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肿瘤44例临床分析

    作者:雷俊宝;房太勇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和腹腔、含有梭形细胞、类上皮或多形细胞、Kit蛋白高表达、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恶性转化的间质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GISTs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已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同.本院1998-03~2005-06收治GISTs 44例,现报告如下.

  • 胃肠道间质瘤39例复发风险度评估和术后治疗分析

    作者:马忠良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恶性潜能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9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按照Flecther标准分段:极低风险7例,复发率0;低风险10例,复发率20%;中分险9例.复发率44.4%;高风险组13例,复发率61.5%.85.7%的复发病例属于中,高风险组,14.3%的复发病例在低风险组.结论:Fletcher标准能够反映GIST的生物学行为,可为术后治疗提供参考.

  •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邓志勇;李海;张阳;陈芳;丁敏;陈金珍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i Stromai Tumor,GIST)临床少见,由于症状出现较晚,且缺乏特异性辅助诊断方法,再加上以往对此类肿瘤认识不够,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误诊率有时高达100%,选择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误诊为其他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分析如下.

  •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诊断标准探讨

    作者:阎京京;张秋萍;王玲;王美华;邢广莹;侯晓春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81例GISTs常规病理检查,用CD117、CD34、Vimentin等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于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进行检测.结果: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7~87岁,≥50岁60例.男39例,女42例.发生于胃39例,小肠32例,结肠3例,直肠6例,腹膜后1例.镜下观察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Vimentin、CD117、CD34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8.8%、97.5%、75.3%,SMA、HHF35、S-100、呈局灶或少数细胞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1%、25.9%、8.6%、,结蛋白均阴性.本组按Lewin等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s的良恶性,结果良性16例,恶性41例,潜在恶性24例.结论: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该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征及较特异的免疫表型(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光镜形态易与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混淆,免疫组化在GISTs诊断中起主要作用.GISTs良恶性判断尚需综合分析.

  • 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黄爱民;高凌云;翁景萱

    目的探讨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3例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进行五种抗血清的免疫组化标记,部分病例行电镜检查.结果原病理诊断为未分化癌者25%应修正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原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16.7%应修正诊断为未分化癌;原诊断恶性肿瘤来源难定的病例52%为未分化癌,36%证实为恶性淋巴瘤,4%考虑为低分化平滑肌肉瘤.结论联合应用多个指标的免疫组化标记并辅以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可明显提高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68例

    作者:程爱群;罗恩钊;陆孝禹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是一种常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它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及治疗方法仍无统一标准,误诊率高.我院1974/1997收治PGIL 68例,分析如下.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解涛;姜慧峰;修巧珍;刘胜荣;宋吉杰;赵俊波;江华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合理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5月-2000年6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腹膜后间质瘤23例,就其诊断方法、检查手段、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发生于胃肠道16例(69.5%),腹膜后7例(30.5%);良性间质瘤9例(39.2%),恶性间质瘤14例(60.8%).23例均行手术切除,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隐痛为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胃肠道类癌中激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林岩;王显艳;张静艳;王立峰;戚基萍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激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消化道类癌组织中6种蛋白进行检测.结果:36例类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在典型、非典型和低分化3组类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1.4%(10/14)、66.7%(8/12)和20.0%(2/1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生长抑素阳性标记率在进展期类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类癌分别为25.0%(4/16)、25.0%(3/12),显著低于早期类癌和无淋巴结转移类癌,其阳性表达率分别随组织分化降低而上升,典型、非典型和低分化3组类癌比较胃泌素阳性率分别是57.1%(8/14)、83.3%(10/12)和100.0%(10/10),P=0.038,降钙素阳性率分别是0(0/14)、8.3%(1/12)和50.0%(5/10),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和进展期类癌比较,胃泌素和降钙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13/20)、93.8%(15/16)和10%(2/20)、37.5%(6/16),P值分别为0.039和0.049.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胃泌素和降钙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2/12)、66.7%(16/24)和41.7%(5/12)、12.5%(3/24),P值分别为0.023和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类癌组织中胃泌素和降钙素高表达,生长抑素的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组织分化、侵袭和浸润有关,它们的异常表达可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腹腔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振;王晓欣

