mmHg,平均为(19.15±10.87)mmHg,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术后肺动脉反流程度均为轻度及轻度以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15~57 h(42.6±18.2 h),术后住院时间为6~12 d(12.9±5.7 d),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TOF根治术中,使用肺动脉瓣窦扩大技术可以有效减轻肺动脉瓣反流,提高肺动脉瓣保留比例,并有利于患儿临床恢复.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362例效果分析

    作者:刘震宇;张兵;徐璇;刘丽萍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62例先心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PDA患儿采用蘑菇伞封堵法、弹簧圈封堵法、国产ADOⅡ封堵法,VSD、ASD患儿采用蘑菇伞封堵法,PS患儿采用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单球囊法和双球囊法.结果 352例患儿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7.24%,术中死亡病例为1例重度PS合并冠状窦间隙开放患儿;转外科治疗5例,包括术中行心导管检查发现PDA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畸形2例,PDA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ASD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中止手术4例,包括术中发现VSD已快愈合而不需手术的3例,VSD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中止手术的1例.352例成功完成手术的患儿中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99%,3例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均消失;3例心律失常,术后6个月随访时1例VSD封堵术的患儿仍存在散在室性早搏,其余患儿心电图均恢复正常;1例股动脉血栓经溶栓治疗痊愈.结论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症,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术后需长期随访.

  • 改良NUSS手术矫治先心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的初步经验

    作者:吴茂军;宋波;侯龙龙;李瑛;桑桑;李矿;田茂良;吕方启

    目的 探讨改良Nuss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16年1月,我们应用改良Nuss手术治疗3例先心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4.5和9岁,体重12~21 kg.3例中,2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为法洛氏四联症手术后.畸形为对称性.CT检查Hailer指数5.5±1.5.手术均经剑突下小切口辅助、经原切口完成.结果 3例均成功实施胸骨和心脏分离、Nuss钢板置人手术(均置入l根钢板),矫形效果优良.矫形外观与原发性漏斗胸初次Nuss手术相比效果稍差.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3d.2例随访无钢板移位,术后复查CT、心电图正常;1例术后合并皮下气肿,为胸骨后气体顺钢板溢出所致,3d后自行吸收.2例钢板拆除,钢板分别固定24和28个月,胸廓外形保持良好.结论 改良Nuss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继发性漏斗胸安全可行,手术中随着局部解剖改变随时调整手术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小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多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作者:高毅;艾宇航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关治疗策略,从而优化拔管时机,提高先心病术后监护质量。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们收治188例先心病术后患儿,将可能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8项因素(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肺动脉高压、术后低心排、术后急性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多元逐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归纳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相关因素的防治策略。结果体外循环时间、肺动脉高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急性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项因素与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体外循环时间长、肺动脉高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急性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先心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积极控制肺动脉高压、防治低心排综合征、预防急性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监护质量。

  • Asir-V 联合“双低”扫描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田慧;董丽娜;李成龙;张欣贤;郝向东;辛涛

    目的:阐述 Revolution 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 C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CHD 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A 组17例,Asir— V:50%,B 组:17例,Asir—V:80%,两组扫描条件均为70 Kv,300 mAs,探测器宽度120~160 mm,扫描时间0.3 s,造影剂:碘海醇350 mgI /mL,用量1 mL/kg,记录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左心室的 CT 值及同层面背部软组织 CT 值,根据标准差 SD 计算各兴趣区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对比信噪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记录每个病例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并根据公式换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s,ED),由两位工作10年以上的副主任医师独立读片诊断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A 组各兴趣区 SNR 及 CNR 小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 组 DLP 及 ED 与 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两位医师读片显示病例图像质量良好,读片结果一致性良好(K =0.621、0.683);结论CTA 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诊断手段,“双低”技术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 CT 辐射剂量,Asir—V:80%会获得更高的图像信噪比。

  • 含血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连波;张爱华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不同比例含血心脏停搏液与STH、HTK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为完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10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年龄2个月至3岁.随机分为4∶1含血停搏液组(A组)、1∶4含血停搏液组(B组)、STH停搏液组(C组)及HTK停搏液组(D组),每组各25例.四组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结束时(t2)、主动脉阻断开放后24 h(t3)、主动脉开放后72 h(t4)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中BNP、CK、CK-MB、cTnT的含量. 结果 同一组患者在各时间点心肌损伤指标各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四组患者于体外循环前组间BNP、CK、CK-MB、cTnT血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开放、心肌再灌注后,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指标比较,C组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心肌损伤指标血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含血心脏停搏液和HTK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均优于STH液.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而言,体外循环时间短,含血心脏停搏液和HTK液对未成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1∶4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操作简单方便,更易被临床医生接受,为婴幼儿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

