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7例保守治疗的病例中有5例复发,治愈率仅(28.6%,2/7),保守治疗效果不佳.14例手术患者总体疗效满意.10例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治愈率达(90.0%,9/10),可见手术治疗为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佳方法.1例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再次手术证实为第1次手术切除肠管过少,残留病变肠管所致.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佳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尽量行肠切除一期吻合术,手术时应尽量切除全部病变肠管,避免出现吻合口瘘.同时肠造口术或旁路手术也是必要术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
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进展
放射治疗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放疗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受到普通外科、放疗科及妇产科等医师均的普遍关注.
-
参附注射液对接受放疗直肠癌患者慢性放射性 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接受放疗直肠癌患者慢性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直肠癌行了术后辅助或新辅助放疗患者100例,放疗剂量:每次2 Gy,共25天,总剂量50 Gy,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使用参附注射液每天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用药疗程与放疗同步.在放疗完成3个月、1年、2年后,对患者进行回访,获取各时间节点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病率、发病时间、发病严重程度、放射性结肠炎疾病转归情况的数据.结果 观察组3个月发病率0%,对照组3个月发病率2%;观察组1年发病率总体发病率0%,对照组1年总体发病率4%;观察组2年总体发病率6%,对照组2年总体发病率10%,且观察组病变严重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接受放疗直肠癌患者慢性放射性肠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和胶囊内镜特点,增进对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认识。方法回顾归纳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和胶囊内镜及病理等相关资料。结果慢性放射性肠炎共20例,中老年人好发[发病年龄(32.9±72.8)岁],病程较长[(8.6±128.5)月],临床表现以腹痛、黑便、营养不良等为主,并发症以肠梗阻、肠瘘、肠狭窄、肠出血为主。胶囊内镜下小肠以黏膜糜烂溃疡出血、黏膜白色颗粒结节、肠腔狭窄为主要病变形态,节段式分部于小肠各部位,以回肠累多(80%)。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临床表现多样,胶囊内镜是慢性放射性肠炎的首选方法;目前慢性放射性肠炎诊断仍较困难,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胶囊内镜以及病理、追踪资料等综合判断。
-
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进展
放射治疗(放疗)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放疗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受到普外科、放疗科及妇产科等医师的普遍关注.
-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1例的临床护理
近年来,放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已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部分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患者经过盆腹部放疗控制原发肿瘤后如发生放射性肠炎,可能会严重损害肠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太原市北大学医院普外科于2004年收治了1例子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出现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慢性放射性肠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报道1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和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困难,主要采取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伴肠狭窄、梗阻、瘘管等后期病变,经内科正规治疗无效者,需及时手术治疗.
-
慢性放射性肠炎临床分析(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报道1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和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较少见.其治疗主要采取内科对症支持治疗,伴肠梗阻、肠瘘、肠道出血、肠穿孔及严重肠吸收不良等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
-
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因狭窄伴穿孔、肠梗阻、直肠阴道瘘、出血分别行肠切除吻合、旁路手术、结肠造口及Miles手术.5例手术均获成功.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出现肠梗阻、肠瘘、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宜行手术治疗,肠切除吻合是较理想的术式.
-
临床路径在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手术治疗中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行肠切除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因“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行肠切除吻合手术”的入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路径实施前组(非路径组)48例(2011年1~12月),路径实施组(路径组)37例(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非路径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路径组采取基于加速康复外科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路径模式.对两组病人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术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肠造口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在人口统计学、并存疾病、放疗剂量、术前ASA(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术后住院日较非路径组明显缩短(8.52 vs.11.32 d,P=0.02),总住院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63 vs.20.82 d,P=0.589).路径组平均住院费用为66610元,低于非路径组76546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相比于非路径组,路径组的肠造口率明显下降(21.6% vs.56%,P=0.033),中重度并发症(ClavienⅢ~Ⅴ)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8.1%vs.25%,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临床路径能够降低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病人肠造口及术后中重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日和减少住院费用.
