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类固醇糖尿病(SD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3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4例并发SDM的SLE患者临床资料,并与性别、发病年龄相匹配的100例无合并SDM的SLE患者比较。结果14例SLE合并SDM患者中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0±10.3)岁。4例SDM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症状,4例空腹和餐后血糖均升高,10例餐后血糖升高。SDM患者使用口服降血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单因素比较发现,SLE并发SDM组患者关节炎、肾脏病变、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固醇血症是SLE患者并发SDM独立危险因素(OR 12.942,95% CI:2.994~41.316,P=0.000)。结论 SLE患者并发SDM患者关节炎、肾脏病变、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者增多,高胆固醇血症是SLE患者并发SDM独立危险因素。
-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分析在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并发类固醇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6年2月—2017年12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12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有24例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类固醇糖尿病,作为观察组;其余100例未并发类固醇糖尿病的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C反应蛋白情况、复发率、并发症发生几率、治疗以及转归情况.结果 所选择的的12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有24例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类固醇糖尿病.观察组体质量指数、C反应蛋白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的发生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22例血糖情况恢复正常,2例死亡.结论 在临床中,对血小板减少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在过程中很容易并发类固醇糖尿病,因此需要加强对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并严密监测其血糖情况,从而改善预后以及及时诊断与治疗.
-
罗格列酮预防类固醇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预防类固醇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实验组选择服用强的松[≥1mg/(kg·d)]的病例25例,同时服用罗格列酮(4mg/d).对照组选择年龄、体重指数与之相仿的病例35例,单用强的松(≥1mg/(kg·d)].用药前及用药8周后分别测OGTY、HbA1c、C肽释放,观察各指标用药前后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用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用药后OGTT60min、120min、180min血糖较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且HbA1 c较用药前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用药后较实验组用药后0GTT120min、180min血糖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用药后较实验组用药后HbA1c明显升高(P<0.05).结论 罗格列酮对类固醇糖尿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激素冲击治疗重症结缔组织病患者并发类固醇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结缔组织病患者并发类固醇糖尿病的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重症结缔组织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激素冲击疗法。根据用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A、B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后并发类固醇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及激素用量是治疗后并发类固醇糖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激素用量及体重指数与C-反应蛋白偏高的患者,应用激素冲击疗法后应需给予实时体征监测及相关防预措施,以此降低治疗后并发类固醇糖尿病的风险。
-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53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观察类固醇糖尿病(SDM)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血糖波动特点及血清胰岛素(INS)及C肽释放特点,探讨SDM的发病机制,以期有助于对SDM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 服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患者5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行INS及C肽释放试验,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年龄、阳性家族史等是GC诱发SDM的高危因素.尿糖、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的测定有助于对SDM的早期诊断.SDM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呈现下午至睡前血糖较高而早晨及空腹血糖仅轻度升高的特点.SDM组患者30min及60min血清INS及C肽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提示SDM患者体内INS存在相对或绝对不足.SDM患者血清INS及C肽的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迟(P<0.01),且SDM患者180min血清INS及C肽水平均未恢复至空腹水平(P<0.05),提示SDM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IR).结论 需提高对SDM早期诊断的警惕性,INS相对或绝对不足、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和IR是SDM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
风湿病合并类固醇糖尿病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风湿病合并类固醇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法:对24例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类同醇糖尿病患者,以下午和晚上血糖升高为主.临床症状多较轻.易延误诊断,其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剂量、用药时间、糖尿病家族史均有关.结论:提示40岁以上风湿病患者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需定期复查血糖.
-
氧化应激在类固醇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类固醇糖尿病大鼠模型,初步探讨氧化应激对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NC组以普通维持饲料喂养,HF组以MD45%脂肪含量饲料喂养.12周后HF组随机分为HFO亚组和HF+ DEX亚组,HF+ DEX亚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余2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喂养饲料不变.16周后取腹主动脉血离心后备用.建模过程中定期监测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并进行OG-TT.检测血浆中胰岛素、C肽、SOD和MDA含量.结果 第十二周,HF组大鼠比NC组的体重、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均升高(P<0.01),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增加(P<0.05),但空腹血糖变化不明显(P>0.05).第十六周,HF+ DEX亚组大鼠与HFO亚组相比体重下降(P<0.01),空腹血糖、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P<0.05),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增加(P<0.01),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降低(P<0.01),血浆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结论 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类固醇糖尿病大鼠模型,氧化应激可能是造成胰岛素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儿童类固醇糖尿病四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类固醇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4例儿童类固醇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4例类固醇糖尿病患儿,3例于糖皮质激素治疗2~3个月后发生,激素(相当于泼尼松)总量约2 235~5 985 mg,1例(母亲妊娠糖尿病)于大剂量甲强龙500 mg冲击治疗1 d后发生,均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搪尿病典型表现.3例患儿采用胰岛素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4.5个月后,血糖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达到临床治愈;1例目前仍激素治疗,继续胰岛素治疗中,血糖控制平稳.另1例体质指教(BMI)29.2,伴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家族史,通过饮食及运动,餐后2 h血糖能够控制在5.2~12.2 mmol/L,暂未予胰岛素治疗.结论 大剂量、长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易导致类固醇糖尿病的发生,监测餐后血糖(尤其是餐后2 h)具有重要意义;伴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在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建议行OGTT实验,以充分评价有无糖耐量异常,从而慎重地选择激素用量.
