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假性囊肿诊治体会

    作者:刘建文;黄建勇

    目的 总结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临床资料.10例保守治疗,内引流术16例,外引流术4例,序贯式内外引流术4例,胰腺部分切除术18例.结果 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复发;行内引流术者中有1例发生肠瘘;外引流术1例出现胰瘘,3例复发;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有1例出现胰瘘.结论 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关键.

  • 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柴伟;张执全;李凤山;雷豹;孔德帅;袁俊建;刘汝海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5例因恶性肿瘤实施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质地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对照组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胰肠吻合.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疾病诊断及术前血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血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组胰腺质地较对照组软,胰管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2.0±0.9)mm比(3.4-1.3)mm],胰肠吻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3±4)min比(17 ±7) min],术后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88%比1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发生术后腹腔出血1例,经再次手术成功止血.结论 荷包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在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及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巍;花荣;孙勇伟;张军峰;霍砚淼;刘德军;吴志勇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52例因癌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和非胰瘘组进行对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影响术后发生胰瘘的多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4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胰瘘发生率为13.9% (49/352).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血管切除重建、胰管是否留置支撑管、胰肠吻合时间、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均无关;而胰腺质地脆、胰管直径<3 mm、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171 μmol/L、术前黄疸持续时间超过8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是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前黄疸程度、黄疸持续时间及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丁祥飞;陈佑江;文明波;吴定国;陈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至2005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胰瘘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胰瘘发生率为12.94%(11/85),其中胰管外引流者1例,内引流者10例;胰瘘的发生与吻合技术、残胰断面的处理以及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引流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结论 胰管内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通畅引流与肠内营养对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有重要作用.

  • 降钙素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作者:白思嘉;沈力;郑楷炼;邵卓;郭世伟;张小曦;时霄寒;王斐;金钢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胰腺外科择期行PD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及术后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1、3、5 d血清PCT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截断值,计算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按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42例)与无并发症组(45例),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糖尿病、有无梗阻性黄疸、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PCT)、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性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但并发症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长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d比15 d,P<0.001).42例并发症组患者PD术后发生胰瘘18例次、腹腔感染13例次、胃排空障碍7例次、出血8例次、胆瘘2例次、切口感染2例次.发生胃排空障碍、出血、胆瘘及切口感染患者术后血清PCT水平与无并发症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18例胰瘘患者术后3、5 d,13例腹腔感染患者术后1、3、5 d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5 d血清PCT联合WBC预测术后胰瘘的敏感性(88.9%,72.7%)、特异性(68.5%,78.2%),预测腹腔感染的敏感性(100%,100%)、特异性(45.9%、44.4%)均优于单用PCT或WBC.结论 血清PCT水平可以较好地预测PD术后患者的腹腔感染及胰瘘,PCT联合WBC检测预测胰瘘与腹腔感染的价值更高.

  • 腹部手术后胰瘘27例分析

    作者:菅志远;兰明银;张敏;曾少波;江斌

    目的 分析总结腹部手术后胰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腹部手术后胰瘘患者的l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有25例根据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2例采用穿刺抽液检测淀粉酶确诊.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5例进行再次手术引流.15例患者采用肠内营养,6例采用全静脉营养,6例采用静脉加口服营养治疗.全组病死3例,均为静脉营养组患者.13例带管出院,其中出现假性囊肿再次手术2例,其他11例出院后平均带管时间(9.0±3.2)个月.采用口服、肠内和静脉营养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36.3±10.2)d、(57.6±17.3)d和(63.3 ±33.4)d,相差显著(F=3.49,P=0.049);采用和不采用生长抑素药物治疗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53.5±20.3)d和(51.5±21.0)d,无显著差异(t=0.207,P=0.838).结论 提高对胰瘘的认识,充分引流以及合理的营养是提高胰瘘治疗效果的关键措施.