  • 小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撤离呼吸机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沈华;宓亚平;贾兵;陈张根;叶明

    目的:分析小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撤离呼吸机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纠治术后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失败、再插管的271例小于3月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71例患儿中,32例(11.81%)术后拔管失败,失败组术后膈肌麻痹、NO 吸入、术后肺炎、肺不张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肺炎、肺不张(Odds Ratio:11.2,95% CI =1.36~98.26)的发生与拔管失败的发生显著相关(P 值均<0.05)。结论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是小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撤离呼吸机失败的主要相关因素,小婴儿先心病纠治术后应注意呼吸道管理,加强胸部理疗,防治肺部感染,以提高拔管成功率,缩短监护室滞留时间。

  • 先心病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郭健;李晓峰;刘晖;袁锋;柏松;赵宇东;郑佳;丁楠;李奇林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安装永久性起搏器对术后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到2013年6月我们对7例患儿经心脏表面电极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19.29±28.93)个月,平均体重(7.91±4.05)kg,完全房室通道缺损3例,术后均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其中1例为Ⅱ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后1例,术后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静脉或口服激素治疗1个月,心律无恢复,6例侧开胸安装单腔起搏器,1例正中开胸安装房室顺序起搏器。结果术后死亡1例,1例切口破溃。1例术后起搏电极导线断裂,但已恢复正常心律。结论激素电极心脏表面永久起搏器是应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和有效手段,可以维持患儿生存和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丽君;林茹;叶莉芬;范勇;胡建玲;舒强

    目的 了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作者收治的63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对其残余机血洗涤回输,输血前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 stogram,TEG)检测.结果 所有患儿残余机血回输前血红蛋白(Hb)较转流前显著减少(P<0.01),回输后显著提高(P<0.01).纤维蛋白原(Fib)在残余机血输注前后均较转流前明显下降(P<0.01),输注后有所上升(P<0.05).经肝素酶杯与高岭土杯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 stogram,TEG)检查,患儿回输洗涤残余机血前后各有3例存在肝素残留问题,2例回输前无肝素残留,输残余机血后出现肝素残留,残留率为4.8%.与回输前相比,输入后K值、α Angle、MA值、CI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并可以明显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保护有效、简便的手段.

  • 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纵膈气肿临床分析

    作者:仇杰;费忠化;刘宏生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合并纵隔气肿的常见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于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9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纵隔气肿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中5例痊愈,3例治疗效果欠佳,不能维持循环功能,家属放弃治疗,1例因严重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而死亡.结论 小儿先心病术后合并纵隔气肿,对心肺功能影响大,并可并发纵膈感染,临床表现多样,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死亡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良好.

  • 延迟关胸技术在婴儿复杂危重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丁晋阳;莫绪明;顾海涛;孙剑;彭卫;戚继荣;沈立;束亚琴;钱龙宝

    目的 探讨延迟关胸技术在婴儿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共19例婴儿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术后延迟关胸治疗,患儿年龄2 d至18个月,体重3~10 kg,延迟关胸时间1~4 d,平均(1.26±0.52)d.结果 19例中,痊愈14例,死亡2例,2例放弃治疗,1例远期死亡.结论 对于复杂危重先心病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血、心律失常、心肌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婴儿,延迟关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正确采取延迟关胸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婴儿复杂危重先心病手术的死亡率.

  •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23例

    作者:童峰;龚立;王涛;皮名安;林红;舒龙

    目的 探讨引起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的原因、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9例存活,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是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 早期治疗肺动脉狭窄型法洛四联症临床分析

    作者:柏松;李晓峰;袁峰;郭健;李仲智

    目的 总结早期治疗婴幼儿肺动脉狭窄型法洛四联症(TOF)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本院共收治肺动脉狭窄型TOF患儿144例,年龄2~36个月,中位数8.2个月,体重4.5~13 kg,平均(8.7±2.8)kg.140例患儿接受一期根治手术,术中经右心室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及疏通右室流出道,其中52例患儿肺动脉及瓣环发育欠佳,行双片法跨瓣环补片治疗,4例患儿行分流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2.1%),其余恢复顺利,痊愈出院.获门诊随访128例,随访时间3~24个月,患儿右心功能良好,无右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TOF患儿应在1岁以内治疗,经右心室路径矫治便于操作,术后右室功能良好,应用双片法进行跨环补片修补,疗效满意.

61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