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抬高功能垫的制作与应用
下肢静脉、淋巴疾病或外伤后引起肢体肿胀,需要患肢制动并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1].传统的方法是使用一般枕头抬高患肢,但常因枕头支撑力差、易变形等缺点.达不到抬高制动目的.
-
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概况
1 概说1.1 概念 周围血管病,中医称之为脉管疾病,是指除心血管和脑血管之外的其他血管病.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疾病,有功能障碍性疾病,器质性疾病以及血管肿瘤等数十种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栓塞,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病,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急性淋巴管炎,淋巴水肿,雷诺氏病(症),红斑性肢痛症等.
-
白细胞减少知几何\淋巴疾病的防治\谈谈运动性损伤\牙齿老化与防治\脑部疾病的新疗法\尿毒症患者的诊治\关注冠心病患者\骨折及骨折后遗症的中西医治疗
-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患者,女,18岁.因持续发热20 d伴皮肤苍白,于1999年8月27日入院.20 d前因受凉发病,体温38.5~40℃,拟诊为伤寒,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检:体温38.5℃,贫血貌,巩膜无黄染,面部及双手背可见色素斑,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2.0 cm,质软,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2 g/L,红细胞1.83×1012/L,白细胞13.2×109/L,淋巴细胞26.2%,中性粒细胞64.9%,尿胆红素原+1,肝、肾功能正常.胸片示心肺无异常.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及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粒红比例为0.48:1,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
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复习Castleman病的原因,提高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2例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为B超检查偶然发现;呈单个淋巴结增生,表现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均行肿物切除术,病理确诊为Castleman病,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主要表现为单一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多无临床症状,也无实验室异常检测结果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不易明确诊断,终的确诊依靠病理诊断.该病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关键词: Castleman病 淋巴结增生 淋巴疾病 -
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对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和17例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并将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上述各种表现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7例原发性和17例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和就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二者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低蛋白血症等12项临床表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显示只有淋巴管发育不良一项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包括肠道内和肠道外及淋巴管扩张、增生及淋巴异常返流等13项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可以显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诸多异常表现,包括肠道内、肠道外及淋巴管扩张、增生及淋巴异常返流等,但上述异常表现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扫描显示淋巴管发育不良可作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鉴别依据,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多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而后者很少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另外,原发性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发病年龄和就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年龄偏小,后者年龄偏大.
-
周围血管外科的现代中医辨证模式探讨
周围血管外科包括动脉性疾病、静脉性疾病及淋巴疾病,属中医学脱疽、股肿、筋瘤、青蛇毒等范畴.由于目前血管外科诊治技术的发展,为辨证依据的“四诊”资料注入了新的血液,笔者认为,周围血管外科的辨证施治除具备望、闻、问、切之内容外,还需采用所有可利用的现代检验、检查方法,建立新的中医辨证体系,结合现代医学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制定佳的诊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