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作者:张琦;吴贤发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 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 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表面肌电图的比较分析

    作者:郑光新;蒋长亮;王海山;黄迅悟;孙继桐

    目的:了解表面肌电图(sEMG)评定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股内侧肌(VM)和股外侧肌(VL)动态平衡的变化.方法:分别对PFPS患者6例手术前后和健康者10例行sEMG测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健康人、PFPS术前和术后3组间平均振幅右VM:VL比值分别为1.09±0.36、0.90±0.28和0.94±0.35,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VM与VL达峰值时限的差值(△TBP)分别为-1.45±4.02、7.55±5.84和-1.82±2.9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FPS者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恢复到健康人水平(P>0.05).PFPS者VAS术后1.60±0.91较术前3.09±1.14减小(P<0.01),Lysholm评分术后71.27±16.52较术前54.82±17.50明显提高(P<0.01).结论:本研究sEMG标准化测试VM和VL的峰值时限,能敏感反映PFPS患者手术治疗前后髌骨在冠状面上动态平衡的变化.

  • 髌股关节疼痛及其临床治疗的研究

    作者:吴贤发;钟绮雯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 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旭辉;王世海;曹飞;张杰;张卫东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不稳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采用带线锚钉固定移位的股内侧肌治疗髌骨不稳症27例.结果 随访11~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髌骨轴位X线片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25例,髌骨轻度半脱位2例.Lysholm评分由术前(56.76±6.49)分增加到术后(66.22±3.23)分,(P <0.05).结论 带线锚钉固定移位的股内侧肌治疗髌骨不稳能够有效矫正A骨不稳症,恢复膝关节功能.

  • 玻璃酸钠注射结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光辉;高宏鹰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注射结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0月~2014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102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成A、B、C组,A组采用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B组采用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C组采用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随访12个月,评价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C组的优良率高于A、B组(P<0.05),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P<0.05).结论 玻璃酸钠膝关节注射结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效果优于单独采用玻璃酸钠或股内侧肌电刺激.

  • 股内侧肌入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方案的对比

    作者:刘鹏;刘平平

    背景:临床对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案,但传统术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可能会导致假体早期失败的出现。
      目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选择股内侧肌入路,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探讨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不同之处。
      方法:纳入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8例),分别给予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和股内侧肌入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对比2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和引流量;置换后随访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②2组患者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各项指标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经随访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置换后感染、人工假体松动以及骨折等不良事件。对照组有4例出现假体松动,1例出现切口感染,均经积极处理后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术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选择股内侧肌入路,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模拟膝关节置换过程,预先设定截骨方位,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对患者的创伤更小,从而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

  • 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相关的股内侧肌动脉应用解剖学

    作者:丁云;高渊;杜继聪;李振洋;黄会龙

    目的:通过对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的观察和测量,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股内侧肌段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20具成年人尸体(男12具,女8具)40侧下肢的营养股部肌肉的股动脉分支.测量营养股内侧肌各分支数量、位置、相邻分支间距离及各外径.结果: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相对较多,数量差异较小,分支间距相对较大,75%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22.5%肢体出现3条分支,仅2.5%肢体出现4条分支.其中70.8%男性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25.0%肢体出现3条分支,4.2%肢体出现4条分支;81.3%女性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18.7%肢体出现3条分支.该肌支的第1、第2、第3分支外径分别为(1.8±0.5)mm、(1.9±0.8)mm、(1.6±0.05)mm,第1分支距离腹股沟韧带中点(18.03±4.84)cm,各分支间距离分别为(6.4±2.7)cm、(5.4±2.4)cm.不同性别第3动脉分支的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内侧肌具有恒定多血管(2~4条)营养,男女平均血管间距≥6.6 cm.本研究找到在位于第1分支与第2或第3分支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8.03~24.44)cm或(18.03~29.81)cm的区域,此区域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理想种植范围.

  •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间入路的安全区

    作者:黄保华;高兴华;林宇进;侯之启;周国兴

    目的:寻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股内侧肌间入路的安全区,为减少手术入路的损伤提供局部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下肢尸体标本的股内侧肌血管神经及其毗邻血管神经进行解剖与观测.结果:以髌骨内上缘为原点,支配股内侧肌远端血管分支X轴范围为35.2 ~ 72.3mm,Y轴范围为41.4 ~ 78.9mm.远端神经肌支X轴范围为33.4 ~ 77.8mm,Y轴范围为43.4 ~ 89.3mm.髌骨内上缘距后方的腘动脉神经血管束平均距离为86mm±13.8mm,范围值为55.2 ~ 118.6mm.结论:股内侧肌存在一个33mm× 41mm的矩形"乏神经血管区",在这个区域进行手术操作可减少损伤.

