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肤隐性黑色素瘤脑转移1例

    作者:李敏;秦军;孙丽娟;刘厚才

    1 病例报告男,33岁.头痛1个月,加重3 d,于1997-06-12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头痛,持续约1 h,突然抽搐,头向后仰,四肢屈曲,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约5 min左右肢体抽搐再次发作.

  • 阴茎恶性黑色素瘤横结肠转移1例分析

    作者:蔡昕怡;李云峰;沈焘

    对阴茎恶性黑色素瘤横结肠转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64岁.因发现阴茎渐大肿块,伴流血1 a于2004-08-02到云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入院查体:阴茎背侧冠状沟内板可见1.5 cmX0.8 cm肿块,双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 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胃、十二指肠转移1例分析

    作者:张麒;寸英丽;任翠;杨步荣;李刚

    对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胃、十二指肠转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7岁.10 a前发现左足底约1 cm×1 cm黑痣.2005-03自行用针挑破后,伤口经久不愈.2006年1月在外院取材病检为恶性黑色素瘤,后于2005-03-02在我科行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为:(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左腹股沟淋巴结1/2转移.术后因故未行放化疗.2006-12因上腹胀痛入院.经CT检查提示:胃大弯及十二指肠处低密度病灶.均考虑转移.胃镜检查:胃体大弯侧见一1.5 cm×1.6 cm火山口隆起.溃疡深部及周丽黏膜见黑色色素黏膜,十二指肠处亦见-2.0 cm×2.0 cm大小火山口隆起溃疡.深部及周围黏膜见黑色色素黏膜.行胃镜下取材病检示:恶性黑色素瘤.本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胃、十二指肠转移.因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3个月后死亡.

  • 恶性黑色素瘤42例病理分析

    作者:黄经光

    目的:加深对恶性黑色素瘤形态变异多样性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42例恶黑病理资料进行复查,6例加做Fontana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1例做电镜观察.结果:瘤细胞有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小细胞、印戒样细胞、气球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等;组织结构为弥漫分布、巢状、束状、梁状、假腺样或腺泡样等.结论:了解和掌握恶黑形态变异的多样性,辅以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诊.

  • 甲母痣恶变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林挺;杨慧兰;刘仲荣

    目的 提高对甲母痣恶变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 报告2例甲母痣恶变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恶性黑素瘤与甲母痣相关.结论 诊断为甲母痣的患者,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及病理活检,以防止甲母痣恶变.

  • 直肠错构瘤性息肉合并大量黑色素细胞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波;陆春燕;李艳

    目的:报告1例发生于直肠的错构瘤性息内(Peutz-Jeghers)合并大量黑色素细胞,以探讨此类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鉴别诊断及随访重要性.方法:通过常规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HMB-45、Me-lan-A、S-100和CD68.并对文献进行了复习和综述.结果:病理诊断为直肠错构瘤性息肉合并大量黑色素细胞,不除外恶性黑色素瘤或蓝痣基础上恶变,建议扩大切除,密切随诊.扩大切除标本未见相似病理学改变,大肠黏膜呈慢性炎改变,各层切缘未见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年来见病情复发,目前考虑为直肠错构瘤性息肉合并蓝痣.结论:发生于直肠的错构瘤性息内少见,息肉伴大量黑色素细胞聚集更为罕见,病理诊断困难,所以病理医生要重视并加强对患者的随访,以检验诊断的准确性.

  • 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王燕霞;王彩霞;于环;白燕

    目的探讨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对全部病例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光镜下的细胞形态的多样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均未找到黑色素颗粒为主要特点,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HMB45及Vimentin的阳性率分别100.0%、80.0%和70.0%.结论 10例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诊断比较困难,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作者:罗定泰;夏和顺

