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Rasmussen综合征一例
我们于2007年11月收治1例Rasmussen综合征(RS)部分性惊厥持续状态患儿,联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及口服大剂量托毗酯片(妥泰)的疗法使病情得到了满意的控制,现报道如下.
-
丙种球蛋白对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重症EV71感染相关手足口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根据病情将治疗组患儿分成3组,脑膜脑炎组(ME组)14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组(ANSD组)13例,肺水肿组(PE组)12例,均在入院12h内给予IVIG[lg/(kg ·d),2天]治疗.并设普通手足口病对照组(HFMD组)10例,给予一般治疗.比较治疗组患儿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TNF-d、IL-2、IL-10、IL-13、IL-6以及INF-γ水平的变化,及各组间年龄、发热时间、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在IVIG使用前后,ME组患儿各细胞因子无明显改变,ANSD组患儿IL-13、IL-6明显下降(P<0.05),PE组患儿IL-10、IL-13、IL-6、INF-γ明显下降(P<0.05).各组之间比较,随着病情加重,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IL-6、IL-13浓度逐渐升高;血糖、白细胞计数同PE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外周血CD4/CD8比值、NK细胞比例PE组下降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治疗可调节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功能,及时使用可改善预后.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儿科的应用近况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感染和调节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儿许多疾病与其水平低下或异常有关.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yIg)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及免疫调节功能,随着制剂技术的提高,儿科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现就国内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
甲基强的松龙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17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0月三组重症手足口病共178例,包括:甲基强的松龙干预组71例(A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干预组45例(B组),对照组62例(C组),分析三组用药后病情转归、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以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中性粒细胞(N)、单核细胞(MONO)计数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A和C组分别有3、4例出现肌力障碍,C组1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B组无肌力障碍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例;A、B组发热时间[(3.31±1.64)、(3.20±1.84)d]均短于C组[(4.35±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疹持续时间[(5.33±1.21)d]短于C组[(6.18±1.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外周血WBC、N、L计数[(9.06±2.30)×109/L、(3.13±1.24)×109/L、(4.99±2.08)×109/L]均高于C组[(7.20±2.04)×109/L、(2.59±0.98)×109/L、(3.82±1.7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MONO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两组之间外周血WBC、N、L、MONO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比甲基强的松龙更有效、安全.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对早产儿预防感染的过程中,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早产儿感染病例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50例,其中两组患儿均行基础性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儿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体温稳定时间、摄奶量半量时间、停氧时间、感染灶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指标.结果 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在体温稳定时间、摄奶量半量时间、停氧时间、感染灶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指标的对比过程中,实验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预防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早产儿感染性病症的预防过程中,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对病死率情况进行降低.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儿童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儿童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儿童川崎病患儿76例,将其对丙种球蛋白的敏感性分为敏感组和非敏感组,同时对所有患儿继续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实验室指标:血沉、白蛋白、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外周血血红蛋白,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敏感组白蛋白高于非敏感组,P<0.05;两组患儿血沉、中性粒细胞、白细胞、C反应蛋白、外周血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周,敏感组治疗效果优于非敏感组,P<0.05;经治疗6个月,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不敏感川崎病的发生和白蛋白关系密切,继续反复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法初探 (附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 M)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1例I 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结果、病程及预后情况.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组较α-干扰素组从热程及淋巴结回缩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I M可明显缩短病程,退热快且淋巴结等较早回缩、消退,故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α-干扰素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作用.方法 确诊ABO溶血病新生儿早期运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800~1 000mg/(kg·d),疗程1~3d.结果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新生儿溶血.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减轻溶血,防止贫血进行性加重,减少输血、换血病例的发生,降低换血、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常见的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为多.其感染病原体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临床上患儿除有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外,喘憋为其突出表现,易引发呼吸和心力衰竭,是儿科常见的急症.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院在抗感染和解痉平喘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ⅥG)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红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红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患儿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多项指数及体液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多项红细胞指数及体液免疫功能均获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重症毛细支气管炎
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顽固性喘憋,呼吸困难、咳嗽、发绀,脉细而快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常见于2岁以内小儿,很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心衰、呼衰,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是对症、综合处理.我科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水痘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9年3月起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12例重型水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疗效观察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时间长,病死率高,治疗不当往往留有后遗症.目前,静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方面,亦显示了肯定的疗效.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发作性喘憋、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喘鸣音.2004年6月~2007年12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配合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川崎病治疗研究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其大的危害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在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联合阿司匹林为标准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川崎病,但仍有10% ~ 20%的患者对初次IVIG治疗产生抵抗,这部分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增加.对IVIG无反应性KD需要额外治疗,一些新的治疗方案不断出现,如再次应用IVIG、糖皮质激素、IL-1受体拮抗剂等.在川崎病恢复期,以抗凝、预防血栓治疗为主,对于冠状动脉病变进展严重者,可酌情予以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该文针对川崎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定义诊断和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较常见,发病率为1/2500,大多数是不可逆的,即病情越来越重,预后不良[1].近年来发现一部分DCM患者心肌仍有炎症,称之为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inflammatory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I)[2].2001年Wojniez等[3]报道DCM 202例,其中DCMI 84例,占41.5%,用免疫抑制剂等抗炎治疗,可显著改善病情.因此,及早对DCMI做出正确诊断和采取适当治疗措施极为必要.DCMI近年来才被国外发现.作者现对DCMI及相似疾病的定义、诊断和治疗介绍如下.
-
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25例近期疗效分析
我科采用皮质激素与阿斯匹林治疗25例川崎病(KD)患儿, 临床取得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伍用阿斯匹林治疗相同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对象: KD患儿50例, 系我科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的住院患儿, 均符合1984年日本KD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细菌和病毒性疾病.按入院顺序(单、双)分为两组, 皮质激素治疗组(治疗组)和IVIG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9个月至7岁, 平均年龄4岁5个月; 对照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8个月至7岁6个月, 平均年龄3岁9个月.患儿住院时病程5~7天.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开始治疗时病程长短、病情均无明显差异(P>0.05).
-
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附4例报告)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4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4例患儿分别于神经系统首发症状后4~9天,先后出现皮肤、粘膜、淋巴结损害表现;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者均于病程3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结论川崎病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者,应注意观察全身变化,避免误诊.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DVPT方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临床已证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5~7d内即可提高血小板,特别适用于一些重症病例的严重黏膜出血或血小板低于(5~10)×109/L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危险的患者[1],但血小板升高后如何减少复发是临床医师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我院于2001年~2004年收治的33例ITP患者中,15例采用丙种球蛋白+DVPT方案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应用层析技术提高低pH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质量
目的进一步提高低pH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质量.方法采用一步DEAE-SepharoseFF柱层析吸附.结果IgA残留量由吸附前的5.60±3.00mg/g蛋白下降到1.16±0.38mg/g蛋白,清除率达(75.32±19.19)%,总蛋白回收达(88.55±2.76)%,IgG纯度进一步提高.制剂中的ACA、PKA、白喉抗体、单体加二聚体比例等指标均符合规程要求.结论DEAD-SepharoseFF柱层析吸附可提高IVIg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