    为了研究腹腔胃肠外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和预后,对7例腹腔EGIST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和CD34等的表达并进行随访.结果肿瘤直径平均17.2 cm,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相似,以短梭形细胞型为主,细胞密集,有不同程度的异形性,结构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阳性表达率为100%(7/7),CD34为71.4%(5/7).随访6例,有4例术后2年内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腹腔E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GIST类似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恶性潜能高,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占成;邱娟;千庆功;张琰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胃肠道和胃肠外腹腔内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2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19例GIST.结果:19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79.2%(19/24).抗体表达情况:CD117 94.7%(18/19)、CD34 63.2%(12/19)、Vimentin 100%(19/19)、SMA15.8%(3/19)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形、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5/50 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

    作者:王林;李海刚;曾韵洁;曾弘;沈溪明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 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组织学起源、病理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HHF35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5.3%(41/43),CD34为74.4%(32/43).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大小(P=0.000)、核分裂相数(P=0.000)、复发/转移率(P=0.016)及CD117阳性率(P=0.021)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17及CD34对GIST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支持将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复发/转移率及CD117阳性率作为间质瘤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核分裂相数多及CD117阳性提示恶性度较高.大多数胃肠道外间质瘤为高恶性潜能.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作者:张海萍;王淑真;钟山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im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1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27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混合型15例.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7例.瘤细胞CD117、CD34和Vimentin多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0%、72.5%和100.0%;部分病例SMA、ACT、S-100、SY-N、NSE呈局灶性阳性.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有些特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免疫组化CD117(c-kit蛋白)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诊断时主要是同消化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依据肿瘤生长的大小、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活性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恶性度高的肿瘤往往伴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

  • 10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郑志超;张剑军;赵宜良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对胃肠间质瘤(gastri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进行研究.我院近两年来收治10例胃间质瘤,现将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 胃肠道混合性类癌-腺癌三例

    作者:翟梅娟;章关珍;赵再秋;吴丽娟;黄雅萍

    例1男,70岁.因上腹痛1年余行胃镜检查,病检为低分化腺癌而行胃癌根治术.巨检:胃小弯侧见4.0 cm×5.0cm溃疡一个,深0.5 cm,切面灰白色,质中,肿块侵及浆膜外.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作者:柳萍;何群;张莹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光镜对GI STs进行观察,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 .结果 :GISTs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份,有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3种组织类型,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或多项分化能力.本组45例GIST s中有良性8 例,潜在恶性12例,恶性25例.肿瘤组织Vimentin全部阳性,CD34有36例阳性(阳性率80.0%),部分病例呈现灶片状或个别细胞的肌动蛋白和/或S-100阳性.在形态上GISTs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GISTs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多种分化和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方可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作者:孙梅;王玉新;孙亚欣;李东复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2例原发性GIST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GIST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可以伴有囊性变、黏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黏液样变.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者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1例伴有黏液样变,肿瘤直径均2~4 cm.免疫组化染色CD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a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 消化道颗粒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国熊;王纯廉;徐如君;周虹

    目的 提高对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CT)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例消化道GCT诊治,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 消化道发病仅为GCT的8%,女性是男性的一倍,常见于40岁左右;多在食管中下段,一般为孤立性结节,直径多<30 mm,呈淡黄色;常无临床表现,如有临床症状,则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表现;术前确诊率仅为50%;直径<20 mm的黏膜下GCT首选内镜治疗;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梭形和卵圆形等,胞质丰富,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无异型.免疫组化:S-100和NSE阳性,SMA和α-AT阴性.结论 消化道GCT极为罕见,多为偶尔发现,应积极治疗.鉴于5%~10%的GCT复发,有必要追踪随访.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军;丁克峰;王珏基;陈丽荣;张苏展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评价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复阅切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和S-100蛋白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分析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确诊44例GIST患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1.7个月,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2%、57.2%和3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径>5 cm、肿瘤性坏死、组织学类型混合型、肿瘤细胞高密集度、核分裂象计数≥5/50 HPF、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或转移瘤以及浸润性生长显著降低生存(P<0.05).44例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极低度侵袭危险性7例,低度侵袭危险性8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高度侵袭危险性1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侵袭危险性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8.376,P=0.000).结论 准确判断GIST患者预后有赖于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能够准确评价GIST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附22例报告)

    作者:徐斌;方河清;刘颖斌;彭淑牖;吴育连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至今收治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位年龄56岁,发生部位分布于胃54.5%,小肠36.4%,十二指肠9.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22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交界性3例,恶性11例.术后随访死亡3例,复发2例,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不易作明确的定性诊断,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胃肠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郑海红;张显军;徐铖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少见的起源于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的肿瘤,主要发生在胃、小肠以及直肠.在国内外文献中,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的GISTs 较少见[1] .本院收治1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为GIST的患者,经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做进一步探讨,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