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腹部手术病人七氟烷麻醉的影响
目的:研究相同麻醉深度下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腹部手术病人七氟烷麻醉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ASA 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组(A组),单纯七氟烷(B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A组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min,B组静置30min.气管插管后,A、B两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吸入七氟烷维持,A组持续穴位电刺激.分别在穴位刺激前(T<,0>)、切皮时(T<,1>)、开腹探查时(T<,2>)、开腹探查后30min(T<,3>)、开腹探查后60min(T<,4>),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采静脉血监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浓度;记录七氟烷的使用量.结果:组间比较,两组病人MAP、HR和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T<,1>、T<,2>、与T<,0>时间点MAP、HR、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升高(P<0.05).A组七氟烷的使用量与B组相比降低了32%(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增强了七氟烷的麻醉效能,减少了七氟烷的使用量,并保持了相同的应激反应强度.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针刺 七氟烷 脑电双频指数(BIS) 应激反应 -
BIS检测下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整群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深度指导下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的方式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探讨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组(GEA组),每组各20例,麻醉中维持BIS值在50~55.记录术前即入室安静后(T1)、切皮时(T2)、离断肿瘤时(T3)、术毕时(T4)、拔管即刻(T5)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静脉全麻药用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有无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GA组患者T3、T4、T5时点血压及心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GEA组患者各时点血压及心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EA组患者T3、T4、T5时点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GA组(P<0.05);另GEA组患者术后平均拔管时间及全麻药物用量均明显低于GA组(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在BIS监测下,可以预防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术中知晓,减轻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激反应,减少异丙酚及芬太尼的用量,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关键词: 结直肠癌根治术 脑电双频指数(BIS)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麻醉在甲状腺、乳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静脉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麻醉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40例拟行择期甲状腺或乳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托咪酯(E)组和异丙酚(P)组,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E组加用依托咪酯,P组加用异丙酚.静脉维持镇痛均用瑞芬太尼,镇静E组用依托咪酯,P组用异丙酚,术中两组均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麻醉药用量.详细记录入室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BIS值的变化.结果:依托咪酯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静脉维持时血压下降程度轻,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依托咪酯组苏醒迅速,拔管满意.结论:依托咪酯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平稳,血压波动小,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拔管满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见.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麻诱导时患者血流力学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探讨适用于腹腔镜短小手术的瑞芬太尼诱导剂量。方法选腹腔镜全麻手术病人60例, asa Ⅰ~Ⅱ级,根据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即 e 组(2.0ng/ml), f 组(3.0ng/ml)和 Q 组(4.0ng/ml)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4μg/ml,同时瑞芬太尼行靶控输注,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记录病人入室后5min 时刻(t0)、插管前时刻(t1)、插管后1min(t2)、3min(t3)和5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及预计苏醒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后 Q 组 Bis 值明显低于 e 组或 f 组,其中插管后5min 的 Bis 值 Q 组为40±4,e 组为46±6,f 组为44±5)。e 组 MaP 在 t3时刻(81±10)mmHg 仍显著高于 t1时刻(73±9)mmHg,e 组 Hr 在 t3时刻[(81±12)次/min]亦显著高于 t1时刻[(73±12)次/min]。f 组 MaP 仅在 t2时刻[(85±8)mmHg]高于 t1时刻[(72±7)mmHg],f 组 Hr 在 t2时刻[(82±12)次/min]亦高于 t1时刻[(72±11)mmHg]。Q 组仅 MaP 在 t2时刻[(80±10)mmHg]高于 t1时刻[(70±7)mmHg],Hr 无显著变化。丙泊酚用量各组相似,瑞芬太尼用量 Q 组高于 e 组和 f 组。预计苏醒时间 e 组和 f 组短于 Q 组。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麻诱导时,随着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增加 Bis 值逐渐降低并抑制血流力学反应。瑞芬太尼3.0ng/ml 联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μg/ml 靶控输注,应用于腹腔镜短小手术的麻醉。
关键词: 靶控输注 效应室靶浓度 脑电双频指数(BIS) -
BIS检测下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行镇静深度监测,进一步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各20例,麻醉中维持BIS值在50~55.监测记录术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切皮时(T3)、去肋骨时(T4)、拔管即刻(T5)的BIS、MAP、HR及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停异丙酚到唤之能睁眼的时间).结果:插管前即刻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2、T5时点,GA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GE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GEA组麻醉药用量较GA组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较GA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脑电双频指数检测下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胸科手术,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减轻气管插管、拔管时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BIS)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 胸科手术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依托咪酯脂肪乳输注速度,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 Ⅰ~Ⅱ级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以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麻醉.Ⅰ组根据BIS值反馈调整依托咪酯脂肪乳速度维持麻醉深度,使BIS值维持在40~50;Ⅱ组以0.6~1.2mg· kg-1· h-1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麻醉时间(T1)、手术时间(T2)、BIS达90的时间(T3)、苏醒时间(T4)、拔管时间(T5)、PACU停留时间(T6);统计麻醉药用量;记录并发症.结果 Ⅱ组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各时间点的BIS值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T4、T5、T6均明显比Ⅱ组缩短(P<0.01);Ⅰ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下,依托咪酯脂肪乳用量少,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PACU停留时间短,能达到快通道麻醉要求.
