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源性上颌窦炎25例临床分析
牙源性上颌窦炎约占全部上颌窦炎的10%左右,虽然比例不大,但临床上关于牙源性上领窦炎的诊断、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主要表现在鼻部症状或牙痛,易误诊,处理不当会造成治疗不彻底,炎症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现对25例牙源性上领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牙源性上颌窦炎25例临床分析
牙源性上颌窦炎约占全部上颌窦炎的10%左右,临床上关于牙源性上颌窦炎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处理不当、护理不到位会造成治疗不彻底,炎症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现分析25例牙源性上颌窦炎如下.
-
与牙源性上颌窦炎有关的CT检查
关键词: 牙源性上颌窦炎 -
牙源性上颌窦炎病因及诊断
牙源性上颌窦炎(OMS)是由牙源性感染和牙科手术等引起,多为单侧上颌窦炎,伴有鼻腔异味或有异常分泌物流出,且对传统上颌窦炎症治疗无效的一类疾病。认清上颌窦炎症的牙源性因素十分重要,如果仅仅治疗上颌窦疾病而忽略牙的诊治,会导致治疗失败。本文就OMS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作一综述,为其防治提供一定帮助。
-
牙源性上颌窦炎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8岁.2000年12月3日因少量流鼻涕就诊.1个月前曾因牙痛就医牙科.半月前开始流少量淡黄色鼻涕,无咳嗽、头昏、乏力等.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无效.体温37.5℃,扁桃体无肿大.牙5┼有轻叩痛.X线片示牙5┼右上颌窦下壁缺如,根尖与右上颌窦仅有一层粘膜相隔,5┼牙充填料进入上颌窦腔.诊断为牙源性上颌窦炎.治疗:取出5┼根管内充填物,根管封甲醛甲酚,1周换药1次.同时口服螺旋霉素0.2g,3次/d,连服6 d.封药2次后,上述症状消失,遂重新行5┼根管充填,进行永久性修复.
-
牙源性上颌窦炎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诊疗要点.方法 对45例牙源性上颌窦炎志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分析,采用改良的上颔窦探查切口手术治疗.结果 45饲志者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引起该病的病因牙多无保留价值,其诊疗关键在于排除上颌窦恶性肿瘤、找到并拔除病因牙、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建立引流.改良切口有易露、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
-
牙源性上颌窦炎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37例牙源性上颌窦炎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期提高上颌窦炎的治愈率.方法 收集1995-2005年经治的37例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选择有效抗生素,给予患牙根管治疗或拔除,上颌窦冲洗或上颌窦根治等治疗后患者全部治愈,3年时随访到的患者无1例复发.结论 全面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病因,并给予合理的治疗,是治愈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关键因素.
-
牙源性上颌窦炎漏诊分析
约有10%左右的上颌窦炎为牙源性,临床上关于牙源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漏诊。尤其在病史不确切,病源牙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更加容易诊断为鼻腔源性上颌窦炎。这就使得在治疗中,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及经济负担。本组通过对45例漏诊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早期漏诊原因。
-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上颌窦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慢性牙源性上颌窦炎约占所有上颌窦炎的10%.多起病缓慢、病程长、单侧发病,其病因多由于周围组织炎性反应迁延不愈,牙周病或根尖感染,全身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所致[1].传统的上颌窦炎根治术创伤大,恢复慢,复发率高,且手术会破坏正常骨组织.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等离子射频消融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我科2007年1月率先开展了内镜辅助下行等离子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3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活髓病灶牙导致慢性上颌窦炎3例报告
上颌窦炎的发生是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炎症过程。由于上颌窦窦底与上颌后牙列之间的毗邻关系,约10%的上颌窦炎是由牙源性因素引起的,而对于慢性上颌窦炎,牙源性因素可达14%~24%[1]。Meta分析显示,慢性上颌窦炎是不同牙源性因素导致上颌窦炎的常见临床表现[2]。未治疗的上颌后牙可使上颌窦炎症迁延不愈,病灶牙的判断和处理对上颌窦炎的愈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另一个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诊疗困难的原因是对影像资料的解释,上颌后牙区的二维影像常常模棱两可,颧突和腭突使影像相互重叠,妨碍对根尖周和窦底状态的判断。锥形束CT (CBCT)可提供精确的图像,是判断上颌窦状况的标准检查方法。
-
25例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
牙源性上颌窦炎临床不多见,现将我科1987~1998年诊治的25例,报告如下.