  • 连续缝合法在套入式胰肠吻合中的应用

    作者:刘双海;周一夫;汤晓东;陈胜;薛红娣;周标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利用连续缝合法进行套入式胰肠吻合对预防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通过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进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并以同期实施的12例端侧套入式间断缝合、23例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套入式连续胰肠吻合,平均时间约13 min,术后1例出现胆漏,未发生胰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患者平均住院15 d.同期端侧套入式间断缝合时间平均20 min,术后发生胰漏2例,腹腔感染1例,其中1例并发腹腔大出血死亡;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时间平均18 min,发生胰漏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患者平均住院19 d.结论 连续套入式胰肠吻合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残余胰腺,且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技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 胰腺组织形态与胰肠吻合方式选择的探讨

    作者:耿诚;王喜艳;孟意程;冉东辉;娄子彦;陈启龙;宴冬;徐新建

    目的 从残端胰腺组织形态角度思考目前所采用的胰肠吻合方式存在的风险,探讨依据胰腺组织形态不同选择适当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触诊将残端胰腺组织形态分为4型:Ⅰ型为胰腺质硬、萎缩,胰管明显扩张,直径>5mm,残端胰腺断面长度<3 cm;Ⅱ型为胰腺质硬、萎缩,胰管轻度扩张,直径3~5mm,残端胰腺断面长度<3 cm;Ⅲ型为胰腺质稍硬、未萎缩,胰管正常或轻度扩张,直径3~5 mm,残端胰腺断面长度≥3 cm;Ⅳ型为胰腺质软、形态正常,胰管不扩张.结果 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连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116例,其中Ⅰ型残端胰腺10例,行经典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Ⅱ型残端胰腺19例,行经典胰肠套入式吻合;Ⅲ型残端胰腺45例,行空肠U型半包入胰肠套入式吻合;Ⅳ型残端胰腺42例,行空肠全套入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后发生胰瘘6例,发生率为5.2%,其中1例死亡;出血10例,发生率为8.6%;胃瘫22例,发生率为19.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6%.结论 将残端胰腺组织形态依据术前影像学征象及术中触诊分型,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吻合方式,具有吻合理论更合理和潜在的胰腺组织学风险更低等优势.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诊治

    作者:刘同友;万涛;吕少诚;何蕾;徐明月;张雯雯;李会星;史宪杰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患者84例,胰瘘发病率为21.8%,胰瘘合并有腹腔感染患者32例.对于临床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血液及引流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进一步行腹部B超或CT平扫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对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53例次,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包括41株细菌和12株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株(43.4%)、革兰阴性杆菌18株(40.0%)、真菌12株(16.6%),其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屎肠球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常见的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7.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于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有效的抗生素.32例患者经充分引流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 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 “关腹前创新”消除胰肠吻合口漏200例分析

    作者:卿德科;罗丁;毛静熙;余少明;李胜宏;张吉祥;晋云;高飞;江行

    目的 探讨“关腹前创新”即在已放置胰管外引流的前提下于关腹前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预防价值.方法 将该院从2003年1月到2012年12月连续10年共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136例,为已放置胰管外引流但未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者;B组64例,为已放置胰管外引流且附加了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外引流者.对照两组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及其临床结局.结果 200例患者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4例.其中围手术期因并发真菌性败血症或胃肠吻合口渗血肾功能衰竭共死亡2例(死亡率1%),胰肠吻合口漏12例(发生率6%),均发生于A组.10例胰漏经保守治疗康复,另2例漏后并发大出血,其中1例通过再手术并置入上述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及介入栓塞肝总动脉而治愈,另1例通过两次介入并终栓塞肝总动脉后治愈.B组未发生明显胰肠吻合口漏.结论 在已放置胰管外引流的前提下,通过关腹前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外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外引流这一所谓“关腹前创新”能有效防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达到少漏或不漏的目的.

