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各15例.U组患者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CPB),取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浓度.结果:在T2、T3、T4时点U组TNF-α、IL-2、IL-6增值较C组低,IL-10增值较C组高.结论:乌司他丁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可减轻CPB炎性反应.
-
体外循环常见并发症及意外的临床处理
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需大量的液体预充,加上患者术前长期的强心利尿,术中大量心脏灌注液的应用,血液的破坏等因素,均可造成患者内环境的紊乱,另外其本身复杂的管道系统和插管技术,稍有不慎即可引起各种意外的发生.现就其常见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临床处理作简要综述.
-
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对21例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变换体位,保持关节功能位置,被动运动,以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结果21例患者5~12 d内肢体功能障碍症状消失,提示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
-
小儿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CD11/CD18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儿体外循环(CPB)对中性粒细胞CD11/CD18的表达水平,探讨CD11/CD18在小儿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30例房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在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CPB组)和20例非CPB胸科或腹部手术患儿(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对象,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后10~15 min、体外循环转流结束、术后2 h和术后第1、2、3天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CD18分子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结果:CPB组体外循环停机后血浆IL-6、IL-8水平开始升高并于术后2 h达峰值(P<0.05),随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诱导后水平(P<0.05);对照组血浆IL-6、IL-8水平于术后2 h达峰值(P<0.05),但其变化幅度小于CPB组相应时间点的值.CPB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于转流后10~15 min明显升高(P<0.05)并达峰值,术后第1、2天低于基础水平(P<0.05),第3天与基础水平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PB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a/CD18、CD11c/CD18表达水平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可促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增高,而对CD11a/CD18和CD11c/CD1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CD11b/CD18在小儿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吸入左旋精氨酸对心内直视术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估风湿性心脏病术后雾化吸入左旋精氨酸对肺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精氨酸组(A组)于术后雾化吸入左旋精氨酸,对照组(B组)雾化吸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数(OI),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内分流差(QS/Qt)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O)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能增加血浆NO含量(P<0.01)并能减少血浆MDA水平(P<0.05)且PA-a02及QS/Qt低于对照组(P<0.05),OI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后雾化吸入左旋精氨酸能有效缓解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肺功能.
-
C3a、C5a、TXA2、LT表达在婴幼儿体外循环肺损伤中作用及改良超滤效果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损害机制及改良超滤肺功能保护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手术40例,根据患儿家长意愿是否采用改良超滤分为无改良超滤组(20例)和改良超滤组(20例),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别收集转流前及转流后不同时点所测定气道峰压、呼吸停顿压、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和吸气比例,及所测量动脉血中C3a、C5a及血栓素(TXA2)、白三烯(LT)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儿CPB后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较术前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增加(P<0.05);在T3、T4、T5时间改良超滤组的Cstat、OI高于无改良超滤组,AaDO2低于无改良超滤组(P<0.05).C3a、C5a术后浓度立即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改良超滤组TXA2、LT浓度术后升高;在T2、T3、T4、T5时点改良超滤组的TXA2、LT低于无改良超滤组(P<0.05).结论 术后肺功能损害可能与CPB术后补体激活及再灌注损伤(L/R)致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血浆补体浓度减低可作为观察炎性反应及组织损害早期指标.改良超滤可通过迅速滤出水份,提高胶体渗透压及降低TXA2、LT浓度达到良好肺保护效果.
