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80例周围血管造影浅析
近年来,血管造影技术进展迅速,这与介入放射学、现代肿瘤学、外科学及血管外科学等学科发展迅猛有关[1].本文初步报道我院引进德国西门子Artis FA 1250 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后,从2008年1月~2009年6月所作的380例周围血管造影、造影后插管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及保守治疗情况,以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血管造影技术水平.
-
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 探讨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9月手术治疗13例17足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其中跟骨合并同距骨骨折8足、同侧内外踝骨折5足、同侧Pilon骨折4足.按踝及后足骨折处理原则对跟骨周围多发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对17足中15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或钢板内固定;2足采用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后X线片评估内固定及骨折愈合等情况,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16.0~3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问26.5个月.1例开放性创面术后10 d出现浅表感染.术后4-6个月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愈合,17足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钢板、螺钉断裂等;术后9个月至末次随访X线片示3例出现距下及踝关节轻度骨性关节炎,5例距骨骨折出现不同程度的囊性变,2例出现坏死.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3足,良6足,可5足,差3足,优良率为52.9%.结论 跟骨伴其周围骨骨折是以跟骨粉碎性骨折为主同时合并踝及后足部位骨折的一种高能量损伤,取得相对满意疗效关键在于术前必须对创面及软组织损伤进行良好的评估和处理,术中需恢复跟骨的基本形态和负重力线、简单有效的内固定或一期距下关节融合,同时对合并其周围多发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固定及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
-
以头痛和左眼失明起病的青年枕叶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出血一例报道
患者,女,21岁,2015年2月7日晚9:20因突发头痛、头晕、左眼失明1 h余就诊于我院。患者当日在“吵架”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难以忍受,以右侧颞部为重,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同时,自觉左眼视物模糊,且逐渐加重,数分钟后左眼失明。否认意识障碍、肢体抽搐,否认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言语不利。被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右侧顶枕叶团块状高密度异常信号影伴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图1),考虑枕叶肿瘤卒中可能性大。急诊静脉滴注甘露醇250 ml、肌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20 ml,头痛症状有所好转,左眼视力有所恢复;当晚即收入病房。
-
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后循环梗死1例临床报道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2岁,因“眩晕6 d”于2015年3月4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感视物晃动感,不敢睁眼,无明显旋转感,自感走路不稳,无恶心呕吐、耳闷及听力下降,无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
α-硫辛酸辅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辅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α-硫辛酸治疗.结果 治疗后2组运动神经中正中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感觉神经中正中神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硫辛酸辅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面神经炎62例体会
周围面神经炎亦称贝尔麻痹或面瘫,是口腔科常见疾病,此病治疗方法甚多.笔者1990-2010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面神经炎患者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2例,>45岁25例,20~45岁33人,10~20岁3例,5岁1例.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取决于发病部位,(1)病变在茎乳孔附近表现为全面面瘫52例,患者额纹消失,抬眉困难,或不能抬眉.
-
扁桃体周围脓肿临床路径
文章介绍扁桃体周围脓肿临床路径.
