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小肠肿瘤60例
本文收集我院1980-01/ 1995-03住院患者中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小肠肿瘤60例. 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重点讨论临床表现及各类辅助检查的价值.
-
十二指肠平滑肌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60岁,乏力、食欲减退伴右上腹部隐痛不适3月余入院.于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食欲下降,自觉疲劳、乏力,上腹部间歇性隐痛,偶有柏油样黑便少量,以"结肠癌"入院.既往有脑血栓病史,活动不便.查体:营养中等,结膜苍白,右上腹部可触及一约5cm×5cm×4cm质硬肿物,表面不光滑,活动差,有深压痛.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外科学 平滑肌肉瘤/病理学 -
P53和c-myc及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对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生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P53,-myc,cl-2基因蛋白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状况,以探讨上述基因与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分为平滑肌瘤组、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平滑肌肉瘤组.选取2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切除的子宫组织作为正常子宫平滑肌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平滑肌组织中P53,-myc,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无,子宫平滑肌瘤组为10%,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39.3%,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85.7%,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83~22.04,<0.01~0.05).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无,子宫平滑肌瘤组为6.7%,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35.7%,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71.4%,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3.89~17.53,<0.01~0.05).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子宫平滑肌瘤组为63.3%,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21.4%,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14.3%,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为35%,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5,<0.05),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和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10.37,x2=8.56,<0.01).结论:①P53,-myc基因蛋白其含量随平滑肌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对平滑肌肿瘤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可评估预后.②Bcl-2基因蛋白影响子宫平滑肌肿瘤的凋亡,是肿瘤发展的早期事件.
-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 分析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平滑肌肉瘤9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中,肿瘤呈椭圆形7例,不规则形2例;5例边缘毛糙,4例边缘较光整;肿瘤直径4.7 ~ 14.6 cm,平均8.3 cm.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9例均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范围大小不一,3例可见钙化.动态增强肿瘤实质成分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较明显,坏死区无强化,4例瘤内可见血管影,肿瘤血管形态欠规则,1例肿瘤周围可见丰富滋养血管,2例肿瘤与髂总动脉境界不清.镜下肿瘤细胞丰富,呈梭形,细胞明显异型,可见凝固性坏死灶,核分裂数约12 ~ 16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SMA(+)、Des(+)、Vim(+)、EMA(-)或少量阳性、CEA(-).结论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
胃平滑肌肉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胃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仅5例(31.3%).16例均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随访中3例因肿瘤广泛扩散而衰竭死亡;1例于术后3年发生肝转移而予再次手术,再次手术后已存活5年;其余病例情况良好.结论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要根据病史、多种辅助检查、以及术中、术后病理等综合分析.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在术式选择上应根据肿瘤的范围和位置而定,一般无需行广泛的根治性胃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