关键词: 依托咪酯脂肪乳 快通道 全凭静脉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BIS) -
脑电双频指数对危重病人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于危重病人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各类危重病人51例.根据其病人病情程度以及格拉斯哥评分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4例及观察组27例.针对其两组病人入院后昏迷时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果以及患者预后评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病人入院昏迷时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果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且结果(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根据其结果,观察组病人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结果(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值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变化,病情越重,数值越低.故脑电双频指数对危重病人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种监测方法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危重病人 脑电双频指数(BIS) 病情程度 预后 -
正常体重患者丙泊酚麻醉用量与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临床应用剂量与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33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ASA Ⅰ级,按照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分为两组:M组17例(女性12 ~ 22mm,男性5~13 mm)和F组16例(女性26~31 mm,男性19~ 24 mm).麻醉诱导药物均应用丙泊酚1 mg· kg-1、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1.麻醉维持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20μg·(kg·h)-1,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0~60为标准调节丙泊酚的剂量.术中监测心率、无创血压、指尖脉氧、呼气末二氧化碳、BIS.术后观察记录麻醉用药剂量、麻醉术后相关并发症.比较各时刻点心率、血压及BIS波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麻醉药物的应用剂量.结果 共计30例患者的数据进入实验讨论阶段,每组各15例.M组插管前、后BIS值分别为51.0±10.0和60.7±9.4,插管后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组和F组在丙泊酚终应用剂量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时间<100 min,麻醉时间< 120 min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临床应用剂量与患者左臂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无明显关系,但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 丙泊酚 皮下脂肪 脑电双频指数(BIS) 镇静 -
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各类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103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体征等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而观察组则采用在对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变化的详细监测及指导下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详细记录所有两组患儿手术中血压、心率、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并对两组患儿上述数据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BIS值、C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详细监测BIS与CSI变化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全身麻醉的方法,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方法能有效起到稳定患儿血流动力、生命体征及减少术后苏醒时间及麻药用量的作用,故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
-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身麻醉诱导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2015-11~2016-11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阑尾手术的4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在给予相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上,各组对应的舒芬太尼剂量为0.2、0.3、0.4μg/kg.记录患儿入室后(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5 min(T3)的BP、HR和BIS值.并记录出现心动过缓病例数及插管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记录患儿麻醉诱导后心率较诱导前下降超过30次/min的病例数,记录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恢复室滞留时间、躁动评分及麻醉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To比较,T1各组的BP、HR、BIS的显著降低(P<0.05);Ⅰ组患儿,插管即刻(T2)的BP、HR均较诱导后升高(T1)(P<0.05);Ⅲ组患儿,T2,T3时刻的BP、HR较T0时刻降低;组间比较,Ⅰ组患儿与Ⅲ组患儿比较,T2、T3的BP、HR相对较高.三组间各时点的BIS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儿有3例出现心动过缓,2例患儿心率下降超过30次/min.结论 0.3tμg/kg的舒芬太尼对患儿BP、HR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使用该剂量进行小儿麻醉诱导更合理.