-
辣椒素对类固醇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辣椒素对类固醇糖尿病( SDM)大鼠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C组),SDM 组和辣椒素组;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血清中脂联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改变,胰岛细胞凋亡率和胰腺组织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 mRNA变化。结果小剂量腹腔注射辣椒素明显降低SDM大鼠血糖,抑制胰岛素抵抗;增加血清脂联素和CGRP的表达;下调SDM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率和胰腺组织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辣椒素能改善SDM大鼠,与降低SDM大鼠血糖、抑制胰岛素抵抗、增加血清脂联素和 CGRP的表达和抑制胰岛细胞凋亡有关。
-
对类固醇糖尿病临床特点的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继发糖尿病(类固醇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变化特点.方法:对116例被诊断为类固醇糖尿病的药疹患者和与之相匹配的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水平监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间血糖水平变化的特点和差异.结果: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以午餐后至睡前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空腹血糖水平一般正常,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天平均血糖水平及其波动和低血糖症发生率均低于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全天血糖水平达标时间明显长于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结论: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具有自身的临床特点,与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明显不同,其血糖水平变化与激素作用高峰有关,临床干预中应注意这一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类固醇糖尿病(SDM)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糖皮质激素(GC)治疗后发生SDM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糖代谢的变化分为SDM组,糖调节受损组和糖代谢正常组.比较各组间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SDM的危险因素.结果:2 28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671例出现糖代谢紊乱,其中142例为SDM.81.7%的SDM在GC治疗1年内诊断,中位时间为108d.年龄、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滤过率及空腹血糖与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三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SDM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2级以上(含2级)所占比例、合并使用他克莫司的比例、高尿酸血症及三酰甘油水平与糖代谢正常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而与糖调节受损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龄、空腹血糖、高尿酸血症、三酰甘油、GC起始剂量以及合并使用他克莫司是使用GC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S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GC治疗后糖代谢紊乱的发病率高.女性、高龄、空腹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GC起始剂量较大及合并使用他克莫司是SDM的独立危险因素.
-
糖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糖尿病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2016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798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三餐后血糖水平,t检验比较类固醇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结果 798例患者中,类固醇糖尿病患者38例,年龄(66.86±13.30)岁,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患者[760例,(39.95±17.01)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P< 0.01),但两组间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P=0.20).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伴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组(x2=12.25、19.25、32.69、21.47、16.70,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糖尿病家族史是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 0.05).0.50~ 0.74、0.75~ 0.99、1.00~ 1.25 mg·kg-1·d-1激素用量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组之间空腹血糖及三餐后末梢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早餐、午餐及晚餐后末梢血糖分别为(11.50±2.90)、(16.02±5.81)、(16.81±4.52) mmol/L.类固醇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空腹血糖及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4、9.92,均P<0.01).结论 年龄、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及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等相关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类固醇糖尿病患者血糖主要于午餐后及晚餐后升高,空腹血糖及HbA1c升高不明显是类固醇糖尿病区别于2型糖尿病的特征.
-
风湿性疾病患者并发类固醇糖尿病诊断要点及其相风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 研究接受大剂量类固醇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并发类固醇性糖尿病(steroid diabetes mellitus,SDM)的比例以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选取住院接受类固醇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55例,均在早餐后口服30~60 mg/d强的松龙,并持续超过2周.以每餐前与餐后2h6个时间点血糖浓度作为SDM诊断依据,按是否患有SDM而将之分为SDM组33例及非SDM组22例.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强的松龙累计用药剂量以及每天用药量、疗程及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结果 SDM组午餐后2h血糖浓度都大于或等于11.1 mmol/L,平均值为13.1 mmol/L.午餐后2h的血糖浓度检测敏感度被认为100%.SDM组在每个测量点的血糖浓度高于非SDM组(P<0.01).SDM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SDM组(P<0.05),接受强的松龙治疗后的胆固醇浓度亦明显高于非SDM组(P<0.05).两组间体质量指数、强的松龙累计用药剂量以及每天用药量、疗程、甘油三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午餐后2h监控血糖浓度可以有效地检测SDM,且午餐后高血糖浓度、高龄及高血胆固醇与风湿性疾病患者SDM的发生密切相关.
-
儿童类固醇性糖尿病2例报道
目的:分析儿童类固醇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类固醇糖尿病患儿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例儿童类固醇性糖尿病均无多饮、多尿及体质量减轻等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均以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患儿于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发生,激素总量1 700 mg,胰岛素治疗7周后血糖恢复正常;另1例患儿于激素治疗20 d后发生,激素总量1 000 mg,激素减量12周后,血糖恢复正常.结论:大剂量长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引起类固醇糖尿病,激素减量可能使血糖恢复正常,胰岛素为治疗类固醇糖尿病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