  • Blumgart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中的应用

    作者:张新静;张伟;张倜;崔云龙;李慧锴;宋天强;李强

    目的 探讨Blumgart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的吻合方式分为三组:Blumgart吻合组(A组)37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B组)39例,传统的套入式吻合组(C组)129例;比较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三组患者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是8.1%、23.1%和30.2%.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腺质地较软、胰管直径<3 mm、非Blumgart吻合是术后胰瘘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Blumgart吻合在胰管直径<3mm组的患者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P=0.038)与传统的套入式吻合术(P=0.011);Blumgart吻合在胰腺质地较软的患者组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的套入式吻合术(P=0.001).结论 Blumgart吻合可以显著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同一术者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陈东;陈伟;彭宝岗;殷晓煜;黎东明;赖佳明;梁力建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及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同一术者施行的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的并发症差异.结果 死亡率2.4%,并发症发生率为34.9%,胰瘘发生率为7.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出血量大于400ml(OR=2.87;95%可信区间:1.17~8.19;P=0.048)、胰腺质软(OR=1.95;95%可信区间:0.87~6.19;P=0.032)和胰管直径小于3 mm(OR=3.78;95%可信区间:1.01~10.63;P=0.019)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前5年与后5年患者临床资料在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5年的再手术率较前5年高、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结论 手术出血量、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应选用术者熟悉的吻合方式进行胰肠吻合.

  • 腹腔镜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田开亮;朱立新;赵红川;刘付宝;赵义军;耿小平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腹腔镜胰体尾切除(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查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表的有关对比分析LDP与ODP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4篇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417例患者,其中LDP组520例,ODP组897例.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保脾率LDP组大于O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273.10,95% CI-354.39~-191.81,P<0.01)、(OR 2.42,95% CI 1.78~3.30,P<0.01)];术中失血量、禁食时间、住院时间LDP组小于O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273.10,95% CI-354.39~-191.81,P<0.01);(均数差-1.78,95% CI-2.36~-1.20,P<0.01);(均数差-3.15,95% CI-3.97~-2.33,P<0.01)];输血率、胰瘘发生率、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DP安全可行.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虽然LDP手术时间较长,但在保留脾脏、减少失血量、缩短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 胰腺中段切除术在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健;张建龙;叶华;朱玥;殷子;唐启彬;徐鋆耀;王捷

    目的 探讨胰腺中段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接受胰腺中段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6~59岁,中位年龄46岁.胰岛素瘤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胰腺囊肿2例,无功能内分泌肿瘤1例和血管瘤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于肿块两侧约1 cm处分别切断胰腺,胰腺近端行U型缝合或褥式缝合关闭,主胰管单独结扎,胰腺远端行胰腺-胃吻合或胰腺-空肠吻合.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血糖水平、胰瘘发生情况.患者术后接受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复发、生活质量、血糖水平.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50~400 ml,中位出血量159 ml;术中输血1例;手术时间149~386 min,中位时间225 min.本组患者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血糖水平升高者1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本组患者11例(48%)发生胰瘘,其中A级胰瘘10例,B级胰瘘1例.A级胰瘘无需处理自愈,B级胰瘘经腹腔冲洗和抗感染后治愈.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5年,中位时间23个月.随访期间失访1例,其余22例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血糖升高,口服降糖药1年后停药,血糖维持正常水平.3例患者体重半年内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但无消化不良症状,且均未使用外源性胰酶替代药物.结论 对于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患者,胰腺中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 ERCP在胰管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梅佳玮;赵铭宁;张文杰;顾钧;吴文广;刘颖斌;王雪峰

    目的:探讨 ERCP 在胰管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 ERCP 诊治的14例胰管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6~77岁,中位年龄58岁。闭合性胰腺损伤6例;胰腺术后并发胰瘘8例,其中胰体尾切除术3例,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5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行 ERCP,根据造影结果按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分级采取内镜下逆行胰管支架引流术(ERPD)、内镜下逆行胆管支架引流术(ERBD)+ERPD 联合手术等治疗措施。术后发生胰瘘患者行 ERCP 诊断和引流治疗。观察患者经 ERCP 诊治后的恢复情况及 ERCP 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均经 ERCP 确诊,其中 AAST 分级Ⅲ级4例,予 ERPD 治疗;Ⅳ级2例,予 ERBD+ERPD 治疗。8例胰腺术后并发胰瘘患者均经 ERCP 发现主胰管损伤,确诊后行 ERPD治疗,术后胰瘘愈合时间中位数为16(12~25)d。所有患者 ERCP 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的胆管及胰管支架均在出院3个月后拔除。结论 ERCP 不仅用于胰管损伤的明确诊断,而且还可用于治疗,具有安全、微创等优势。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严重出血诊断与治疗

