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中的应用

    作者:刘翔;张涛;金奎;段伟宏;陈道媛;曲霏;梁彦利;雷蕾;刘军桂

    目的 探讨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62例行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的引流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例PD术患者术中均行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术,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胆漏等手术并发症;胆管引流量:术后1 ~4 d(343.17 ±36.97)ml/d 高于术后5 ~8 d 的引流量(183.68 ±74.94)ml/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胰瘘7例,其中A级胰瘘(生化漏) 2例;B级胰瘘7例(11.3%);无C级胰瘘.术后胰瘘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可以减少PD术后早期胰肠吻合空肠袢淤滞的消化液,降低肠腔压力,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一种安全手术方式.

  • 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

    作者:熊炯炘;张树华;陶京;王春友

    目的 总结分析我中心近年来对胰头部良性病变实施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实施了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术式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术后近期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手术死亡0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十二指肠瘘1例,胆瘘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平均手术时间约4h,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6 d.结论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通过保留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后支及其血管弓,仅在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后壁残留少许胰腺组织,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该改良术式可以作为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的重要术式.

  •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手术治疗七例分析

    作者:刘军桂;刘翔;段伟宏;陈军周;刘全达

    目的:总结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外科处理的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2005年国际胰瘘研究小组提出的术后胰瘘诊断标准和临床分级系统,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病例均为C级,发生时间为术后6~9 d,腹腔引流量100~2000 ml/d,引流液淀粉酶2000~9000 IU/L,发热7例,腹胀6例,腹腔或消化道出血6例。所有术后胰瘘病例均经再次手术证实为胰肠吻合口瘘,6例行拆除原胰肠吻合,关闭空肠残端,胰管内支架管置入经空肠外引流;1例切除残留胰腺,术后均给予持续腹腔冲洗负压引流。6例治愈出院,1例术后再次腹腔出血死亡。结论国际胰瘘研究小组的术后胰瘘临床分级系统对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胰管内支架管外引流和持续腹腔冲洗负压引流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

  • 胰腺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法选择

    作者:吴新民

    传统的胰腺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从生理角度上来讲有一定的缺陷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各国学者围绕消化道重建提出了众多的手术改进和新方法.但直到现在,对这些术式的效果评价仍然处于矛盾和争议之中.胰腺癌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应保持其原有的生理功能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的重建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适应范围和优缺点.外科医师应该依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患者的基础状态和医生的经验等综合考虑,而不应固守某一种重建方式.笔者就胰腺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结合文献谈谈自己的看法.

  • 胰十二指肠切除重建方式的选择

    作者:廖泉

    消化道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重要组成步骤,其中胰腺与消化道的吻合又为关键,它与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密切相关。胰腺与消化道吻合的主要方式为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临床上胰肠吻合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经典的套入式胰肠吻合、导管对黏膜胰肠吻合和捆绑式胰肠吻合。但是没有哪一种术式明显优于其他,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 胰腺外伤40例的个体化诊治

    作者:李清汉;甄作均;陈焕伟

    目的 探讨胰腺外伤的个体化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0例胰腺外伤患者的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12例行保守治疗,2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手术引流6例,清创修补引流术11例,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3例,行胰尾或胰体尾切除术4例,右半肝+远端胰腺+脾切除1例,远端胰腺胃吻合+空肠造瘘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肝、胆总管、十二指肠、胰修补+胃及空肠造瘘1例.治愈38例,死亡2例,发生胰瘘4例,十二指肠漏1例.结论 根据胰腺外伤的位置和程度,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提高胰腺外伤治愈率的关键.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及胰胃吻合等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 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作用

    作者:赵玉沛;胡亚;廖泉;张太平;郭俊超;丛林

    目的 研究胰体尾切除术中传统手工缝合和直线切割闭合器处理胰腺残端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109例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9例患者中53例患者在开腹手术中手工缝合封闭胰腺残端;56例患者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并封闭胰腺组织,其中31例在开腹手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25例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腹腔镜直线切割闭合器.直线切割闭合器组患者的术后胰瘘以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4%和8.9%,低于手工缝合组的41.5%和28.3%(P=0.024和P=0.009),但在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输血、术后再出血以及住院费用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使用切割闭合器可以降低术后腹腔感染和胰瘘发生率.

