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组织学特点对胰肠吻合方式潜在风险的分析

    作者:徐新建;吕骅;王喜艳;耿诚;晏冬;陈启龙;温浩;韦军民

    目的:通过研究胰腺组织学特点,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存在的潜在组织学风险.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4月-200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 82例患者.术中取胰腺组织学标本,研究胰腺周围组织结构、胰腺小叶间隙的组织结构特点和胰腺断面胰腺组织和胰管组织学特点,分析术后胰瘘组织学因素.结果:发生胰瘘15例,发生率为18.3%,胰瘘组和无胰瘘组术前年龄、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腺组织学方面,胰腺质软31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质硬51例,发生胰瘘4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组织标本显示,胰腺腺体的周围均为疏松结缔组织,无被膜结构,以及胰腺断面可见主胰管和次级胰管均可能是胰瘘发生的组织学潜在风险.结论:对于具体的胰腺组织,应该重视胰腺组织学特点,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以及如何弥补该吻合方式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均显得重要.

  • 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作者:陈章彬;白锦峰;陈见中;王斌;滕毅山

    目的:评估胰管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相关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2月的有关在PD术中比较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研究,对每个试验进行评估并且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458例患者,其中227例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231例为非引流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总体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RR=0.57,95%CI=0.40~0.82,P=0.002),且主要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率(RR=0.57,95%CI=0.38~0.85,P=0.006)以及主要对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有效(RR=0.55,95%CI=0.37~0.82,P=0.003),此外,在行导管黏膜吻合术患者中,胰管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也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42,95%CI=0.22~0.80,P=0.008).胰管支撑外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79,95%CI=0.64~0.98,P=0.03).两组患者在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腹腔积液、伤口感染与总体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胰管支撑外引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PD术后胰瘘及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 两种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周辉年;俞泽元;杨含腾;张树泽;任彦先;王科深;焦作义

    目的:比较改良胰肠吻合与普通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采用普通胰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79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普通胰肠吻合组)临床资料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胰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87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改良胰肠吻合组)临床资料行进行回顾性历史对照分析,普通胰肠吻合为用胰腺断端-空肠侧壁吻合,改良胰肠吻合为胰腺断端-空肠侧壁黏膜对黏膜吻合.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手术方式、 整体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两组整体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改良胰肠吻合所用的时间约为普通胰肠吻合时间的2倍.改良胰肠吻合组术后A级和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胰肠吻合组(P=0.027、0.019),胆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普通胰肠吻合组(P=0.014、0.011),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中C级胰瘘、肠瘘、腹腔出血和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改良胰肠吻合和普通胰肠吻合比较,可显著降低A级、B级胰瘘、胆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但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该改良术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黄涛;杨美文;张雷达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以指导术后更早拔除腹腔引流管,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30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法分析以及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术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43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早期胰瘘116例(26.9%),此外,在未发生术后早期胰瘘的患者中,术后5 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术后胰瘘、腹腔感染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5 d后拔管患者(3.1%vs.12.1%、9.2%vs.20.3%、24.5%vs.42.0%,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1)与术后第1天血清淀粉酶水平(SA1)为术后早期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0、1.004,95%CI=1.000~1.001、1.001~1.006,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DFA1预测PD术后早期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明显大于SA1(0.745),DFA1≥494.75 IU/L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80.8%、62.7%、96.5%.结论:DFA1是PD后早期胰瘘重要的影响与预测因素,对于DFA1<494.75 IU/L的患者,可于术后第3天安全拔除腹腔引流管,并对患者实施快速康复策略.

  • 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樊胜明;沈国新;胡金灵;刘君义

    目的:探讨影响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2010年2月—2016年5月所实施的100例远端胰腺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32例(32%)发生术后胰瘘,包括A级胰瘘(无临床意义)18例(18%),有临床意义的胰瘘14例(14%),其中B级胰瘘8例,C级胰瘘6例.单因素分析中,高体质量指数(≥25 kg/m2)与术后胰瘘发生有关(χ2=4.128,P=0.042),但与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无关(χ2=1.545,P=0.214),软胰腺质地与胰瘘及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均明显有关(χ2=4.569,P=0.033;χ2=11.374,P=0.001).多因素分析中软胰腺质地是胰瘘及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2.476,P=0.043;OR=8.012,P=0.003).结论:胰腺质地是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胰腺质地软者,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

