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A与MR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诊断对比

    作者:申武煌

    目的:对C T A与M R 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5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CTA检查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观察组患者采用MRA检查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比较两组检查方法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的MRA显示与评估头、颈部动脉狭窄形状、大小等,其比对照组患者采用的CT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MRA具有安全、简便等优势,能较准确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疾病,是颅脑血管病变筛查首选方法,C T A具有较高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可作为良好补充检查手段.

  •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手法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作者:张明才;石印玉;陈东煜;黄仕荣;陈博;王翔;王辉昊;张开勇;郭凯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 (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 (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 颈椎横突孔骨折合并椎动脉损伤

    作者:吴永平;陈维善;冯刚

    目的:研究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椎动脉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0年8月-2003年6月,CT证实的25例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进行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12例患者发生椎动脉损伤(48%),其中8例为单侧损伤,4例为双侧损伤;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在横突孔骨折伴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与横突孔骨折无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例椎动脉损伤患者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尤其伴小关节绞锁脱位者;大多数椎动脉损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关系分析

    作者:单志愿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8 例TIA 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的影像资料,依据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3分组,依据MRA 评估分为动脉狭窄≥50%组和<50%组,探讨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3分组比较,动脉狭窄≥50%的比率增高(73.3%vs 42.1%,p<0.005=;既往有卒中、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p<0.05);ABCD2评分分为≥4分组和≤3分组比较,TIA 后7 天内卒中发生率增高(13.3% vs 2.63%,P <0.05).结论ABCD2评分≥4分的TIA 患者MRA 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且在TIA 后7 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陈仁智;檀素娟;闫宏亮;赵美萍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 ±0.20) mm、(3.40 ±0.47) 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56.0±7.0)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 (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8,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 FSD-bSSFP非增强MRA手部动脉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丽;何丽萍;陈汉威;唐郁宽;张娜;冯飞;植伟宏

    目的:评价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SD?bSSF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非增强磁共振序列FSD?bSSFP以及增强磁共振序列CEMRA分别对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深圳北大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共24名经临床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手动脉进行扫描,比较分析扫描图像的质量、狭窄程度、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24名患者均成功进行FSD、CEMRA扫描,共192个血管节段。FSD与CEMRA显示血管的条数分别为165条(165/192,86%)、125条(125/192,6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图像质量评估积分中,平均积分FSD(2.33±1.05)vs CEMRA (3.56±0.90);各血管节段积分FSD序列均低于CEMRA序列(P=0.001)。FSD与CEMRA序列各血管分支的S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在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手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价值方面,新兴的非增强FSD?bSSFP扫描序列在图像质量优于CEMRA,可作为肾功能不全患者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

  •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6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瑞金;王得新;王佳伟;冯子敬

    目的 探讨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脑脊液以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100%)患者均有头痛症状,61例(98%)有发热,48例(77%)有脑膜刺激征,1例患者出现左眼外展受限,2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平均病程17 d,93%的患者病程短于30 d.80%的患者脑脊液初压增高,91%的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多.81%的患者蛋白含量增高,35%的患者氯化物在正常范围,65%的患者氯化物稍低,均高于110 mmol/L,94%的患者糖含量在正常范围.7例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液柯萨奇病毒B组IgM抗体阳性,1例脑脊液EB病毒IgM抗体阳性.62例患者脑CT均无特异性发现,23例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I)检查的患者中,有9例可见脑膜强化,强化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52%的患者存在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局部或散在慢波增多.结论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半数以上患者脑脊液氯化物稍低,部分患者脑MRI可见脑膜强化.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控制心率的干预现状

    作者:秦彩萍;吴文君;王雯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甚至已超过癌症居于首位,且发病日趋低龄化,成为临床主要致死病之一,早期确诊冠心病并予以正规的二级预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简便的方法来诊断冠心病,而CT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 颈部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51例分析

    作者:蔡劲松;孙建忠;蒋飚

    目的 分析测试团块时间-信号曲线颈部动、静脉峰值差和不同的成像扫描方法对颈部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51例患者接受颈部CE-MRA.对36例应用3D-FLASH序列(3D组),15例加用并行采集成像技术(iPAT,iPAT组).对受检者均行2D-PC定位,在双侧颈动脉中心层面冠状位行3 ml/s小剂量(1~2 ml)Gd-DTPA测试团块.应用平均曲线对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静脉ROI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其峰值时间.分别评估图像动脉显影均匀度及静脉窦、颈内静脉、头臂静脉对观察动脉的影响.结果 51例受检者颈动脉测试峰值时间为(14.17±2.90)s,42例颈动、静脉峰值差为(7.95±2.12)s,36例上腔静脉(两次体循环)两次峰值时间间隔为(17.06±3.21)s.两组动脉显影均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窦显影对观察颈内动脉的影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65,P<0.05).结论 颈部动脉CE-MRA中,应用测试团注,可获得动、静脉峰值时间和二次循环间隔时间,应用合适的成像序列和延迟时间可获得高质量的动脉血管图像.

