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MRI表现

    作者:赵大兵;单鸿;孟晓春;朱康顺;王晓红;康庄;杨全喜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MRI表现,评价MRI诊断CTPV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CTPV患者的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表现.结果CTPV的MRI平扫,所有病例门静脉主干或分支闭塞,周围可见由侧支静脉形成的团块状、网状异常软组织信号影;动态增强MRI,动脉期17例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全部病例见异常侧支静脉强化;DCE-MRA能直观显示上述改变.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及DCE-MRA检查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闭塞及其周围海绵样侧支静脉扩张为其特征性征象.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杨保智;郭顺林;郭吉刚;王刚;张安;徐凤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6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应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获得不同病理阶段的肝脏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与病理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计算所得时间-密度灌注曲线符合数据分析要求.正常对照组的ALP为(26.96±3.11) ml·100 ml-1·min-1,PVP为(102.84±5.56) ml·100 ml-1·min-1,HPI为(20.31±2.03)%,BF为(47.70±3.13) ml·100 ml-1·min-1,BV为(135.55±4.53) ml/L和 P为(68.08±1.05) 0.5 ml·100 ml-1·min-1.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组的ALP、PVP、HPI、BF、BV和P分别为:(28.73±4.09) ml·100 ml-1·min-1、(94.14±5.56) ml·100 ml-1·min-1、(22.42±2.07)%、(40.95±3.94) ml·100 ml-1·min-1、(123.80±7.21) ml/L和(68.59±1.39)0.5 ml·100 ml-1·min-1.统计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组的PVP、BF、BV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呈逐渐降低趋势,S3、S4期分别与对照组、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2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PI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增高,S3、S4期分别与对照组、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LP和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能够反映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参数的变化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 3.0T MR全肝动脉期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化;王霄英;蒋学祥

    目的 探讨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对肝脏动、门脉系统的显示情况及其在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10例有肝脏动脉期强化小病灶(直径3 cm以下)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动脉期多时相(4期)扫描作为全肝多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的一部分,于一次屏气下完成.绘制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采用三维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及门静脉,记录肝动脉的显示情况并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了可用于诊断的高质量图像,共发现22个动脉期强化的小病灶.采用MIP重建,4例清晰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级分支,4例显示4级分支,2例显示5级分支,并能显示伴行的门静脉及早期强化的小病灶.不同类型的病灶强化特点不同.结论 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可同时进行肝实质动态增强MRI和MR肝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的动态强化过程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 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贺毅;戴沁怡;安靖;李德彪

    目的 评价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或心肌病的患者行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CMRA,其中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评价CMRA图像质量,并与CAG相对照,评价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结果 1例CMRA图像质量较差,为1级;余49例CMR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为2~4级.33例经CAG证实的患者共286段血管中,CRMA可显示238段(238/286,83.22%),未显示48段(48/286,16.78%).以患者数、血管支和血管段为单位,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0.95%(17/21)、79.31%(23/29)、84.62%(33/39),特异度分别为75.00%(9/12)、91.09%(92/101)、75.00%(33/44),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85.00%(17/20)、71.88%(23/32)、75.00%(33/44),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9.23%(9/13)、93.88%(92/98)、96.91%(188/194),准确率分别为78.79%(26/33)、88.46%(115/130)、92.86%(221/238).结论 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全心CMRA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 对比增强MRA鉴别脊髓血管畸形及脊髓非血管畸形所致继发性血管纡曲