  • 胰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

    作者:杨尹默

    胰腺癌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预后差,治疗极具挑战性。胰腺癌的治疗模式正在由“surgery first”转变为“MDT”;对于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提倡开展新辅助治疗,以提高R0切除率;在临床研究之外,提倡进行标准范围的淋巴清扫;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不同胰腺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胰瘘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应重视提高吻合质量以降低胰瘘发生率。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恶性肿瘤

    作者:杨连粤;吕新生;韩明;刘恕;卢文能;黄耿文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1998年间连续施行的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结果本组6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8例(30%),其中胰瘘8例.住院期死亡2例(3.3%).采用单层吻合技术进行胰肠、胆肠重建的14例无1例术后并发胰瘘及胆瘘,亦无手术死亡.结论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外科手术操作的精细及积极的围术期处理.单层吻合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胆肠重建是降低术后胰瘘、胆瘘的有效措施.

  • 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明;沈正超;胡明华;韩猛;王冠男;方小三

    目的:探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61例行PD患者资料,其中34例行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观察组),27例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传统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减少[(14.9±1.6) min vs.(22.6±2.6) min,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11.76% vs.37.03%,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4.9)d vs.(19.5±5.4)d,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能有效降低PD后胰瘘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推荐其临床应用.

  • 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83例报告

    作者:陈益君;朱学锋;朱永胜

    目的:探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4年7月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行胰肠吻合,即胰腺切面(而非切缘)与空肠壁、胰管与肠黏膜之间吻合.结果:83例中胰头癌32例,壶腹部周围癌42例,其他疾病9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81例,非根治性切除2例.手术时间220~350 min,平均290 min;胰肠吻合时间6~22 min,平均8 min.按ISGPF诊断标准,术后具有临床意义的胰瘘8例(9.6%),均为B级单纯性胰瘘;胆汁漏2例;胃排空障碍6例;无吻合口出血、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胰肠吻合失败及吻合口出血.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波;依马木买买提江·阿布拉;易超;王敏;秦仁义;李海军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导致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D后PF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0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PF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全组PF发生率为13.9%(17/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腹部手术史(P=0.024),术前胆红素(P=0.003)、术中出血量(P=0.023)、术后血红蛋白(P=0.021)、胰腺质地(P=0.046)、胰管直径(P=0.007)为PD后发生PF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08、5.052、3.958,均P<0.05)。
      结论:对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的PD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术后PF的发生。

  • 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在胰肠吻合中的应用

    作者:张宇;杨洪吉;邓小凡;朱世凯;陈云飞;陈凯

    目的:探讨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在胰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设计,将2009年8月—2014年3月12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根据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分为3组,分别采用传统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套入式吻合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黏膜端侧吻合组),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袖套式缝合组),比较各组胰瘘发生率及其他手术相关指标。
      结果:袖套式缝合组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另两组(均P<0.05);全组总胰瘘发生率18.5%(23/124),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4.8%)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组(29.3%)与黏膜端侧吻合组(22.0%)(均P<0.05);3组间其他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胰管直径与胰腺质地分层后的组间比较显示,胰管直径<3 mm时,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7.1%)明显低于黏膜端侧吻合组(50.0%)(P<0.05);软质地胰腺时,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组(53.3%)与黏膜端侧吻合组(53.8%)(均P<0.05)。按胰管直径与胰腺质地分层后的组内比较显示,套入式吻合组中,硬质地胰腺亚组胰瘘发生率(15.4%)明显低于软质地亚组(53.3%)(P<0.05);黏膜端侧吻合组中,大直径胰腺亚组(7.4%)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小直径胰管亚组(50.0%),硬质地亚组胰瘘发生率(7.1%)明显低于软质地亚组(53.8%)(均P<0.05);袖套式缝合组中,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方法安全简便,能降低PD术后的胰瘘发生率,尤其在胰管直径<3 mm或软胰腺质地时采用此法优势明显。

  • 成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手术技巧及术后胰瘘的预防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霍枫;谭晓宇;陆树桐;何邹俊

    目的:探讨成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1例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法与技巧以及主要并发症胰瘘产生的原因。
      结果:手术采用Kocher切口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充分暴露胰腺段胆总管囊肿,38例行囊肿切除、囊肿内黏膜剥除或囊肿黏膜烧灼法处理胰腺段胆总管囊肿,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均康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2.4%)术中门静脉损伤,术后1例(2.4%)胆瘘,4例(9.8%)胰瘘(均为胆总管残端连续缝合残端瘘),5例(12.2%)切口感染。随访6个月至8年,3例术后3个月内有畏寒发热,1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死于脑出血,其余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黄疸复发。病理结果显示,41例胆总管囊肿中,合并胆管黏液乳突状腺瘤1例,胆管黏液腺癌3例,腺癌2例。
      结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手术相对复杂,应在充分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合理选择囊肿切除、黏膜剥离或黏膜烧灼的方法。处理好胆总管残端、避免胰管损伤是胰瘘的有效预防措施。