  • 2016新版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对胰腺术后胰瘘评价的影响

    作者:韩显林;徐竞;吴文铭;戴梦华;张太平;廖泉;陈革;郭俊超;王维斌;丛林;赵玉沛

    目的 探讨2016版国际胰瘘研究小组定义和分级系统对胰腺术后患者胰瘘分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一病房接受胰腺外科手术的408例患者资料,男性184例,女性224例,年龄9~81岁,平均51.6岁.其中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2例,接受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25例,接受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43例,接受局部切除或摘除术61例,接受胰腺节段切除术8例,接受胰管空肠吻合术6例,接受其他术式13例.记录患者术后引流液量、淀粉酶浓度、术后住院日及带管时间,分别按照2005版和2016版两个分级系统进行分级.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2005版分级系统计算,408例接受胰腺手术患者总的胰瘘发生率为57.4%,其中B级和C级胰瘘发生率为35.8%;根据2016版分级系统计算,B级和C级胰瘘发生率为13.7%,9例行术后经皮穿刺或内镜引流的患者由C级降为B级.无胰瘘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5±6.0)d,与2005版标准A级胰瘘组的(14.1±7.7)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9),与生化漏组的(12.4±6.1)d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9).2016版标准中B级胰瘘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0.7±16.9)d,与无胰瘘组和生化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0、7.13,P值均<0.01).结论 按照2016版分级系统统计,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6版分级系统使原有的部分C级胰瘘降为B级胰瘘,部分B级胰瘘降为生化漏,2016版分级系统与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更好.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腺纤维化程度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美文;邓永;黄涛;张雷达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后因素及其与胰腺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4例,女性134例,年龄14~ 82岁,平均54.6岁.术后病理诊断:胰腺导管腺癌285例,胃肠来源肿瘤8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3例,炎症性改变16例,胰腺乳头状瘤8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胰腺纤维化程度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PD术后胰瘘123例(3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 (P=0.005)、术前y-谷氨酰转肽酶(P=0.046)、胰管直径(P=0.001)、胰腺组织CT值(P=0.049)、手术时间(P=0.037)、胰腺硬度(术中判断)(P=0.001)和胰腺小叶纤维化百分比(P=0.034)为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 ≥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腺组织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和胰腺小叶纤维化百分比≤25%为PD术后发生胰瘘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PD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胰腺CT值和胰腺小叶纤维化百分比均低于未发生胰瘘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等级胰瘘患者的胰腺CT值和胰腺小叶纤维化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9).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胰腺小叶纤维化百分比呈负相关(r=-0.288、-0.324,P值均<0.05),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r=0.699,P=0.028).胰腺小叶纤维化百分比及胰体部CT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和0.714,均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胰腺纤维化程度是影响胰腺质地及PD术后胰瘘的预后因素,胰体部CT值可作为胰腺纤维化程度的量化指标,预测PD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

  • 腔内引流技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

    作者:李松岗;施伟斌;梅佳玮;王健东;沈军;周学平;王雪峰

    目的 探讨腔内引流技术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B、C级胰漏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施行PD的68例患者,男性43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4±3)岁.按PD切除后引流方案分为腔内引流组(腔内组)32例与常规引流组(常规组)36例.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引流液性状、胰漏发生率、胰漏严重度分级的差异.结果 腔内组引流液中未见胆汁,淀粉酶为(1401 ±8) U/L,胰周总引流量为(49±5)ml;常规组引流液淀粉酶为(2160±13)U/L,胰周总引流量为(76±4)ml;两组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7,P =0.031),引流液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组胰漏发生率25.0%(8/32),均为A级胰漏;常规组胰漏发生率30.5%(11/36),A级胰漏6例,B、C级胰漏共5例.两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级胰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7,P=0.029).结论 腔内引流技术可达到体腔内液体充分引流及胆胰液分离的治疗要求,并降低术后B、C级胰漏的发生率.