  • CTA、MR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与DSA比较

    作者:汪五全;刘心;何金年

    目的 比较CTA、MRA与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DSA确诊为脑AVM的48例患者的脑CTA及MRA图像,并统计其诊断效率.结果 27例患者接受颅脑CTA检查,7例大型脑AVM(直径>6 cm)与DSA结果一致,12例中型脑AVM(直径3~6 cm)中1例CTA未检出,8例小型脑AVM(直径<3 cm)中CTA漏诊3例,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患者行MRA检查,其中14例大、中型脑AVM(直径≥3 cm) MR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7例小型脑AVM(直径<3 cm)中MRA漏诊4例,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MRA诊断大、中型脑AVM与DSA基本相符,而对于小型脑AVM的诊断效率较低.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健康成人Willis环变异

    作者:张玲;祁鸣;施海彬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体格检查时接受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中Willis环各组成动脉段的变异情况,探讨MRA评价Willis环各段动脉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接受3D-TOF MRA检查的健康成人体检者442名,统计Willis环各段动脉的变异情况,并将变异分为大脑前动脉(ACA)第1段(A1段)变异、ACA第2段(A2段)变异、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大脑后交通动脉(PCoA)变异及大脑后动脉(PCA)第1段(P1段)变异.结果 442名体检者中,Willis环变异者占34.39% (152/442),其中A1段变异占50.00% (76/152),A2段变异占15.13% (23/152),ACoA段变异者占4.61%(7/152),PCoA段增粗者占66.45%(101/152),P1段变异占44.74% (68/152).结论 3D-TOF MRA对检出健康成人Willis环变异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 小腿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非增强MR血管成像与增强MR血管成像的对比

    作者:赵轶轲;张楠;罗南;刘家祎;范占明

    目的 通过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图像比较,探讨3.0T MR小腿血流敏感散相(FSD) MRA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例可疑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小腿FSD MRA及下肢CE MRA,比较其图像质量;并以CE MRA为诊断标准,判断FSD MRA的诊断效能.结果 FSD MRA有效FOV约为(275.93±29.76)mm,图像质量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0.81,P<0.01).基于血管节段,FSD MRA图像质量评分[(3.66±0.81)分]略优于CE MRA[(3.49±0.87)分,P=0.05],可用于诊断的血管节段数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D MRA:97.65%(166/170),CEMRA:98.24%(167/170);P=0.32].基于患者,FSD MRA及CE MR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1.06)分vs(2.94±1.06)分,P=0.40].血管狭窄程度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0.81,P<0.01).基于血管节段,FSDMRA与CE MRA对于血管狭窄程度评价的符合率为84.34%;FSD MRA检测血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93.04%、84.06%和98.53%.基于患者,FSD MRA与CE MRA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7±1.10)分vs(3.27±1.10)分,P=1.00].结论 FSD应用于3.0T MRA可为下肢动脉病变提供一项可靠的非增强MRA检查方法.

  • MR血管成像在介入诊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龙;张庆桥;祖茂衡;徐浩;徐凯;路欣

    目的 探讨MRA在介入诊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肝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患者经DSA证实为BCS合并肝静脉血栓并接受介入治疗,均于术前1周内接受MRA检查,对比分析MRA与DSA对显示肝静脉血栓的能力及BCS合并肝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MRA共显示肝脏静脉51支,包括肝静脉血栓40支,副肝静脉血栓8支,肝静脉通畅3支;对其中40支肝脏静脉行DSA检查,发现肝静脉血栓33支,副肝静脉血栓4支,3支肝静脉通畅.与DSA对比,MRA诊断BCS合并肝静脉血栓的敏感度为97.22%(35/36),特异度为75.00%(3/4),准确率为95.00%(38/40).两种检查方法诊断BCS合并肝静脉血栓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22,P<0.01),临床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P>0.05).结论 MRA能全面、准确诊断BCS合并肝静脉血栓,对介入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作者:王慧群;田伟

    目的 探讨3D-CE MRA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例NCS患者及对照组(30名3D-CE MRA表现正常者)的3D-CE MR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数据并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左肾静脉(LKV)均跨过腹主动脉前方;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间夹角为(84.50±13.60)°,SMA前行(13.40±5.10)mm转而下行,经过LKV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为(16.40±5.10)mm,LKV肾门前段与SMA、腹主动脉夹角段前后径比值为1.4.4例NCS患者的夹角明显变小(<30°),且SMA以较小角度发出后前行较短距离后即转向下行,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变小,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内LKV明显受压,LKV扩张段与狭窄段前后径平均比值为4.5,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3D-CE MRA能显示腹主动脉、SMA与LKV三者之间关系,准确诊断NCS.