-
早期BIS监测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 , BIS)监测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 SAE)患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根据是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分为脑病组(试验组)和非脑病组(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在入住 ICU 后进行标准脓毒症复苏治疗流程(按脓毒症治疗指南2012 ). 入ICU后立即行BIS持续监测24 h取其均值,同时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并抽血检测降钙素原(PCT)、S-100B蛋白. 对两组患者24 h的BIS平均值、PCT、S-100 B蛋白、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脑病组与非脑病组的BIS值、PCT、 S-100 B蛋白、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②BIS值与GCS、APACHEⅡ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 结论 持续BIS监测可评估脓毒症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并做出早期诊断.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靶控输注(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长链丙泊酚稀释组(LH组)与未稀释组(L组),中长链丙泊酚稀释组(MH组)与未稀释组(M组),每组10例.全程使用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以血浆靶浓度4 μg/mL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即刻降至3μg/mL持续输注.在3μg/mL丙泊酚TCI 10 min时,LH和MH组以15 mL/kg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实施血液稀释,L和M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于术前(T0)、3 μg/mL丙泊酚输注10 min (T1)、70 min (T2)、90min(T3)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球压积(hematocrit,Het),用HPLC法测定丙泊酚浓度,同时观察BIS的变化.结果 T2、T3与T0相比较,LH组Hct值分别降低25.6%、28.2%,MH组Hct值分别降低28.9%、28.2%.T2、T3时LH、MH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1.80、1.78 μg/mL和1.84、1.76 μg/mL,均明显低于靶控浓度3μg/mL (P<0.05).稀释组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未稀释组(P<0.05).LH、MH组在T2、T3时的BIS值分别为49.89、49.55和49.66、49.33,较L、M组的41.89、41.22和40.55、40.67明显升高(P<0.01).不同溶剂丙泊酚间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AHHD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较TCI设定值明显下降,且BIS值有所上升,因此为了维持麻醉深度可能需要增加丙泊酚剂量,且两种不同溶剂丙泊酚间没有差异.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异氟醚吸人麻醉对全麻病人麻醉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吸入异氟醚对全麻病人恢复和麻醉用药的影响.方法 在全麻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每组20例.BIS组:在BIS监测下指导术中异氟醚的吸人浓度,维持BIS在50~60.对照组:在平均动脉压比诱导前升高25%、心率>100次/min时增加异氟醚的吸入浓度.关好腹膜后,BIS组根据BIS维持在60~70减少异氟醚的吸入浓度,对照组麻醉医生根据经验减少异氟醚的吸人浓度.记录异氟醚的用量和芬太尼用量;诱导后至拔管记录每5分钟BIS、挥发罐设定浓度和呼气末稳态(ETaiso);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拔管后的BIS值;手术结束时的ETiso值;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氟醚用量减少了30%,芬太尼的用量无明显差别;BIS组麻醉期间的BIS高于对照组.在麻醉期间和手术结束时ETiso低于对照组,比对照组拔管时问缩短.结论 BIS指导异氟醚吸入麻醉能加快全麻手术病人麻醉早期恢复,并减少异氟醚的用量.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BIS) 异氟醚 麻醉恢复 -
BIS监测下异丙酚靶控输注和持续输注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BIS) 异丙酚靶控输注(TCI) 持续输注 血流动力学 -
脑电双频指数辅助监测的静脉镇静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治疗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辅助监测的静脉镇静用于内镜下胃食管反流病(GERD)射频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拟行静脉镇静下内镜射频治疗GERD的成年患者90例随机等分为常规镇静组(control)和BIS辅助镇静组(BIS).两组均采用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镇静.control组采用常规临床观察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判定镇静深度,实施镇静;BIS组采用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将BIS值控制在55~70.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镇静相关的不良事件(血压和心率节律异常、缺氧、体动反应)发生率、血流动力学变化、镇静深度、丙泊酚用量和医患满意度.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BIS组体动反应发生率更低(P=0.030);两组循环、呼吸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术中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组MOAA/S(P=0.018)和BIS值(P=0.000)高于、丙泊酚用量低于(P=0.016)、医生满意度(P=0.007)高于control组.两组患者满意度相似(P=0.243).结论 BIS辅助监测的镇静有助于减少内镜下GERD射频治疗过程中的体动反应,提高操作者满意度和减少镇静药物丙泊酚用量,避免过度镇静.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BIS)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射频治疗 镇静深度 丙泊酚 -