    作者:冯健;赵向前;张航宇;梁斌;卢实春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门静脉系统严重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诊治的6例PD后门静脉系统严重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50~70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原发病:胆管下段癌、胰头导管腺癌各2例,十二指肠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各1例.3例患者行保留幽门的PD,3例行经典的PD.结果 同期完成的2 149例PD,术后6例发生门静脉系统出血,发生率0.28%.门静脉出血发生在PD后6~38 d,中位时间20 d.6例患者均合并胰瘘,表现为腹腔出血或便血.再次手术或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出血.3例接受门静脉覆膜支架置入治疗,3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存活4例,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结论 PD后门静脉系统大出血较为少见,诊断依靠临床表现、手术探查和血管造影,治疗可采用手术缝合和介入治疗,其中门静脉覆膜支架置入术目前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此类并发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防治

    作者:刘巍;花荣;赵刚;陈炜;孙勇伟;吴志勇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124例胰体尾部切除病例,包括胰腺恶性肿瘤86例,胰腺假性囊肿及良性肿瘤12例,胃肠肿瘤侵犯胰体尾18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体尾囊肿3例,外伤5例.以单纯间断褥式缝合(A组)处理胰腺残端63例;以改良的主胰管缝扎+间断褥式交锁缝合(B组)处理胰腺残端61例.所有患者均放置负压引流,术后均常规应用生长抑素.结果 A组63例中22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34.9%,其中高流量胰瘘10例,低流量胰瘘12例;B组61例中9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4.7%,无高流量胰瘘.两组胰瘘患者中,A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1),术后医疗费用明显增加(P<0.01).结论 主胰管缝扎+间断褥式交锁缝合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有助于减少住院天数及术后医疗费用.

  • 降钙素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早期预测的价值

    作者:李广洲;朱宗文;谭宏涛;郭得兴;左仲强;孙备;姜洪池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2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患者及19例实施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胰瘘将PD和DP患者分为胰瘘组(分别为12例和3例)和无胰瘘组(分别为50例和16例),比较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的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水平等相关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截断值,计算预测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PD和DP患者胰瘘组和无胰瘘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梗阻性黄疸、术前实验室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性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D患者胰瘘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术后入ICU率、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高于无胰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23,P <0.001).PD患者胰瘘组术后第1、3、5天的PCT水平显著高于无胰瘘组(分别为P<0.001,P=0.010,P=0.002).PCT在术后第1天的敏感性(100%)和特异性(80%)高,PCT>0.76 μg/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DP患者术后1、3、5d的PCT水平对胰瘘的预测价值和PD患者具有一致性.结论 PCT对于PD术后胰瘘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术后胰瘘术前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宏伟;王崑;包全;孙谊;金克敏;闫晓峦;刘铭;邢宝才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术后胰瘘的术前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胰瘘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测胰瘘的评分系统.应用ROC曲线分析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有1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39例患者发生A级胰瘘(28.5%),15例为B级胰瘘(10.8%),6例为C级胰瘘(4.3%).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减黄(wald x2=5.515,P =0.019)、超重(wald x2=6.233,P=0.013)、胰管直径<3 mm(wald x2=10.392,P=0.001)与术后胰瘘发生密切相关.根据回归系数建立术后胰瘘风险评分系统,评分越高患者发生胰瘘风险越高,0分患者胰瘘发生率为9.9%,而4分患者胰瘘发生率为92.9%,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 (95% CI:0.694~0.849).结论 术前减黄、超重、胰管直径<3 mm与术后胰瘘发生密切相关,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术前风险评分系统能够比较有效的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

  • 钩突完全切除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庄岩;杨尹默;高红桥;王维民;万远廉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可能因素,探讨钩突完全切除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单一手术小组收治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68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诊断胰瘘并行临床资料分析,对可能造成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钩突是否完全切除、胰肠吻合方式、胰腺纤维化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33.8%;单因素分析显示:钩突是否完全切除(P=0.000)及血糖水平(P=0.045)与胰瘘关系密切;多因素分析显示本组病例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钩突是否完伞切除(P=0.000,OR=7.771),而胰腺纤维化、吻合方式、疾病类型等均不构成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完全切除胰腺钩突能够防止"残留钩突型胰瘘"的发生,进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

12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