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膜后脂肪肉瘤12例分析

    作者:王悦;张菊新;王朕华

    对我院1985年来收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术前均做超声和CT检查.均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6~66岁,中位年龄45岁.肿瘤均为单发,瘤体直径大为60 cm,小为8 cm.发现包块者6例,上腹胀满不适,并逐渐加重4例,腹痛并逐渐加重2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短者2个月,长者3 a.本组初次就诊均在外院,均在本院进行了1~6次手术治疗,进均行了放疗,平均放疗剂量为55 Gy,其中3例进行了术后辅助性化疗.

  • 巨大腹膜后神经纤维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

    作者:古丽娜;黄百灵

    对巨大腹膜后神经纤维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33岁,已婚未育.因健康体检时B超发现盆腔包块10d,以卵巢肿瘤收住我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因体检在外院做B超提示:盆腔包块,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科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胸廓不对称,胸椎畸形,向右侧弯,右侧肋间隙增宽,脊柱侧凸,腹部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 巨大盆腔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误诊1例分析

    作者:佐满珍;向俐伶

    对巨大盆腔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57岁.因发现腹部包块半个月余、下腹胀痛便秘1周于2006-11-30入院.患者绝经8 a,2006-01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半个月前发现下腹部包块,近1周下腹持续性胀痛伴便秘,需用开塞露才能排便,无阴道出血,流液.

  • 巨大腹膜后平滑肌瘤1例

    作者:王玉花

    1 病历摘要女,50岁.主因出现下腹部有一肿物0.5 a,收住我院外科.患者于0.5 a前无意中发现下腹部有一肿物,约碗大小,无任何不适,肿物逐渐长大.无月经周期改变,无经量增加,0.5 a来精神、饮食尚可,体重无明显下降.入院查体:T 36.5℃,P 72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心肺未闻及异常,外科情况:腹部膨隆,以下腹为重,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可触及一肿物,上至剑突,下至耻骨上方,宽处约25 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质地不均,无触痛,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存在.术前请我科会诊,于阴道后壁上1/3段可触及肿物下极.经积极术前准备,行剖腹探查术.

  • 腹膜后神经纤维瘤1例

    作者:王玉梅;郝芳;任华

    1 病历摘要女,38岁.因下腹痛0.5 a余就诊,无急性腹痛发作史,无发热,近来消瘦,体重下降2 kg,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月经规律,月经量同前,无异常改变.妇科检查:宫体前位,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于宫颈后方触及一大小约5 cm×5 cm×6 cm的实性肿物,质硬,固定,表面规则.临床诊断:(1)腹膜后肿瘤;(2)卵巢癌.超声探查:子宫前位,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居中,双侧卵巢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于右卵巢后下方见一大小约6.3 cm×5.2 cm×5.1 cm的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匀,中央区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囊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内透声好,后方回声伴增强效应.CDFI:肿块边缘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盆腔腹膜后囊实性肿瘤.术中所见:于子宫后方骶骨前见一5 cm×5 cm×6 cm的肿瘤,形态为椭圆形,质地较硬,不活动.病理诊断:腹膜后神经纤维瘤并囊性变.

  • 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3例

    作者:邓义芳;宗阳如

    1病例报告例1:男,3岁.发现腹部无痛性包块3 d.当地医院CT报告腹膜后肿块.体检:发育营养稍差,体温正常,皮肤无黄染、出血点及瘀斑,颈部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数枚,活动好.心肺听诊正常,腹部隆起,肝脏右锁骨中线肋下1.5 cm,脾脏未触及,左中腹部巨大包块,质地较硬,固定,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无移动性浊音.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轻度异常,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提示肺门影稍大.

  • 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3例分析

    作者:罗燕

    对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3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3岁.发现腹部无痛性包块3 d.当地医院CT报告腹膜后肿块.体检:发育营养稍差,体温正常,皮肤无黄染、出血点及瘀斑,颈部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数枚,活动好.

  • 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1例的术后护理

    作者:李素平;冯晶

    现将1例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后的护理介绍如下.1病历摘要男,41岁.2011-02因腹膜后肿块2月余主诉入院,曾于2007-01、2009-06、2010-03分别在外院行腹膜后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脂肪肉瘤,患者入院后,门诊行B超检查提示,脂肪肉瘤术后复发,进一步行CT检查提示:腹腔内见18 cm×15cm×10 cm大小的包块,呈长椭圆形,质硬,沿腹股沟韧带又见长约8 cm×4cm包块,质硬.

  •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4例

    作者:张智勇;卢绮萍;曹庭加

    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结果.结果示14例患者均以腹部包块就诊,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病理诊断良性者为11例,恶性3例.随访12例0.4~10年,2例死亡.该病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惟一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肠道准备充分、备血,术中防止大出血、控制高血压,防止心跳骤停.

  • 腹膜后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病理分析

    作者:于晓霞

    对我院腹膜后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病理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46岁.因发现右下腹无痛性包块半个月于2009-08-02入院.X线示:右下腹见一约12 cm×10cm肿物,界限不清,可见钙化斑.于2009-08-05行手术切除术,术中所见:右腹膜后见一12 cm×10 cm×6cm肿物,界限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累及骨盆,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术后送病理检查.大体:碎块状组织一堆,总体积10 cm×8 cm×6 cm,组织切面灰白色、灰褐色,质地中等,可见胶冻样黏液样物及囊性变,部分区域切质硬,有沙砾感.

  • 原发性腹膜后肉瘤18例

    作者:张伟强;高庆军;刘宁清;许家鹏;刘志华

    原发性腹膜后肉瘤临床少见,组织来源众多,早期诊断不易,术前难以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手术切除较困难,预后不满意.我科自1982~1996年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肉瘤18例,现分析如下.