  • 胰腺手术后胰瘘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加廷;李轶龙;陈宏泽;孙备

    胰瘘是胰腺手术后的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胰瘘、腹腔内感染、出血被称为胰腺手术后“死亡三联征”,严重影响手术疗效.虽然胰瘘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但已有大量的研究阐述了胰瘘的风险因素和防治手段,努力将胰瘘的危害性降到低.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关于术后胰瘘的新定义、高危因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对胰腺术后胰瘘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重建问题的再认识

    作者:刘颖斌;吴文广

    胰瘘是消化道重建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处理困难.只有引流液淀粉酶升高而不影响临床治疗决策改变的A级胰瘘被定义为生化漏,其被认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胰瘘,也不是真正的手术并发症.临床医师应将注意力集中于B、C级胰瘘的诊治,减少B、C级胰瘘的发生更具临床价值.胰瘘不是单纯的外科技术性问题,但外科重建质量至关重要.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的研究,对于胰腺外科医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 二种胰肠吻合术吻合口创伤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明东;彭淑牖;刘颖斌;陈晓鹏;史留斌;潘金飞;徐军民;孟兴凯;程向东;王涌;孙菊妹;范明敏;唐喆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创伤愈合过程. 方法按吻合方法不同将动物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Ⅰ组)和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组(Ⅱ组),分别在术中、术后5、10 d活体测定吻合口破裂压和离断力,并做病理观察. 结果 (1)破裂压:Ⅰ组,0、5、10 d分别为(139.7±8.0) mm Hg、(178.7±9.7) mm Hg和(268.8±12.8) mm Hg,Ⅱ组则为(67.3±7.9) mm Hg、(96.2±10.4) mm Hg和(130.6±9.3) mm Hg.Ⅰ组和Ⅱ组在0至5 d和5至10 d两时间段分别增加27.9%、50.5%和42.9%、35.7%,两组间在0、5、10 d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2)离断力:Ⅰ组,0、5、10 d分别为(4.5±0.4) N、(6.6±0.4) N和(10.0±0.6) N;Ⅱ组为(4.6±0.6) N、(5.8±0.5)和(7.1±0.6) N.两组在0天时基本相同,但Ⅰ组在0至5 d和5至10 d两时间段有较快增长(44.8%和52.9%),两组间在5、10 d时差异具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P<0.05和P<0.01).(3)组织病理学:Ⅰ组在10 d时吻合口已由结缔组织基本修复,胰腺残端断面已基本由黏膜上皮覆盖.而Ⅱ组则由肉芽组织不完全修复,胰腺残端断面尚无上皮再生. 结论捆绑组(Ⅰ组)吻合口强度更强,愈合更快.

  • 《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胰瘘部分更新介绍及解读

    作者:张磊;楼文晖

    2017年,国内20余名胰腺外科专家经过多次讨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2010版《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和发布,其中胰瘘章节参考了国际胰瘘研究小组2016版的术后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根据是否混有其他消化液,将胰瘘分为单纯瘘和混合瘘,并提出了胰瘘的预防要点和手术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对2017版共识更新的必要性、更新的要点与存在的争议进行解读.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陈依然;田孝东;谢学海;高红桥;庄岩;杨尹默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建立胰瘘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连续的4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1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验证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模型组患者术后胰瘘的风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的风险预测模型,并代入验证组验证其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模型组334例患者中,88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重指数(P<0.01)、术前CT所示胰管直径(P =0.001)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29(95% CI:0.777~0.881).代入验证组拟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95% CI:0.825~0.945),提示预测准确性良好.结论 体重指数和术前CT所示胰管直径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有相关性.本研究建立的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为术中胰腺消化道重建、术后胰瘘的防控及处置提供参考及指导.

