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31例随访
目的:评价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采用带侧孔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钉道强化术治疗的31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25例,年龄55~85岁,平均(72.42±5.76)岁。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双能X线骨密度值测定≤-2.5)。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23.66)min,出血量100~450 ml,平均(196.77±65.75)ml;术中无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无严重骨水泥渗漏。术后复查X线片、CT显示:骨水泥分布均匀、对称。随访6~12个月,平均(10±1.79)个月,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均得到改善,疼痛VAS评分术前6.89±1.83、术后6个月随访为2.89±0.60、末次随访为2.33±1.01;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DI功能障碍评分术前为0.63±0.25、术后6个月为0.27±0.06、末次随访为0.23±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JOA 评分术前为10.01±5.77、术后6个月随访为18.03±1.66、末次随访为18.22±1.30;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功能(PF)术前为24.42±6.87、术后6个月随访为47.50±8.04、末次随访为86.51±2.39;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理职能(RP)术前为2.81±7.58、术后6个月为24.82±9.33、末次随访为86.72±4.36;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躯体疼痛(BP)术前为28.92±10.00、术后6个月为44.70±15.45、末次随访为75.39±12.38,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会功能(SF)术前为33.18±7.63、术后6个月为43.57±4.23、末次随访为73.81±7.36;术后6个月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复查 X 线片示内固定位置满意无松脱。结论应用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对伴发骨质疏松的椎体行钉道强化固定,能够有效增强螺钉的把持力,早期恢复患者活动能力,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
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5年12月41例OV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37例,男4例;年龄72.0±5.8岁(66~88岁);病程6.75±3.20个月(8h~27个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均T值为-3.80± 1.12SD(-2.9~-5.4SD);52个椎体受累,责任椎体位于T5~L5,合并椎体内假关节33个(63.46%),陈旧骨折畸形愈合3个(5.77%),合并重度塌陷12个(23.08%),椎体大塌陷率为(72.0±15.2)%(32%~95%),椎管占位率为(42.3±11.4)%(22.1%~71.4%);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C级8例,D级10例,E级23例.手术方式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再根据骨折类型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或椎管减压或截骨矫形等.记录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伤椎局部后凸角,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8.9±29.0个月(24~108个月),2例患者去世,4例患者失访,35例患者完成末次随访.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8.07±1.52分、3.26±2.40分及2.66±1.49分,ODI分别为(72.30± 11.80)%、(46.70±16.28)%及(35.89±11.90)%,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6.85°±17.32°、7.64°±9.61°、11.18°±9.57°及11.43°±1.93°,三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ODI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后凸角在术后各随访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术前ASIA分级C级恢复至D级3例、E级5例,术前D级恢复至E级3例、余7例仍为D级,8例术前E级患者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13例(31.71%)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术后未予以特殊处理.术后新发椎体骨折6例10个(24.39%),其中相邻节段5例5个(12.2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脱落、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OVF临床疗效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后凸畸形,在中长期随访中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
骨水泥螺钉强化固定伴骨质疏松腰椎滑脱症的稳定性及椎间融合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复位时易发生螺钉松动、拔出,或者修复后容易出现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因此修复过程中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非常重要。目前有关骨水泥螺钉强化技术应用于伴骨质疏松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在伴骨质疏松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7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均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评价功能障碍与疼痛程度,治疗后以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与融合情况,记录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患者获得15-3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后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骨水泥与骨质界面结合紧密,螺钉及骨水泥位置良好,未发生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无内固定失败,患者均获椎间融合。提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增加骨质疏松椎体中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骨水泥钉道强化固定伴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可得到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及椎间融合。
-
两种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技术在骨质疏松绵羊椎体的应用
目的:应用绵羊骨质疏松椎体标本比较两种骨水泥强化技术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经体外脱钙建立绵羊骨质疏松椎体标本40节,完全随机分为A组(单纯螺钉组);B组(低剂量整体强化组);C1组(低剂量局部强化组);C2组(高剂量局部强化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螺旋CT及MicroCT的影像学观察;测试大轴向拔出力(Fmax)及能量吸收值(E).结果:各组BMD下降约25%-30%(P>0.05),成功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影像学观察:B组螺钉完全被骨水泥包裹,形成"骨-骨水泥-螺钉"界面;C2组螺钉周围骨水泥呈局部对称分布,形成"骨-螺钉"和"骨-骨水泥-螺钉"的共存界面.B,C(1,2)组椎体的Fmax及E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2组椎体的Fmax及E均明显高于C1组(P<0.05);B,C2组椎体间Fmax及E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钉道整体强化及局部强化技术均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情况下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钉道局部强化技术通过提高注射剂量,可以达到与整体强化技术相近的强化效果.
-
后路PLIF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部分LDH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同时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若予以常规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其椎体的螺钉把持力明显下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一度成为此类手术的相对禁忌症[1].我们尝试在此类手术中予以小剂量骨水泥进行钉道强化处理(1.5 ml左右),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
膨胀螺钉及钉道强化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力学可靠性研究
目的 评价不同骨质疏松程度下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以及注射型可降解骨水泥(IABC)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强化作用.方法 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测量骨密度后按临床标准分为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4个水平;采用非强化普通钉、非强化膨胀钉、强化普通钉和强化膨胀钉4种方案进行置钉.按照平衡不完全随机区组分组分配标本,每个骨密度水平每种置钉方案置钉9枚.进行拔出实验,测量大拔出力和拨出刚度,并进行置钉方案间和骨密度水平间的纵、横比较.结果 相同骨密度水平,膨胀钉的大拔出力、拨出刚度均高于普通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类型螺钉,采用IABC强化可提高螺钉的大拔出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提高螺钉拔出刚度无显著作用(P>0.05).骨质疏松时膨胀钉、强化普通钉以及强化膨胀钉的大拔出力至少可以达到骨量减少时普通钉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疏松时所有置钉方案的螺钉大拔出力均显著下降,故在此骨质条件下没有任何一种置钉方案的大拔出力能达到骨量减少时普通钉水平.结论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时选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安全的;IABC强化钉道可以进一步提高螺钉(包括膨胀螺钉)的固定强度.
-
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的分类及治疗策略
目的 对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患者进行分类,探讨其分类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患者42例,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Ⅰ类23例,局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但无神经症状及明显后凸畸形,于过伸体位下行经皮椎体强化术17例,后路原位固定、责任椎体钉道强化术6例;Ⅱ类12例,伴有轻度神经症状,后凸Cobb角≤30°,行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钉道强化内固定术;Ⅲ类7例,伴有严重神经症状,后凸Cobb角>30°,行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术5例,一期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前柱支撑重建术2例.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后凸Cobb角变化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Ⅲ类患者中1例出现切口深部感染,1例术后血糖应激性增高继发酮症酸中毒,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原内科疾病无复发或加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 36个月,平均11.6个月.17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2例仍存在小便功能障碍.13例(30.95%)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其中Ⅰ类7例,Ⅱ类4例,Ⅲ类2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脱落、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
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47例,分为A、B两组,A组行责任节段减压,PMMA钉道强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双皮质固定,责任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术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内固定松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7月(18~30月).A、B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固定节段A组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和SF-36评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P<0.05).A组中无一例螺钉松动,B组中3例发生螺钉松动,其中2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PMMA钉道强化技术安全、可靠,较双皮质固定技术固定节段短,能够很好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实际操作中,不会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