    作者:葛宇曦;孙宗琼;汪洋;李青海;延根

    目的 评价CE-MRA脊髓造影鉴别脊髓血管畸形(SCVM)和脊髓非血管畸形所致继发性血管纡曲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CE-MRA疑诊SCVM患者资料,根据DSA或手术结果分为SCVM组(16例)及脊髓非血管畸形组(14例),对比分析2组CE MRA脊髓纡曲血管的数量、长度、位置、纡曲程度及纡曲血管周围是否存在异常供血动脉差异.结果 与脊髓非血管畸形组比较,SCVM组脊髓纡曲血管数量更多[(1.38±0.16)支vs 1支,P=0.012],纡曲血管长度更长[(9.68±1.18)个椎体vs (4.14±0.62)个椎体,P<0.001],血管纡曲程度评分更高[(2.23±0.22)分vs(0.86±0.10)分,P<0.001),且纡曲血管周围存在异常供血动脉比例更高[75.00%(12/16) vs 28.57%(4/14),p=0.014].SCVM组仅2例(2/16,12.50%)血管纡曲局限于下胸椎段(T7~T12椎体),而脊髓非血管畸形组11例(11/14,78.57%)局限于下胸椎段(T7~T12椎体),2组间纡曲血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 CE-MRA脊髓血管造影可鉴别SCVM与脊髓非血管畸形引起的继发性血管纡曲.

  • 3.0T MRI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Meta分析

    作者:方进;陈蒙;崔盟;周全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3.0T全心MRI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CE-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检索2003年1月 2013年10月Pubmed、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图书馆、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关于3.0T全心CE-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Meta-Disc version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获得3.0T全心CE-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汇总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3.0T全心CE-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基于患者水平(n=477)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95%CI 0.88~0.95)和0.85(95%CI 0.79~0.89),AUC为0.9201;基于血管水平(n=1740)分别为0.89(95%CI 0.85~0.91)和0.90(95%CI 0.88~0.92),AUC为0.9564;基于节段水平(n=4126)分别为0.85(95%CI 0.82~0.88)和0.91(95%CI 0.91~0.92),AUC为0.9506.结论 3.0T全心CE-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 三维动态增强血流成像技术在胸部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飚;梁长虹;黄美萍;林韩斌

    目的研究3D DCE-MRA的扫描,探讨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患者,肺癌22例;肺动脉栓塞7例;肺段隔离症2例;肺动静脉畸形1例。除常规MR检查外,均行3D DCE-MRA检查,注射Gd-DTPA 0.2ml/kg静注后,冠状位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匙孔采集,4次动态,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分析图像对肺部血管的显示。结果3D DCE-MRA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时相的肺部血管,能显示肺癌与血管的关系,中心型肺动脉血栓的栓子,肺段隔离症的异常供血血管,对肺段以下的小血管显示价值有限。结论3D DCE-MRA可清晰显示肺部段以上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对肺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术前对肺癌手术计划的指导均有价值。

  • 3.0T磁共振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评价

    作者:高波;郭启勇;侯阳;孙红彬

    目的初步评价三维(3D)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3.0T磁共振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采用3D 分段k-空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ield echo,TFE),实时呼吸导航门控技术,心电向量(VCG)R波触发门控技术,在3.0T磁共振对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MRCA)检查.结果左主干和左前降支(LM+LAD)、左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血管长度(mm)分别为98±16、56±9、108±29;血管直径(mm)分别为2.6±0.4、2.4±0.3、2.6±0.3;左、右冠状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分别为35±12、19±6和23±5、18±3.结论初步研究显示全心方法MRCA在3.0T磁共振是可行的,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的远段和管径较小的分支血管,显示了增强的信噪比.全心方法使冠状动脉定位采集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

  •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兆琪;马晓海;晏子旭;赵轶柯;范占明;吕飙;贺毅

    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采用3D FLASH压脂序列,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对其中26例健康志愿者的10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评分在3分以上),其中左前降支26例和右冠脉26例均满意显示,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21例和12例.血管显示长度:左主干(1.54±0.31)cm、左前降支(6.64±0.54)cm、左回旋支(2.46±0.98)cm、右冠脉(9.75±1.14)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 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作者:李晓兵;史晓唏;秦明明;张继斌;吴永华;罗健君;翁晓琳;刘仁坚