  • 胰腺中段切除术治疗良性和低度恶性胰腺颈体部肿瘤:附32例报告

    作者:李伟强;窦科峰;段涛;党立力;黄启科

    目的:探讨胰腺中段切除术(MP)治疗良性和低度恶性胰腺颈体部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3年2月收治的32例胰腺颈体部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行MP患者资料(MP组),并与同期因良性和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30例(PD组)和行胰体尾切除术(DP)的36例(DP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MP组、PD组、DP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80.8±56.4)、(279.6±79.2)、(190.4±62.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6.5±185.7)、(482.6±288.5)、(320.7±240.3) 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3.6±1.6)、(5.2±2.3)、(4.1±1.9)d;新增糖尿病例数分别为1、5、9例;术后需要补充胰酶例数分别为0、8、5例,以上指标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组、PD组、DP组术后胰瘘发生率(18.8%、12.5%、25.0%)以及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随访38个月,各组均无肿瘤复发.结论:MP治疗良性或低度恶性胰腺颈体部肿瘤是一项合理的技术,能更好地保护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 胰腺手术:演变及目前的个体化方案

    作者:Mario Zovak;Dubravka Mu?ina Mi?i?;Goran Glav?i?

    胰腺癌的手术切除是患者延长生命的唯一机会,但胰腺手术目前仍然是一种技术上的挑战,并伴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胰瘘。现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已被人们熟知,通过预防性用药及技术上的干预有可能阻止胰瘘的发生。随着术后护理的进步及影像学手段的干预,大多数常见的并发症可以保守治疗。这篇综述也试图对胰腺术后佳管理方式所存在的争议进行阐述。

  • 完全性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作者:吴国忠;刘华安;姜杰;曹锡朝

    目的探讨完全性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4年5月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术式基础上附加胰液完全外引流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肺部感染4例、右胸腔积液2例、切口裂开2例,胰腺残端大出血、胃排空延迟、腹腔脓肿各1例,局限性腹膜炎2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死亡1例,死于隐匿性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结论完全性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 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

    作者:朱铭岩;王志伟;陈玉泉;陈锦鹏;沈洪薰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效果. 方法壶腹周围癌患者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行胰管空肠吻合时于胰管内放置内固定支架并引流至空肠肠腔内. 结果 23例均行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成功,术后无一例发生胰漏,均治愈出院. 结论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可预防胰漏发生,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 57例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体会

    作者:胡凯峰;朱家胜;周自炎;李仁志

    目的 总结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保守治疗,23例行内引流术,行9例外引流术,序贯式内外引流术5例,胰腺部分切除术8例.结果 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复发;行内引流术者中有1例发生胰瘘,其余22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行外引流术1例出现胰瘘,1例复发;行胰腺部分切除术者有1例出现胰瘘,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方案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关键.

  • 乌司他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研究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杨浩雷;刘培万;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 trypsin inhibitor,UTI)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抑制胰液的分泌、预防和治疗胰瘘的作用. 方法对照组: 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未应用乌司他丁;实验组: 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常规应用乌司他丁10万U溶于250ml生理盐水(2h内滴完),Bid,连续用5~8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术式.结果对照组术后胰液分泌为(248.56±106.75)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为(138.26±114.74)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比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未应用乌司他丁治疗,死亡6例.实验组术后发生胰瘘2例,常规应用乌司他丁治疗,无死亡病例. 结论乌司他丁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抑制胰液分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胰瘘疗效可靠,能够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预防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效果

    作者:姚平;卞建民;佴永军

    目的:研究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预防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术对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40例行胰肠套入吻合术,出现并发症17例(42.5%),其中胰痿8例(20.0%).17例行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出现并发症2例(11.8%),未发生胰痿.两种术式间并发症发生率和胰瘘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在预防胰瘘及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胰肠套入吻合术.

  • 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贤军;茆家定;吴佩;黄鹤

    目的:分析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漏的作用.方法:将7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根据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分为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组和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及胰管对肠黏膜端侧吻合组.比较两组之间胰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彭Ⅰ式胰肠吻合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病人胰漏发生率较其它吻合方式明显减低(χ2=4.11,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与吻合方式以及肠内的营养支持有密切关系,彭Ⅰ式胰肠吻合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

124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