  • 奥曲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孔瑞;胡继盛;李乐;王刚;陈华;白雪巍;王拥卫;武林枫;姜洪池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使用奥曲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PD的306例患者资料,并随机分为奥曲肽组(147例)和对照组(159例).奥曲肽组患者术后即刻给予奥曲肽0.1 mg(1 ml)皮下注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生理盐水1ml皮下注射.每隔8小时注射一次,至术后第10天结束.收集两组患者术后胰瘘(A、B、C级)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当计数资料不满足x2检验条件时,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组间比较.结果 奥曲肽组和对照组患者PD术后A、B、C级胰瘘发生率(A级:8.8%比10.2%,B级:2.7%比4.4%,C级:0.7%比1.3%;x2=0.197、0.700、0.288,P=0.657、0.403、0.591)、住院天数[(12.1±1.2)d比13.0±1.2)d;t=1.711,P=0.104]、治疗费用[(7.97±0.67)万元比(7.76±0.52)万元,t=1.378,P=0.1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伴有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3mm、体重指数≥25 kg/m2、糖尿病时,奥曲肽组患者PD术后的总体胰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P值均<0.05)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奥曲肽不能显著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但是对于伴有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3mm、体重指数≥25 kg/m2、糖尿病等胰瘘高危因素的患者,奥曲肽能够有效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

  • 胰腺胸膜瘘致反复大量血性胸腔积液一例

    作者:李惠民;赵顺英;周锦;曾琪;曾津津;江载芳

    目的 介绍胰腺胸膜瘘引起大量血性胸腔积液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报道1例胰腺胸膜瘘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治方法.结果 4岁男孩,间断发热、咳嗽、胸闷和胸痛1个月,胸腔闭式引流3次均为血性胸液,腹部无阳性体征,腹部B超提示胰腺回声粗糙,血和胸腔积液胰淀粉酶分别为495 U/L和35 938 U/L,开胸探查发现有一瘘管从胸腔通向胰腺,经全胃肠外营养、静脉滴注生长抑素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胰管内放置支架治愈.结论 胰腺胸膜瘘患儿早期以呼吸症状为主,缺乏腹部症状,易造成诊治延迟.胸腔积液中胰淀粉酶显著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本病如保守治疗失败需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和治疗.

  • 经内镜胰管支架治愈胰瘘1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作者:王洛伟;李兆申;袁晓琴;吴仁培

    对1例胰腺囊肿术后胰瘘的患者行经内镜胰管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未出现腹痛、血尿淀粉酶升高、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周胰瘘消失,瘘口愈合.随访5个月胰瘘未复发,患者饮食、大小便正常,体重增加4kg,复查B超、腹部平片示胰管支架位置正常,引流通畅.提示经内镜胰管支架引流疗效可靠、安全、并发症少,对与主胰管相通的胰瘘患者应列为首选治疗方法.

  • 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周围恶性肿瘤

    作者:张劲光;吴健雄;邵永孚;郭文斌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1年间连续实行的4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结果本组4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2例(26.1%),其中胰瘘5例.住院期死亡率2.2%.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合吻合及胆管空肠器件吻合,进行胰肠、胆肠重建的18例无1例术后并发胰瘘、胆瘘,也无手术死亡.结论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外科手术操作术式及积极的围术期处理.胰管空肠黏膜对合吻合及胆管空肠器件吻合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胆肠重建是降低术后胰瘘、胆瘘的有效措施.

  • 胰胃嵌入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辛同令;丁婷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及良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5%~35%,主要包括胰瘘、胆瘘等.胰瘘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 ~25%,术后胰瘘的病死率为50%.胰腺残端的处理在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胰胃嵌入式吻合有效地防止了术后胰瘘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24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