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谷氨酰胺强化的TPN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张小桥;黎介寿;李宁

    移植小肠功能低下是当前影响小肠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1],20世纪80年代以来谷氨酰胺对应激状态下肠道结构和功能的维护作用日益受到重视,90年代以来亦有少数学者试图用以改善移植小肠的结构和功能,但谷氨酰胺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即应用大鼠异基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观察谷氨酰胺强化的TPN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于小肠移植的安全性.张小桥,通讯作者,250031,山东省济南市师范路25号,济南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 大鼠小肠移植的外科技术

    作者:李元新;黎介寿;李宁

    目的总结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的外科手术.方法整块切取的供肠的范围包括全小肠、门静脉及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段端,在术中进行供肠原位灌注和肠腔灌洗. 动脉吻合采用供体的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段端侧吻合于受体的腹主动脉,静脉吻合利用Cuff套管技术将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的左肾静脉端端吻合. 移植肠两端腹壁双造口. 供、受体术中均补液6 mL~8 mL.结果共进行189次移植手术,其中正式实验33次,手术成功率为84.8%. 供体手术时间80min±10min;供肠修理时间10min±3min;受体手术时间95min±15min,其中动脉吻合时间18min±5min,静脉吻合时间1min;移植肠温缺血时间22min±5min,冷缺血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 整个手术过程为一人操作,手术时间约3 h.结论移植肠的获取、血管吻合技术、术中血容量的维持是外科技术的关键,移植肠术中的处理及保温、感染问题也应重视.

  • 猪小肠移植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作者:张天华;邹小明

    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在许多领域已获得成功,并已常规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感染、排斥反应和外科技术等原因,小肠移植一直没有作为标准的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猪小肠移植的外科技术及其自身特点进行阐述,以便对今后临床小肠移植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小肠/移植
  • 雷帕霉素和中药百令胶囊对大鼠小肠移植后细胞凋亡和FasL mRNA表达作用

    作者:何小玲;逯宁;刘彤;王鹏志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和中药百令胶囊对大鼠小肠移植后细胞凋亡和凋亡基因FaaL表达的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根据不同处理分为排斥组、RAPA 2mg/kg和RAPA 4 mg/kg组以及RAPA 2 mg/kg加百令胶囊组,术后1、3、5、7 d每组各取6只动物处死,获取移植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取冰冻移植小肠标本行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移植小肠标本FasL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排斥反应发生时出现大量的肠上皮细胞凋亡,RAPA4 mg/kg可显著地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而2 mg/kg与中药百令胶囊1 mg/kg联合应用于术后7 d抑制凋亡的能力与RAPA 4 mg/kg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胞凋亡是诊断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一个良好的指示剂,RAPA 4 mg/kg可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FasL mRNA的表达,RAPA 2 mg/kg加百令胶囊虽可显著抑制细胞凋亡,但对FasL mRNA的表达无抑制作用.RAPA 2 mg/kg加百令胶囊联合应用对于抑制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

  • 简化大鼠小肠移植及营养支持模型的建立

    作者:康振华;王为忠;董光龙;张洪伟;李孟彬;杜竣峰

    背景:目前小肠移植成功率仍不高,简化血管重建的操作,减少供肠的热缺血时间和受体血管阻断时间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目的:在大量前期的基础上,拟建立一种存活率高、手术时间短、稳定实用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同时设计一种灵活可靠的输液系统,用于移植后大鼠营养支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大鼠160只,共行小肠移植手术80例次.将80只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单纯小肠移植组和小肠移植加腔静脉置管组,每组40只.方法:简化的异位小肠移植术动脉吻合采用供者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段两端与受者的腹丰动脉袖套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者的门静脉与受者的左肾静脉袖食吻合,即二袖套吻合法,移植小肠的近端结扎、远端造口.小肠移植加腔静脉置管组在小肠移植基础上加行腔静脉置管术,静脉输液系统采用腔静脉置管,用肝素帽、套管针、头皮针制作旋转部分.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大鼠小肠移植手术各阶段耗时及移植成功率,观察营养支持装置中留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单纯小肠移植组于术耗时(135±24)min,其中动脉吻合用时(5±2)min,静脉吻合用时(2±1)min,移植成功率87.5%.②小肠移植加腔静脉置管组手术耗时(158±27)min,显著长于单纯小肠移植组(P<0.05).移植成功率85%,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可简化大鼠小肠移植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同时建立的营养支持模型应用简单,安全可靠,大鼠能够自由活动,不影响输液用药正常进行,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朱亮;宫德正;邹原;李幼生;吴云红;袁博;关莉莉;吴琼;高子淇;刘立娇