-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放射性肠炎( CRE)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之一。 CRE主要是由于电离产生的自由基对肠黏膜细胞的损伤导致的,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肠上皮细胞增生受抑制,肠黏膜下小动脉受损及肠壁组织慢性纤维化;CRE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便血、腹泻、腹痛,严重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外科手术是CRE合并肠梗阻的终治疗手段,本文就CR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术前营养支持对慢性放射性肠炎并肠梗阻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慢性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于放疗后数月至数年在肠壁纤维性改变的诱导下发生于肠道内,其属于进行性加重性疾病〔1〕。由于胃肠道生理结构改变,本病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在反复肠梗阻、长期放疗及患者进食能力与肠道吸收能力降低的情况下,患者普遍出现营养不良。外科手术是慢性放射性肠炎并肠梗阻的佳治疗方案,而术前营养状况优劣直接影响手术顺利进行与否,故合理给予营养支持是围术期的关键〔2〕。本研究通过分析慢性放射性肠炎并肠梗阻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的效果,旨在探讨适合患者的佳营养支持方案。
-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应用小肠减压管的护理
慢性放射性肠炎(CRE)为进行性加重性疾病,放疗后数月至数年多见,是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主要诱因为肠壁纤维性改变,常并发肠梗阻.早在1965年,Derrick等[2]即发现将小肠减压管置于CRE患者梗阻肠管的近端进行减压引流,既能有效降低患者肠内压、阻断肠梗阻进展,又能暂时缓解部分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为手术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尤其对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更佳.
-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放射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目前尚不能完全避免腹部和盆腔放疗对肠道的副损伤,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将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就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发病特征和外科并发症的手术治疗加以综述.
-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诊断进展
慢性放射性肠炎是腹部恶性肿瘤经放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常发生在治疗后半年至2年之间,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原发、复发肿瘤及良性炎性病变,从而造成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延误.文中基于影像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
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放射性肠炎是指因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放射性损伤.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治疗后早期,亚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治疗后2-12个月,慢性期发生在12个月以后[1].随着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2-4].慢性放射性肠炎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后果严重,病残率及死亡率高.部分放射性肠炎需要外科治疗.现将我们收治的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并对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指征及方法作一探讨.
-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胶囊内镜表现
2005-05~2001-03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且接受胶囊内镜(CE)和/或胃肠镜及腹腔镜手术的20例慢性放射性肠炎(CRE).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9±25.8)岁,平均病程(8.6±56.6)个月.其中结、直肠癌6例,子宫癌14例.所有患者均是原发癌手术后接受放射性治疗,接受照射的剂量为36~120 Gy,平均(49±13) Gy.放疗至CRE发生发现的时间短8个月,长224个月.CE采用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研制成功的OMOM胶囊内镜,胃肠镜采用日本产PANTEX电子胃结肠镜和OLYMPUS-V70电子胃肠镜,腹腔镜采用美国产STRYKER-1088iHD腹腔镜系统,内镜配套的网篮等为笔者自己研制的系列磁性内镜取异物产品(内窥镜用的引导丝专利号201120085248.4;内窥镜取异物圈套器专利号201120085242.7;内窥镜取异物网篮专利号201120085218.3).
-
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32例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32例,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粘稠度变化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电子结肠镜下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6.3%、34.4%、90.7%;时照组为25.9%、44.4%、70.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2组免疫球蛋白及血液粘稠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肠道内毒素、改善受损肠道病灶血液粘稠度、抑制肠粘膜损伤、促进溃疡修复等有关.
-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出血12例
目的 观察内镜下使用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确诊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并出血患者,使用APC联合黏膜下注射0.001%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出院,半年后1例肠出血复发,1年后3例肠出血复发,复发患者重复使用APC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均成功止血,治疗中无肠穿孔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好.
-
20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治疗体会
放射性肠炎是因盆腔或腹部疾病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和结肠损害,常见的原发疾病是子宫、附件、膀胱、直肠的恶性肿瘤.对胃肠外科有特殊意义的是慢性放射性肠炎.由于综合治疗措施的运用,恶性肿瘤远期生存率不断提高,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亦增高.我院普外科1985年元月~2001年12月共收治慢性放射性肠炎20例,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