    目的评价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对20名受检者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获得左、右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应用信噪比评价冠状动脉图像,并测量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显示长度.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显像成功,冠状动脉图像的信号强度为129.3±20.63,信噪比为37.35±6.32,冠周组织的信号强度为33.4±13.11,信噪比为9.65±4.0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右冠及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的平均显示长度分别为(8.38±1.87) cm、(8.59±2.87) cm、(4.48±0.88) cm.结论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

    作者:张兆琪;吕飙;马晓海;范占明;赵轶柯;晏子旭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7例手术证实存在主动脉弓部畸形的患者,先后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检查,评价MR检查图像质量,比较二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两种方法测量的数据与术中病理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较高,诊断各种主动脉弓部畸形准确率略优于超声,测量11例主动脉缩窄和弓中断患者的畸形位置和主动脉内径与术中病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尽管样本量较小,但可以初步证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弓部畸形一类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3.0T磁共振多站式多期相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袁飞;刘银社;龙淼淼;袁滨;顾欣;高光峰

    目的探讨3.0T MR多站式多期相三维增强血管造影(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怀疑腹盆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在3.0T MR上,自动移床四段多期相动态扫描,分析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图像显示清晰.其中1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627支血管,MRA诊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和100%,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为99%.与DSA的诊断结果符合率是89%.结论3.0T MR多站式多期相CE-MRA,可获得高信噪比及超高分辨率的下肢动脉及静脉图像.具有安全、无创伤性,能准确诊断外周血管性病变.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儿童大血管畸形应用中的技术探讨

    作者:金国军;曾津津;孙国强;李航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技术在儿童大血管畸形检查中的技术参数优化和特殊技术选用.方法对7例大血管畸形患儿进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结果7例中发现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肾动脉狭窄1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结论通过优化技术参数及特殊技术的选用,3D DCE-MRA所得图像能够为儿科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参考.

  • 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初步研究

    作者:何建勋;孙翀鹏;曾庆思;邓宇;李新春

    目的评价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正常冠状动脉显示的可靠性.方法 4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一周内对这40例志愿者行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成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扫描时间.结果 38例受检者完成检查,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时间明显短于分段冠状动脉成像(P<0.01).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评分在Ⅲ级以上的血管为138支(90.8%),分段冠状动脉成像为130支(85.5%),两者对血管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较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更高的信噪比(SNR)(P<0.01),两种方法对比噪声比(CN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与分段冠状动脉成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但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冠脉的分支显示好.

  • 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疾病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吕飙;张兆琪;董莉;黄晓勇;晏子旭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疾病的方法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32 例肺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ONATA 1.5T MR成像系统(梯度场40mT/M 切换率200ms),采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R 2.2ms,TE 0.76ms,翻转角25°),扫描时间13~18s.结果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检出肺动脉栓塞29例,肺动静脉瘘2例,先天性肺动脉发育异常1例.均经临床或病理及手术证实.结论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无创、安全、有效,可以作为肺动脉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包娜;蒋涛;翟仁友;姜桦;崔湧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3D DCE-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3D DCE-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MPR)重建.应用颈总动脉法(CCM)测量狭窄率.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超声、3D DCE-MRA与其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①22例44条颈内动脉中,DSA诊断17条为正常,27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轻度狭窄2条,中度8条,重度12条,闭塞5条.3D DCE-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40条(90.9%),3条高估,1条低估.②以阴性(正常)和阳性(狭窄或闭塞)为判断点时,3D DCE-MRA较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分别为100%、82.4%、93.2%与96.3%、58.8%、81.8%.③以70%狭窄为判断点时,3D DCE-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更明显优于超声,分别为94.1%、96.3%、95.5%与64.7%、88.9%、79.5%.结论与超声检查相比,3D DCE-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超声和3D DCE-MR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叉神经责任血管MRTA扫描序列的优化