  • 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永存三叉动脉

    作者:贺业新;徐成;李军东;高强;李丁;张辉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及变异型永存三叉动脉(PTAV)的MR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PTA和3例PTAV患者的MRA资料.结果 本组PTA和PTAV的发生率分别为0.18%(11/6153)和0.05%(3/6153).根据PTA走行及与外展神经的关系,11例PTA分为外侧型PTA 10例,中央型PTA 1例;其中基底动脉发育正常1例,中度发育不良4例,重度发育不良6例.3例PTAV患者基底动脉发育均正常.结论 MRA能明确诊断PTA及PTAV,清楚显示其走行及与相邻神经、血管的关系,对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犬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可行性

    作者:刘加立;蒋世良;郑宏;赵世华;徐仲英;凌坚;张岩;陆敏杰;孟亮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在犬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图像上的信号及伪影特点,评价3DCE-MRA用于颈动脉支架术后随访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在6只犬的颈动脉成功建立非粥样硬化性狭窄,选用3枚镍钛合金自膨式带膜支架及3枚不锈钢(316L)球囊膨胀式支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PTA+CAS).于支架植入术后行颈动脉造影及3D CE-MRA.结果 PTA+CAS技术成功率为100%.造影证实2支颈动脉轻度狭窄(<50%),1支中度狭窄(≥50%且<70%),3支重度狭窄(≥70%).3D CE-MRA显示镍钛合金支架表现为支架腔边缘呈锯齿样细小的暗带状伪影,伪影引起的腔内假性狭窄约0~30%;不锈钢球囊膨胀式支架表现为支架腔内信号完全丢失.结论 3D CE-MRA可用于评价镍钛合金支架腔内是否通畅,尚无法对狭窄程度进行分级;但对于不锈钢球囊膨胀式支架,由于伪影严重,无法评价支架腔内情况.

  • 磁共振成像及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树华;林少彬;陈仪;赖文雄;李玉光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及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3D TOF MRA、MRI检查,其中22例行DSA检查,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结果:28例脑动脉瘤患者共有35个动脉瘤,其中小动脉瘤(<5 mm)16个,MRA+MRI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3.75%.MRA十MRI与MRI、MRA、DSA的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比较,MRA+MRI与MRI之间差异有显著性;MRA+MRI与MRA之间差异虽无显著性,但检出率比MRA高;MRA+MRI与DSA比较检出率相近.上述四种检查技术对中动脉瘤(>5mm)及大动脉瘤(>10 mm)的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RA+MRI可成为脑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颅内静脉窦汇区MR血管成像研究及横窦血液流量测量

    作者:何杰;刘怀军;黄勃源;池琛

    目的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 MR血管成像(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用横窦血液流量MR测量方法对横窦的优势侧及非优势侧进行量化.方法 148例健康志愿者和体检者,用3D PC法进行窦汇区MR血管成像,对其中80例用2D PC法测量双侧横窦血流速度及血液流量.结果①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占54例,基本相等71例,左侧为主23例.②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将窦汇区MR解剖形态分为三型;Ⅰ型,分三个亚型:Ⅰa型,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成一个真正的总池,从总池发出左右横窦.Ⅰb型,上矢状窦和直窦在终末端分成两股,左右分支汇合后构成同侧横窦.Ⅰc型,上矢状窦在末端发出两侧横窦,直窦汇入一侧横窦.Ⅱ型,分两个亚型:Ⅱa型,上矢状窦引流入右侧横窦,直窦引流入左侧横窦. Ⅱb型,上矢状窦引流至左侧横窦,直窦引流到右侧横窦;Ⅲ型,分两个亚型:Ⅲa型,上矢状窦和直窦主要向右侧横窦引流.Ⅲb型,上矢状窦和直窦主要向左侧横窦引流.③右优势侧、双侧等势及左优势侧横窦的总血流量分别为(466.35±104.77) ml/min、(421.65±103.69) ml/min、(496.95±121.47) ml/min.结论 MRI是显示窦汇区解剖形态及脑静脉血流的有效方法,对窦汇区解剖形态的分类和横窦血液流量测量相结合,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 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袁滨

    目的 评价3.0T 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的显示效果.结果 3D-TOF MRA与DSA比较,32例脑动静脉畸形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完全一致(100%);对供血动脉显示的符合率为77.5%,30例的供血动脉显示清晰,2例AVM伴有出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显示欠佳;3D-PC MRV与DSA在显示引流静脉及所汇入静脉窦的结果上完全一致(100%).结论 3.0T MR使用SENSE并行采集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是一种诊断脑AVM的无创、快速、有效的方法,MRA结合MRV可对AVM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 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在非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方面的应用

    作者:姚斐斐;杨子涛;高雪梅;程敬亮

    近年来,众多学者采用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b SSFP)进行非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本文主要介绍b SSFP序列的特点及其应用于非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原理,探讨利用该序列进行腹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要点.

516 条记录 1/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