    目的研究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和病理诊断率。方法收集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除脉络膜外)68例,其中原发于鼻腔和口腔黏膜33例,头颈部皮肤 3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52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6例为活检(咬取、切除)标本。复习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42例进行S-100、HMB45和NS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在68例中,手术切除者52例,其中有13例行补充放疗,21例进行了化疗;单纯放疗10例;拒绝治疗6例。在获得随诊的56例中,存活5年以上者12例,其中头颈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9例,占75.0%;鼻腔及口腔黏膜者3例,占25.0%。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生于鼻腔和口腔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明显比发生在头颈部皮肤的差。

  • 硬化性血管瘤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二例报告

    作者:李俊军;刘保安

    硬化性血管瘤又名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因组织内含铁血黄素沉积较多,外观呈蓝黑色,临床和病理均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我们在外院送检的病理切片会诊中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 微波消融治疗小鼠黑色素瘤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李纪强;姜兆静;张积仁

    目的 研究微波消融对小鼠黑色素瘤肿瘤负荷、生存期、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C57BL/6J小鼠B16-BL6黑色素瘤皮下移植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微波低剂量组、微波中剂量组、微波高剂量组,比较各组瘤重,病理学检测消融后肿瘤坏死、复发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和CD34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录其生存期.结果 微波消融各组小鼠肿瘤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消融病灶肿瘤细胞大量坏死,肿瘤血管破坏;消融后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微波消融各组同对照组比较不具有生存期优势(P>0.05).结论 微波消融可抑制小鼠消融后黑色素瘤病灶血管新生,并减少肿瘤负荷,但并未延长小鼠生存期.

  • 基因转移FasL治疗人黑素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文雄;陈桂林;韦永新;惠国桢;张世明;周岱;杜子威

    目的探讨体内外基因转移Fas配体(Fas-ligand,FasL)对恶性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携带人FasL cDNA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FasL),在体外转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并使其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RT-PCR法进行Fas/FasL表达检测,TUNEL法及荧光显微镜相关凋亡检测、分析.建立人黑素瘤裸鼠模型,并对其进行体内疗效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两株黑素瘤细胞表面均表达Fas,不表达FasL,而Ad-FasL转导的两株黑素瘤细胞均能表达FasL;Ad-FasL能显著诱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在体外凋亡或抑制其生长.体内疗效观察黑素瘤荷瘤鼠模型治疗组瘤重(0.48±0.16)g与对照组瘤重(1.02±0.19)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形态学检查,治疗组可见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FasL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诱导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效果.

  • 舌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丘佳明;曹锐

    舌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极为罕见,国内文献报道共5例[1-4].舌背原发性MM仅英国的Rowland等报道1例[5],因其组织发生不甚明确,且极为罕见,易误诊为转移性肿瘤或乳头状瘤、血管瘤等.现报告1 例舌背原发性MM,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学发生等进行探讨.

  • 右腋下筋膜原发性恶性黑素瘤1例报告

    作者:郑海根;唐中祥;张永康

    患者男性,43岁,偶见右腋下肿块1月后来本院就诊.体检:右腋下可触及一3 cm×3 cm肿块,质中,活动度尚可,皮肤表面未见明显异常,无触痛.入院B超示:右腋下混合性肿块.于2004年10月8日行手术切除.手术经常规消毒,切开皮肤、皮下,于脂肪层下见一孤立性褐色肿块约3 cm×3 cm,与周围界限清楚,行肿块单纯切除.肉眼检查:黑褐色肿块约4 cm×3 cm×2 cm,似有部分包膜,切面实性、褐色、无光泽、质软.镜下:瘤细胞呈片状、灶状、弥漫或散在分布,排列紊乱.瘤细胞呈上皮样、痣细胞样及短梭形,形态不规则,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大小不一,圆形、卵圆形或杆形,略呈空泡状.