    作者:陈凯;李天然;杨平生;郑向东;黄晓斌;杨志杰

    目的 探讨应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诊断三叉神经责任血管时对于扫描序列的优化.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MRT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扰相梯度回波(3D-TOF FLASH)与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的大体素和小体素模式扫描,分析比较其图像质量.结果 VIBE序列图像所显示的三叉神经周围血管数目多于3D-TOF FLASH序列.大、小体素VIBE序列图像与大、小体素3D-TOF FLASH序列图像显示三叉神经周围血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IBE序列图像的SNR与CNR均显著高于3D-TOF FLASH序列(P<0.05).两种扫描序列中,应用大体素扫描模式获得图像的SNR与CNR均显著高于小体素扫描模式(P均<0.05).结论 应用MRTA检查三叉神经时,采用大体素3D-TOF FLASH序列大范围扫描,能够准确、快速地辨认责任动脉血管,小范围内采用小体素VIBE序列能够精确显示脑桥小脑角池内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前穿刺点的动态增强MRA定位

    作者:郭立;杨达宽;袁曙光;闫东;王家平;杨青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A(DCE-MRA)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前定位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MRA图像,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穿刺. 结果 肝静脉穿刺点到门静脉穿刺点平面上下垂直距离(AA')为(22.63±10.21)mm;肝静脉穿刺点到门静脉穿刺点平面前后垂直距离(A'A'')为(13.93±1.07)mm;前后穿刺角度为(31.64±9.23)°;肝静脉、门静脉穿刺点距椎体右缘距离分别为(23.51±2.12)mm、(38.51±5.36)mm;左右穿刺角度为向右偏(33.57±8.93)°.45例穿刺成功,且穿刺次数较少. 结论 门静脉穿刺点位置变化较大,定位需个体化.DCE-MRA是一种有价值且无损伤的定位方法,对TIPS术前定位有重要意义.

  • 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戴沁怡;贺毅;张兆琪;安靖

    目的 评价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WH C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88例疑诊冠心病者,采用1.5T非对比增强、心电门控兼呼吸导航、T2预备脉冲并脂肪抑制的3D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采用4分制(1分,差;4分,优)评价图像质量,对得分2~4分者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以CAG显示狭窄≥50%为标准评价MR的准确率.结果 ①完成组:79例(79/88,89.77%)完成WH CMRA检查,扫描时间(13.28±4.33)min,心率(67±8)次/分,呼吸导航效率(34.12±8.10)%,体质量指数(BMI)为(25.90±3.20) kg/m2;75例平均图像质量评分(2.9±1.0)分,4例图像质量为1分;②对照组:42例(42/75,56.00%)完成CAG检查,扫描时间(13.50±4.60)min,心率(67±10)次/分,图像质量评分(3.2±0.9)分,与CAG间隔(5±2)天;WH 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0.48%(19/21)、66.67%(14/21)、73.08%(19/26)、87.50%(14/16)和78.57%(33/42);③完成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年龄、心率、扫描时间、呼吸导航效率、BMI和图像质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WHCMRA图像质量大多能满足诊断需要,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心脏搏动、呼吸运动和BMI.

  • 流入敏感翻转恢复序列MR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

    作者:徐俊玲;陈传亮;窦社伟;连建敏;闫峰山;李永丽

    目的 前瞻性评价非对比增强流人敏感翻转恢复(IFIR)序列MRA(IFIR- MRA)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可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IFIR-MRA和增强CT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肾动脉显影效果和肾动脉狭窄分级.以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关性.以CTA为参照,计算IFIR-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率.结果 CTA和IFIR-MRA均显示126支主肾动脉.IFIR-MRA图像质量、肾动脉分级及肾动脉狭窄诊断与CTA结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998和0.833(P均<0.001).IFIR-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和准确率分别为100%(23/23)、98.06%(101/103)、92.00%(23/25)、100%(101/101)和98.41%(124/126).结论 以CTA为参照,非对比增强IFIR-MRA可良好显示肾动脉,诊断肾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可作为可疑肾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516 条记录 2/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