  •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作者:晏耀文;周建军;章力;胡少波

    目的 分析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平滑肌肉瘤9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中,肿瘤呈椭圆形7例,不规则形2例;5例边缘毛糙,4例边缘较光整;肿瘤直径4.7 ~ 14.6 cm,平均8.3 cm.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9例均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范围大小不一,3例可见钙化.动态增强肿瘤实质成分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较明显,坏死区无强化,4例瘤内可见血管影,肿瘤血管形态欠规则,1例肿瘤周围可见丰富滋养血管,2例肿瘤与髂总动脉境界不清.镜下肿瘤细胞丰富,呈梭形,细胞明显异型,可见凝固性坏死灶,核分裂数约12 ~ 16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SMA(+)、Des(+)、Vim(+)、EMA(-)或少量阳性、CEA(-).结论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 腹膜后栅状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附3例报告)

    作者:胡洁;王天科;倪昆;熊冠军

    目的 探讨腹膜后栅状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辅助诊断与同类型肿瘤鉴别.结果 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Vim和Act呈强阳性反应,而Des、CD34、CD117、S-100、Keratin、EMA皆阴性反应.结论 发生在后腹膜的肿块,组织学光镜下表现为梭形的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细胞母细胞混合增生,呈神经鞘瘤样结构伴有淋巴反应,应考虑本瘤可能,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

  •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崔力方;罗成华;张继新;昌红;高颖;沈兵;张建英;郭洋;钟定荣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光学显微镜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6例中为复发再次手术者10例.所有患者肿瘤均发生于腹膜后.CT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的生长范围及对周围脏器的推挤、浸润,影像学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镜下观察显示去分化脂肪肉瘤含有分化性成分和去分化成分,去分化成分可表现为纤维肉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样、平滑肌肉瘤样、横纹肌肉瘤样、血管肉瘤样、血管外皮瘤样等.肿瘤可以以一种成分为主,也可以几种成分同时存在,免疫表型表达各异.16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其中9例为单纯肿物切除,7例同时切除了肿物及周围粘连的脏器.随访至2012年1月(随访3-24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去分化脂肪肉瘤中的去分化成分表现各异,低级别和高级别区域可在同一肿瘤内并存.对于复发病例仍然应该争取再次手术切除,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6例报告)

    作者:白明东;彭淑牖;彭承宏;刘颖斌;柴福录;李文惠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6年来经手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8%可触及腹部(盆腔)包块,50.0%出现腹痛和腹部不适,平均病程8.2个月.B超和CT检查正确定位率分别为83.2%和89.8%.总切除率80.2%.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2.1%和7.7%.恶性肿瘤切除率为69.5%,复发率40.0%.结论 B超检查和CT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术中活检应非常慎重和小心.首次手术完整切除对降低复发率十分重要.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61例临床分析)

    作者:叶长生;齐德林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术前采用影像学检查,经手术治疗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61例中良性37例,恶性24例.恶性肿瘤病程短仅3.4个月,瘤体较大达14 cm者,完整切除率仅45.8%,合并脏器切除率高达37.5%.良性肿瘤病程长达18.5个月,瘤体小至8cm者,完整切除率高达83.8%,合并脏器切除率较低,仅8.1%.结论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对术前评估有较大作用.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

  • 恶性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热沙来提·阿不都瓦衣特;艾迪拜·木合买提;热比亚·努力

    患者,女性,67岁,因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出现贫血症状1月余于201 1年10月9日入住本院.查体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实验室检查除有轻度贫血外,其余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者否认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腹部超声可见胰尾及脾肾之间一大小约12.3cm×7.2 cm×14.0 cm不均质低回声灶,界清,包膜光滑,内回声不均,可见一大小约7.5 cm×4.2 cm无回声区,透声好.超声诊断为左上腹混合型占位灶,考虑为:(1)胰腺占位;(2)左侧肾上腺来源占位不能除外.

  • 腹膜后平滑肌瘤1例诊治分析

    作者:童晓雄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开始时多无明显症状,不少患者是因相邻脏器受压和刺激产生不适方才就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为0.3% ~3%,恶性肿瘤60% ~85%[1];良性肿瘤包括脂肪瘤、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囊性畸胎瘤以及化学感受器瘤[2].腹膜后平滑肌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卵巢肿瘤、脂肪肉瘤、淋巴瘤、嗜铬细胞瘤、转移性肿瘤等[3].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对本科诊治的1例腹膜后平滑肌瘤,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如下.

  • 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亚型与CT和MRI诊断

    作者:曹颖丽;周建军

    腹膜后间隙是指腹后壁腹膜外与腹后筋膜之间的区域,从膈肌直达盆腔,向两侧移行于腹前外侧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PRT)是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组织、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腹膜后实质性脏器和腹膜后的大血管来源肿瘤.腹膜后原发肿瘤的发病率低,其中恶性肿瘤超过50% ~ 90%[1].脂肪肉瘤(liposarcoma,LS)是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中常见类型,约占41%,占腹膜后恶性肿瘤手术病例的大多数,也是术后容易复发的肿瘤.腹膜后脂肪肉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复发肿瘤的恶性度将进一步增加;此外,由于解剖结构改变,复发肿瘤再次手术难度大.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诊治分析

    作者:陈祥锦;许东坡;李明仁;李笃妙

    本文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恶性15例,占60%,良性10例,占40%,恶性病程多在一年以内,良性病程多在一年以上.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早期诊断困难,主要靠B超、CT、MRI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不能切除和切除后再发的,主张探查活检和再次手术或多次手术切除.分析无法完全切除原因,介绍了手术方法和技巧,尤其是保护重要血管及邻近脏器的方法.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