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单静脉法与传统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张伟华;田民;雷芸;丁云川;方杰;彭春华;赖碁

    目的 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 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 mmHg]降为正常[(22.03±5.3) 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探讨

    作者:罗国新;何建新;李国英;龚志华;文艳飞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3年5月至2010年4月共对123例PDA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采用动静脉双入路法46例,采用单静脉入路超声法77例.动静脉双入路法通过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观察PDA的形状、窄内径及术后分流情况,作为选择封堵器大小的依据及即时疗效评价手段.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法通过心脏超声观察PDA的形状、窄内径及术后分流情况,作为选择封堵器大小的依据及即时疗效评价手段.术后3 d、1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心脏超声.结果 118例患者采用初次选择的封堵器手术成功,4例换用更大型号的封堵器后手术成功,1例换用更小型号的封堵器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动静脉双入路法相比,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法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无需使用对比剂;手术成功率与前者无差别.结论 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治疗PDA是一种较好的简化封堵方法,值得推广.

  • 单纯股静脉入路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罗国新;何建新;龚志华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单纯经股静脉途径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简化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18例PDA患儿术前通过经彩超在胸骨旁、锁骨上窝及左高位等切面多次测量PDA小宽度,取平均值获得PDA小内径,以此作为选择封堵器的依据,然后单纯穿刺股静脉,在超声及X线监测下完成封堵治疗。结果116例封堵成功,其中4例更换过封堵器,成功率约98.3%。15例患儿术后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全部消失。1例出现溶血,经治疗4d后恢复正常。除3例患儿股静脉穿刺点出现瘀斑外,其余患儿未发生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辅助下单静脉入路封堵治疗PDA适用于儿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在操作熟练的情况下可以在条件合适的儿童中推广使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