  • 中药外敷加JKY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张文庆;舒秉俊;胡小玲;黄文亮;何金良;周湘桂;易化平;胡江敏

    目的:探讨与评估中药外敷加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在我院就诊的62侧髌骨软化症患者,42例接受电刺激与中药外敷治疗,20例仅中药外敷治疗.随访2年,测量屈膝30°轴位片的CA角及LPA角的变化,观察临床疗效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CA角及LPA角(P<0.01),临床有效率为81.0%,优良率为52.4%;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50.0%,优良率为30.0%.两组优良率与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与中药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对改善CA角及LPA角和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 BZY-A型低频治疗仪选择性刺激股内侧肌治疗髌骨软化症

    作者:杨晨;田向东;管垒;朱光宇;王剑;谭冶彤;杜冬峰;李述文

    [目的]观察BZY-A型低频治疗仪选择性刺激股内侧肌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63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成电刺激组与CPM组.电刺激组给予选择性股内侧肌刺激60 min/次,每日2次,持续3个月;而CPM组给予持续被动活动(CMP)治疗.采用VSA评分及Lysholm评分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在VAS评分、Lyshol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减低(P<0.05),而Lysholm评分显著增加(P<0.05),以电刺激组更为明显.治疗后1、3个月时,电刺激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PM组,而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CPM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ZY-A型低频治疗仪选择性刺激股内侧肌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优于使用CPM机,且操作简便、安全.

  • 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文庆;周湘桂;易化平;胡小玲;万春英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CMP)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CMP患者,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进行治疗,每组各30例,分别为单纯中药治疗组(A组)、单纯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B组)、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C组).随访9~12个月,测量膝关节轴位片适应角(CA)、外侧髌股角(LPA),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个治疗组治疗前后CA、LPA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且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C组)治疗后的CA、LPA更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A组)及单纯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B组)治疗后的CA、LPA(P<0.05),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C组)治疗后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的优良率(P<0.05),而单纯中药治疗组(A组)与单纯选择性电刺激治疗组(B组)治疗后的CA、LPA、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CMP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及单纯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CMP的疗效,它是一种更好的治疗CMP的方法.

  • 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李克军;蒋拥军;何梦凡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因 ACL 损伤接受关节镜下自体绳肌腱单骨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电子反馈组和抗阻训练组,每组30例。术后2组患者均接受8周常规康复治疗,然后开始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开始训练前测定2组患者重复完成10次膝关节30°~0°伸屈动作所能承受的大负荷量(repetition maximum,RM),即10RM,作为抗阻训练的基数。抗阻训练组单纯进行渐进抗阻训练,电子反馈组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渐进抗阻训练,每次训练3组,隔天1次,共训练4周。测定2组患者肌力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患侧股内侧肌10RM和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肌力训练前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851,P =0.124;t =0.845,P =0.513)。训练4周后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 均增大[(15.26±3.75)kg,(26.68±4.13)kg,t =2.695,P =0.024;(14.75±4.67)kg,(27.26±3.54)kg,t =2.564,P =0.032],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14,P =0.077)。训练4周后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均增大[(1.46±0.42)μV,(4.91±2.17)μV,t =2.813,P =0.011;(1.39±0.57)μV,(2.15±1.47)μV,t =2.143,P =0.042],电子反馈组的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高于抗阻训练组(t =0.530,P =0.012)。结论:与单纯渐进抗阻训练相比,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更好地增强股内侧肌肌力。

  •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分布对选择TKA股内侧肌下入路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保华;高兴华;林宇进;侯之启

    目的 观察膝关节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与体表投影的关系,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股内侧肌下入路术前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20例下肢尸体标本上对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的体表投影与解剖形态进行观测,同时对80侧健康成人下肢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进行观测,比较3种情形下的股内侧肌止点在髌骨分布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55.0%(11例)的尸体标本股内侧肌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40%~60%之间.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尸体标本体表投影组、解剖测量组及健康成人下肢体表投影组分别为(47.8±15.1)%,(48.7±15.4)%及(46.7±14.8)%,3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与髌骨长度之比的体表投影观察值与解削后测量值差异不明显,术前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评估对TKA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或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吴春;谭莉;王正理;戴本东

    目的 探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对13例手或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中手部8例,足部5例.皮瓣切取面积3.5 cm×5.0 cm~6.0 cm×11.0 cm,血管蒂长6.0~8.5 cm,皮瓣的股内侧肌穿支动脉与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端端吻合,伴行静脉对应吻合,股前内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不臃肿,皮瓣两点分辨觉8~12 mm,恢复保护性感觉.大腿供区仅留一线性瘢痕,对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血管恒定,管径粗大,供区隐蔽,皮瓣厚薄适中,是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

    作者:张学康;程兆明;郭开今

    目的 探讨与评估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治疗组69例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3例患者应用非甾体药物治疗.随访8年后记录随访观察期间测量屈膝30.轴位片的cA角及LPA角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CA角及LPA角(P<0.01),对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率可达到83%,优良率则为54%;而对照组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P<0.01).结论 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是一个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对改善CA角、LPA角和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