BIS值与Ramsay评分监测右美托咪定在腰硬联合麻醉中镇静深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在评估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评估BIS值能否作为右美托咪定镇静的量化指标.方法:观察并记录30例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患者的BIS值及Ramsay评分值,用Spearman等级相关对BIS值和RS镇静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IS值与Ramsay评分值1~6分呈直线趋势,其相关系数为0.832(P<0.01).结论:BIS值与Ramsay评分相关性良好,BIS监测可用来评估腰硬联合麻醉辅以右美托咪定镇静的镇静深度.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小儿气管插管BIS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小儿气管插管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部手术的5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患儿在麻醉前先对双侧内关、曲池穴进行电刺激,B组仅将电极片贴于上述2个穴位,但不施以任何刺激,静置.然后再对2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分别记录经皮穴位电刺激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及气管插管后1 min (T2)、3 min (T3)、5 min(T4)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BIS值.另外,于上述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检测皮质醇(COR)及血管紧张素Ⅱ(AGⅡ)的浓度.结果:在T0和T1,2组HR、MAP和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和T4,2组HR、MAP均高于T1(P<0.01),A组在T2、T3和T4的HR、MAP均低于B组(P<0.01).A组在T2、T3和T4的BIS值与T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T2、T3和T4的BIS值均高于T1(P<0.01),A组在T2、T3和T4的BIS值均低于B组(P<0.01).A组在T2、T3和T4的COR浓度较T1时升高(P<0.01),AGⅡ浓度较T1时下降(P<0.01);B组在T2、T3和T4的COR较T1时升高(P<0.01),而各时间点的AGⅡ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在T2、T3和T4的COR及AGⅡ浓度均低于B组(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调节小儿气管插管中的BIS值、HR、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OR、AGII等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小儿 脑电双频指数(BIS) 应激反应激素 -
地佐辛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BIS及苏醒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地佐辛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行宫颈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为对照组,在手术前20min给予生理盐水5 mL,B组为实验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记录A、B两组术前(T0)、气管插管时(T1)、气管拔管后1 min(T2)、5 min(T3)、10 min(T4)的BIS、MAP、HR和SpO2值,以及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芬太尼用量、VAS评分以及躁动情况.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的BIS、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刻相比,两组BIS其它各时刻均明显降低;A组各时刻与T0时刻相比,MAP值明显升高,HR明显加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较,各时刻与T0时刻相比,MAP值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较B组长、A组VAS评分较B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躁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手术中使用0.1 mg/kg的地佐辛对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BIS无影响,且提高苏醒质量.
关键词: 地佐辛 宫颈癌 脑电双频指数(BIS) 苏醒质量 -
右美托咪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D组和C组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10min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和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切皮、拔管时和术后1h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切皮时和拔管时C组血压明显升高和心率明显增快(P<0.05),D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切皮时D组BIS明显低于C组(P<0.05).D组的拔管时间与C组相比无明显延长(P>0.05).D组术后烦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使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不影响术毕苏醒时间.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妇科腹腔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 脑电双频指数(BIS) -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低温体外循环麻醉深度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体温低外循环(CPB)麻醉深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8例择期换瓣手术,分别于CPB前(T1);降温到33℃(T2);稳定低温期(T3);复温到33℃(T4);停CPB后30分钟(T5)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结果温度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下降,麻醉深度加深,其相关性良好(P<0.01).AAI在T4时点(复温到33℃)明显高于其它各时点.AAI的变异系数和变化率都明显高于BIS(P<0.01).结论AAI虽然比BIS更灵敏,但抗干扰能力差,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的变化;BIS监测麻醉深度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