  • 芍药苷对黑色素瘤 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林春玲;赵延明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黑色素瘤 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5、1、2 mg/mL)芍药苷处理黑色素瘤 A‐375细胞后继续培养24 h ,M TT 法检测细胞抑制率,Hoechst 染色检测细胞形态, Western Blot 检测抑癌基因 Bax 、细胞增殖抗原(PCNA)、核因子κB(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芍药苷对 A‐375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高,在48 h 达到高峰;Hoechst 染色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逐渐增高,细胞裂解强度增大;Western Blot 结果表明芍药苷上调 Bax 表达,下调 PCNA 表达,抑制 NF‐κB p65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芍药苷诱导黑色素瘤 A‐375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 NF‐κB 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王振征;董伟;魏志;郑金锋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 M E )的影像学、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M M 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3.4岁,均表现为进食不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胃镜检查示:3例距门齿25~35 cm食管前壁及左侧壁见不规则结节状肿物及息肉样肿物,2例距门齿35~40 cm食管右侧壁及右后壁见不规则溃疡型肿物。C T检查显示:食管中、下段管腔内偏心性肿瘤,增强扫描5例肿瘤均有强化,其中1例病灶强化均匀,其余4例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瘤细胞排列呈巢片状或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HMB‐45、Melan A、S‐100;CK阴性,Ki‐67阳性细胞数30%~35%。【结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组织学、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该肿瘤诊断。

  • 17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纪军生;吕玉堂

    目的 分析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病理档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重新阅片.结果 17例恶性黑色素瘤多为老年人,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以鼻腔和足部常见.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较广.临床极易误诊.

    关键词: 黑色素瘤/病理学
  • 脉络膜黑色素瘤姐妹二例

    作者:高玲;姜德咏;刘湘平;唐朝珍;唐罗生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遗传性发病罕见.我们曾遇到姐妹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 葡萄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瑞琳;魏文斌;李彬;顼晓琳

    目的 观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肿瘤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53例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眼眼别、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肿瘤形态、肿瘤大小、继发视网膜脱离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否侵犯睫状体、巩膜导管、视盘、穿透眼球壁、巩膜浸润等病理特征。手术后随访7.2~66.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7.1个月。分别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各因素与肿瘤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基底直径(X2=10.084)、肿瘤细胞类型(X2=18.974)、肿瘤是否侵犯睫状体(X2=12.968)、巩膜导管(X2=17.814)、肿瘤穿透眼球壁(X2=4.050)、虹膜表面是否有新生血管(X2 =9.318)以及手术前高眼压(X2=9.318)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睫状体与肿瘤发生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 =4.334,P=0.037);肿瘤细胞类型(X2=5.260)、虹膜新生血管(X2=5.145)与肿瘤所致死亡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0~40个月发生转移和死亡的比例升高。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其大小、侵犯部位、肿瘤细胞类型等因素相关。手术后20个月应密切关注患者有无肿瘤转移的发生。

  • 脉络膜黑色素瘤蜡块组织中提取DNA方法的改良

    作者:吴宏;苏冠方;刘早霞

    目前,对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日新月异.但是,脉络膜黑色素瘤新鲜组织来源有限,制约了研究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拟从蜡块组织中提取DNA,因为蜡块标本相对好保存,来源充足.但是蜡块标本经过固定、石蜡包埋等步骤后,对DNA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从蜡块组织中提取DNA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对于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的方法进行了改良.

  • 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李文博;林锦镛;陈松;李恩江

    目的 观察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9例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11例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中10例因视力丧失或眼痛就诊,1例外地医院诊断Coats病,继发性青光眼和眼球萎缩要求眼球摘除.临床诊断脉络膜肿物或黑色素瘤8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Coats病、眼球萎缩1例.眼球摘除9例,眼球摘除和眶内肿物切除2例.应用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生情况. 结果 11例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均为基底广泛的扁平状肿物.肿瘤基底直径12~20 mm,厚度2~4 mm.混合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1例,坏死型1例.瘤细胞侵犯巩膜7例、侵犯眶内3例,继发性青光眼7例.Ki-67阳性细胞7%~13%,平均阳性细胞9%,多分布于肿瘤基底部,上皮样瘤细胞的表达高于梭形瘤细胞. 结论 弥漫型脉络膜黑色素瘤具有特殊生长方式,早期临床诊断困难,有些病例容易诊断为其它脉络膜肿物或青光眼.由于肿瘤基底广泛,容易侵犯眶内和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