    背景: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新近发现的肠上皮生长因子,具有肠道特异性的促生长作用.目的: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肠原位移植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9在大连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材料:将7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小肠移植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假手术组15只.方法:小肠移植组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大鼠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2步法原位小肠移植;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小肠移植后给予胰高血糖素样肽2以250μg/(kg·d)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12 h,连续给3 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并行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功能酶(Na+,K+-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①术后2周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高于小肠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高于小肠移植组.②小肠移植组肠黏膜功能酶活性在术后2周下降明显,术后4周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8周Na+,K+-ATP酶活性也接近正常.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术后2周时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4周时Na+,K+-ATP酶活性恢复正常.结论:外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促进原位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 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血清白细胞介素2及干扰素γ的变化

    作者:于小迪;王为忠;赵正维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的水平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意义及其评估价值.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小肠移植模型动物选用封闭群SD和Wistar大鼠4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对照组(n=6):SD大鼠仅作腹部开关及左肾切除术.②同基因移植组(n=18):供受体均为SD大鼠.③异基因移植组(n=18):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组分别于术后3,5,7天处死大鼠取移植肠段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每次6只;同时取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对照组大鼠于术后第3天取血清检测.实验评估:排斥程度评估标准分为轻、中、重3度:①轻度:肠黏膜绒毛数目减少,轻度增粗,变短,少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浸润,少量凋亡上皮细胞.②中度:肠黏膜绒毛明显变矮增宽,黏膜上皮开始脱落,细胞浸润加重,上皮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③重度:肠绒毛结构消失,上皮脱落,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肌层结构破坏,血管炎.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异基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3,5,7天的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对照组和同基因移植组无明显排斥征象.②异基因移植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的表达水平在术后第3,5,7天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以第3天明显,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即有所下降;干扰素γ水平升高较为缓慢,第7天明显升高.同基因移植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监测可作为预测及早期诊断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

  • 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转录因子的变化

    作者:郝志强;王为忠;李孟彬;张洪伟

    目的:研究证实丙酮酸对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与其影响细胞因子水平有关.核转录因子在各种细胞外刺激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中起核心作用,实验拟观察丙酮酸作用下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转录因子κ B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①实验于2003-10/2004-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78只,动物处置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6)行剖腹、左侧肾切除与移植组对照: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处理组(n=36)均建立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丙酮酸处理组于供体小肠阻断血流、灌冼前10 min向肠腔内注入含有分析纯丙酮酸的营养液.③分别于缺血45.90 min和再灌注30,180 min留取移植小肠组织标本(n=6),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另外分离、提取核蛋白并定量,通过电泳迁移改变分析实验检测肠组织中的核转录因子KB的活性.结果:7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小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均重于假手术组(P<0.01);而丙酮酸处理组损伤程度轻于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P<0.01),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再灌注30min时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核转录因子κ B活性高于其他两组(P<0.01):丙酮酸处理组核转录因子κB活性高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180 min时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核转录因子κ B活性略降低.但仍高于其他两组(P<0.01),丙酮酸处理组核转录因子κ B活性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 B的活性降低,该结果可能是丙酮酸保护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

  • 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一氧化氮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作者:李瑞;王为忠;杨建军;季刚;李继鹏;雷毅

    目的:研究同种大鼠小肠移植后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变化及一氧化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以大鼠小肠移植为研究对象,16只SD大鼠进行同系移植作为对照组,8只SD大鼠和8只Wistar大鼠进行同种移植作为实验组,两组移植后分别于第3,5,7天同时取血液及小肠组织,病理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清一氧化氮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S和iNOS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实验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9.7900,9.0073,6.3159,P<0.01),小肠组织NOS及iNOS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NOS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5.9318,9.1237,3.0457,iNOS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3.2008,5.4930,4.8170,P<0.01).结论:大鼠小肠移植后NOS及iNOS变化与排斥反应相关,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干预移植措施始动的指标之一.