-
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手术进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近年来,随着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在我国日益普及,对普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适应证在逐步扩大.但尚不能完全代替柯-陆手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牙源性上颌窦炎和黏膜业已坏死的上颌窦炎,传统手术仍然有其长处.自1996年以来,我院利用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手术进路治疗伴有上颌窦病变的慢性鼻窦炎164例,现报告如下:
-
牙源性上颌窦炎治疗进展
牙源性上颌窦炎不仅需要牙髓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更多时候还需要手术配合.手术既包括患牙根尖切除术以及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也包括传统或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鼻内镜等涉及上颌窦窦腔的手术.本文就牙源性上颌窦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应用CBCT回顾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病变
目的 通过回顾CBCT资料评估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易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牙位.方法 将500例CBCT资料分为正常上颌窦、牙源性上颌窦病变、非牙源性上颌窦病变和无法判断来源的上颌窦病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影像学表现是发生龋病、不良修复体的上颌后牙或对应牙位有未愈合的拔牙创,无论其是否伴有根尖周病变,该病变牙相应上颌窦底黏膜会呈局部隆突性增厚影像.牙源性上颌窦炎发病率占常人的12.4%,占上颌窦病变病人的48.6%.上颌第一磨牙易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发生上颌窦炎,即黏膜增厚>2 mm的病例中,黏膜平均增厚(6.11±4.43) mm.结论 牙源性因素占上颌窦炎发病因素的一半;上颌第一磨牙易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CBCT能清晰反映上颌窦的解剖解构及上颌窦炎所引起的变化.
-
牙源性上颌窦炎中窦腔黏膜增厚与牙根尖关联螺旋CT研究
目的:探讨牙根尖是否突入上颌窦与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窦腔黏膜厚度之间的CT影像学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52例(104侧)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评估上颌窦黏膜厚度与牙根尖是否突入上颌窦窦腔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检出58侧(55.7%)有牙根尖突入窦腔,其中46侧(79.3%)存在上颌窦局部黏膜增厚大于2mm。牙根突入窦腔的上颌窦黏膜厚度(7.76±8.39mm)和无牙根突入窦腔的黏膜厚度(3.17±4.14mm)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结论螺旋CT影像提示,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牙根尖是否突入窦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
上颌窦分隔致牙源性上颌窦炎误诊1例
患者,中年女性.因左上后牙区肿痛8个月,恶臭脓液溢出6个月就诊.检查见:左侧面部肿胀,左上第二、三磨牙前庭沟底可见一窦口,有稀薄、淡黄色脓液溢出,恶臭.
-
牙源性上颌窦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间歇性鼻阻,流粘涕4年,加重2周以"左侧上颌窦炎"于2002年7月8日入院.
关键词: 牙源性上颌窦炎 -
鼻内镜下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43例临床分析
牙源性上颌窦炎是指牙齿相关因素引起的上颌窦炎,约占所有上颌窦炎的1O%[1].患者多因鼻塞、鼻漏,其中鼻涕有恶臭味,部分伴有头痛,面颊部疼痛等就诊于耳鼻喉科.我院耳鼻喉科自2005年5月~2011年7月共收治病例4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
3种不同口腔慢性炎症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锥形束CT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OMS)的影像学特征,探讨3种口腔慢性炎症导致的骨质破坏情况与上颌窦粘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3种口腔慢性炎症引起OMS患者各50例,对其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精确测量,记录病源牙及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颌窦炎性肥厚的大厚度值(DS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OMS中,病源牙为上颌第一磨牙者多,占35.33%;其次为上颌第三磨牙,占27.33%;再次为上颌第二磨牙,占20.00%;病源牙超过2颗者占14.67%.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上颌窦粘膜DSM为9.04±5.04 mm,高于无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的6.94±5.03 mm(t=2.560,P=0.011);上颌窦底壁瘘患者上颌窦DSM为11.49±6.68 mm,高于无上颌窦底壁瘘患者的6.67±3.75 mm(t=5.541,P<0.001).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上颌窦底壁瘘发生率分别为40%、34%和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3,P=0.259).单纯牙周炎源性(9.26±5.33 mm)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0.24±4.93 mm)的DSM显著高于慢性根尖周炎(4.26±2.49 mm)(F=26.157,P<0.001).结论 单纯慢性牙周炎和牙周牙髓联合病损骨质破坏范围较广,上颌窦粘膜炎性肥厚改变的程度较重,相对于慢性根尖周炎更易发生牙源性上颌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