-
缺血后处理减轻体外循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通过在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体外循环相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评价不同实施策略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需行双瓣置换患者24例,并均分为对照组(A组)、处理Ⅰ组(B组)、处理Ⅱ组(C组).A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B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并在肺动脉恢复灌注前给予阻断主肺动脉15 s、开放15 s、循环5次,C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并在肺动脉恢复灌注前给予阻断肺动脉30 s,开放30 s,循环5次.分别记录术前、停机1、2、3、6、12 h的氧合指数,测定术前、停机1、3、6、12 h动脉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B组的氧合指数在停机1、2、3、6h四个时间点明显优于A组和C组(283.25±56.47 vs384.76±29.17 vs 310.50±65.71,265.75±58.78 vs 381.75±29.67 vs 310.50±48.17,283.75±73.15 vs389.74±39.34vs 317.87±78.41,310.37±52.00vs401.62±42.89 vs 337.25±64.06,P均<0.05),而C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血浆MDA含量在停机1、3、6、12 h四个时间点明显低于A组和C组(4.64±0.63 vs 3.88±0.20vs 4.38±0.41,5.75±0.49 vs 4.44±0.34vs 5.28±0.76,4.42±0.31 vs3.77±0.40 vs4.35±0.54,3.74±0.31 vs 3.19±0.17 vs 3.64±0.24,P均<0.05),而C组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阻断15 s、开放15 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方式能改善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阻断30 s、开放30 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方式可能不具有改善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作用.
-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老年非糖尿病患者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老年非糖尿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炎症反应的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科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糖尿病老年患者(>6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前期共24例未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自术后将血糖控制在10.0~11.1 mmol/L;将后期36例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从麻醉开始起即用胰岛素泵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60例非糖尿病老年冠心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诊断及合并疾病、手术方法及体外循环时间等手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术后白细胞计数[(12.6±2.8)×109/L vs (18.8±3.1)×109/L],呼吸道感染(6/36 vs 10/24)及切口感染率(2/36 vs 6/24)、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36 vs 6/24)等指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2.2±3.7)d vs (15.6±5.4)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降低老年非糖尿病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预后.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30例,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乌司他丁组于体外循环开始前、术中静脉应用乌司他丁(2万U/Kg),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转流前、停机后2 h、6 h用支气管纤维镜行肺泡灌洗,抽取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并计算氧合指数.检测BALF中IL-8,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后BALF中IL-8和PMNE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乌司他丁组IL-8,PMNE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肺功能损伤程度小(P<0.05).结论 体外循环术可以引起血浆和肺内炎性介质明显增多,乌司他丁可以减轻CPB术后急性肺性损伤的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
关键词: 糖蛋白类/治疗应用 体外循环/副作用 肺/损伤 创伤和损伤/药物疗法 -
低温体外循环对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分析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方法 ASA Ⅰ~Ⅱ级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病人38例,术前一般情况好,常规快速诱导插管,适时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在手术前、转流后、复跳后、停机后及术毕抽取静脉血样4 ml,经低温离心后取出血清检测血糖、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1/(胰岛素×血糖).结果 与术前相比,血糖在转流后明显升高直到术毕(P<0.01);胰岛素和C肽从复跳后开始明显升高,直到术毕(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在转流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可导致血糖和胰岛素、C肽明显升高.胰岛素分泌未受影响,但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应加强术中血糖监测,控制血糖水平.
-
氧化应激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氧化应激和电生理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目的 从氧化应激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氧化应激和电生理功能障碍探讨体外循环强应激后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SAⅡ或Ⅲ级,按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体外循环组56例,非体外循环组30例.在术前1d、术后3、7、30 d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荧光探针经过JC-1荧光染色对白细胞内线粒体进行染色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测定线粒体膜电位.采用ELISA技术方法,分别测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4 d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结果 (1)术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标准(NIHSS)评分、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和听觉性词语学习测验(AVL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时两组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时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3、7d时体外循环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的比例明显大于非体外循环组(P<0.05).(3)术前两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时体外循环组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Ⅳ活性均低于非体外循环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组线粒体膜电位活性较非体外循环组明显下降,提示体外循环强应激刺激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氧化应激可能导致神经元受到损害,线粒体内相关酶系统活性受损,导致线粒体内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Ⅳ活性受损伤,终诱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婴幼儿体外循环术(CPB)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对策.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接受CPB心脏手术的婴幼儿病例资料共512例,根据“RIFLE”分层诊断标准,对术后AKI分级,分析术后危险因素.结果 贫血史、手术总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动脉压、术中输血量、术后中心静脉压、大剂量升压药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AKI是心脏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围手术期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的腹膜透析治疗是对严重AKI的有效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