-
PICC局部皮肤损伤管理研究进展
PICC在国内外医院、诊所甚至家庭护理等已普遍流行,主要用于管理化疗药物、高渗性静脉营养液以及两极端年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老年人)的输液治疗等;为中长期的输液治疗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路。PICC仍然存在多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其中PICC局部皮肤损伤问题日益突显。关于PICC局部皮肤损伤的研究及数据报道非常有限,国内外循证指南也未提供详细的管理策略;因此,本研究将对PICC局部皮肤损伤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其病因、演变过程,了解其国内外的护理动态,明确此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促进攻克其护理难题,为PICC局部皮肤管理指南的构建提供基础。
-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凝血功能变化及华法林的应用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血液高凝状态和临床的关系,以及华法林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8例PAOD病人(随机分为基线资料匹配的华法林组36例与阿司匹林组42例)进行观察,并和同期无周围动脉病变的34例病人(对照组)做比较,比较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的变化,及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的疗效.D-Dimer采用乳胶凝集法、vMF采用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结果 (1)PAOD病人和对照组相比,基础D-Dimer和vMF浓度均升高[(0.68±0.13)vs(0.25±0.07)mg/L,P<0.05;(180.76±29.25)% vs(116.68±32.69)%,P<0.05].(2)阿司匹林组治疗后的血浆D-Dimer[(0.61±0.11) mg/L]与其基础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MF[(155.84±26.43)%]较基础水平明显降低(P<0.05);华法林组治疗后的血浆D-Dimer[(0.37±0.08) mg/L]及vMF[(126.82±25.88)%]较基础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二者均低于阿司匹林组治疗后(P均<0.05).(3)治疗后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合计发生率,华法林组比阿司匹林组有所降低(14.3% vs 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结论 PAOD病人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提示其血栓前状态参与了病情的进展和恶化;华法林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因此给予华法林,可能会对病情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
成人Still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全身反复出现风团和瘙痒10余天,于2007年3月3日收入我院.10多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躯干和四肢反复出现风团,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后皮损又复发,伴瘙痒.
-
巴斯德处理周围神经后的溃变和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了研究本法的实用性,在组织学和定量方面评价巴斯德处理小白鼠坐骨神经后的神经溃变和再生.方法:将Wistar糸雄性小白鼠左侧坐骨神经10mm的长度,进行60℃,30min的巴斯德处理.评价了对照部、处理部以及末梢部.评价时间在处理后1周(1周群),6周(6周群),各群分别为11只.结果:(1)有髓轴突数: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数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2)有髓轴突直径: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直径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3)有髓轴突面积比: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面积比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见:1周群的处理部中,髓鞘陷入凝固坏死,雪旺细胞基底膜发生溃变.6周群的末梢部中,发现了多数的再生有髓轴突.结论:从以上结果足能证明,巴斯德温热处理小白鼠的坐骨神经一旦发生溃变但是再生是可能的.因此,在恶性骨、软组织肿瘤的手术之际,巴斯德温热处理法作为神经保存的方法是极为有用的.
-
葛根素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目的: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 mg*d-1,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与体征有较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率4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四项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葛根素能明显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是治疗DPN较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
彩超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部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超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部肿块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9例周围型肺部肿块患者按照穿刺活检方法不同分为彩超引导组(n=51)和CT引导组(n=38)。彩超引导组行彩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CT引导组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定位成功率、一次性活检成功率、病理诊断明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9例患者均活检取材成功。彩超引导组一次性定位成功率84.31%低于CT引导组的97.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彩超引导组一次性活检成功率96.08%高于CT引导组的92.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彩超引导组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明确率96.08%高于CT引导组的94.74%,两组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两组均未出现血胸、针道转移、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彩超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11.76%低于CT引导组的13.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结论彩超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于超声能显示的肺部肿块,建议首选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而肺内肿块则选择CT引导穿刺活检。
-
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与其相关神经解剖分区的关系
目的 分析周围神经鞘瘤MRI表现与其相关神经解剖分区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良性(2例多发),1例恶性,共21个病灶(n=21).结果 6例(n=6)起源于外周主神经干(颈丛、臂丛、骶丛、股神经、腋神经)的良性神经鞘瘤表现为长椭圆形(n=6),肌肉萎缩征(n=1),"靶征"(n=1),而7例(n=15)起源于周围神经分支的神经鞘瘤多呈短椭圆形、梭形(n=13),均未见到肌肉萎缩征,T2WI显示"靶征"(n=14);本组病例中有9例T1WI显示脂肪包绕征,多为起源于周围神经主干的肿瘤,均可见受累神经"传入传出征";除上述表现外病灶在MR上信号可不均质,偶有囊变,增强后"靶征"者花环样强化,其余病灶为斑片状不均匀中等或明显强化,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边界不清伴有骨质破坏.结论 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周围神经的解剖分区特点对肿瘤的诊断有帮助,恶性可伴灶周水肿和骨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