  • 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

    作者:尤涛;王国斌;汪全海

    目的 探讨小鼠异位小肠移植的技术要点并进行相应改进,为小肠移植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53只Balb/C小鼠的节段小肠异位移植于C57BI/6小鼠腹腔.适当缩短切取小肠及血管蒂门静脉的长度;应用缝针法建立受体腹主动脉前壁的椭圆形切口,穿刺法建立下腔静脉前壁切口;两点定位连续缝合法吻合血管;近端结扎封闭,远端与受体空肠端侧吻合重建肠道.结果 53例异位小肠移植的小鼠成活7天以上46例,成活率86.8%.供体手术时间45±10分钟,移植小肠冷缺血时间25±5分钟,受体手术时间56±7分钟,其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阻断时间33±8分钟.主要失败原因为吻合口出血过多1例,吻合时间较长致下肢瘫痪3例,肠梗阻功能紊乱1例,吻合口狭窄1例,麻醉意外1例.结论 对小鼠异位小肠移植的技术要点进行改进,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模型用于科学研究.

  • 大鼠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张宏伟;吴肇汉

    为减少大鼠小肠移植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对Monchik和Russell法进行改良,做了32例大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6.9%,大干10天生存率为81.25%.长生存期超过500天.认为充分的液体补充、合理而完善的血管吻合技术、对供体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此外无菌原则和定期供体冲洗也不容忽视.

  • 猪节段性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作者:吴飞跃;魏韬哲;谷元廷;范正军;张卫;李胜云;刘新郑

    目的 探讨免疫耐受在移植领域的应用前景,建立猪节段性小肠移植免疫耐受模型.方法 12只幼猪为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另选体重相近的异性猪为供者,实验组用供者骨髓细胞预处理,2周后行节段性小肠移植,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照组不作预处理.结果 实验组部分移植小肠获长期存活,T细胞亚群明显下降,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和IL-6均无明显变化,外周血白细胞发现嵌合现象,病理表现为轻度急性排异和慢性排异或无排异;对照组移植小肠存活时间多在2周内(5/6),T细胞亚群明显升高,外周血IL-2和IL-6均明显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未发现嵌合现象,病理表现为重度急性排异.结论 猪供者骨髓细胞预处理受者能诱导供者特异性小肠移植免疫耐受,使移植物获长期存活,但这种免疫耐受是不完全的或不稳定的.

  • 母子亲体小肠移植治疗小肠衰竭的方法及疗效探讨:附1例报告

    作者:朱晓峰;何晓顺;钱世鹍;胡红星;王东平;马毅;鞠卫强;巫林伟;计勇;黄洁夫

    目的 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 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 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 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作者:王曙逢;车向明;陈进才;禄韶英;霍雄伟;樊林;李国威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 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 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亭;齐海智;贺志军;李一宁;吴建国

    目的 探讨稳定的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 选用C57BL/6小鼠作供体和BALB/c小鼠作受体进行同种异基因型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采用小肠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带主动脉片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近端肠管结扎,远端与受体空肠端侧吻合的方式建立异位小肠移植.术后禁食3天,不禁饮,每天分两次经皮下分别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2 mL,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小鼠存活超过5 d视为手术成功.结果 共行小肠节段性移植30例,术后5 d存活率达70%(21/30).供体手术时间(41±5.5)min,热缺血时间约0.5 min,供体肠段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片修整时间约为3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30±7.5)min,受体手术时间(90±7.5)min,其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40±3.0)min,静脉吻合时间(10±2.0)min,动脉吻合时间(15±2.5)min,成活小鼠受体手术平均出血量约0.2 mL.手术失败的9例小鼠的死亡原因为动脉吻合口部位狭窄及吻合口处血栓形成(6例),吻合口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2例)和术后腹腔内感染(1例).结论 良好的供体肠段的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和肠道吻合及供、受体补液是提高小鼠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小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作者:王曙逢;李国威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后大鼠移植小肠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IPC保护移植物的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小肠移植组(SBT组)和缺血预处理后小肠移植组(ISBT组).移植肠冷保存/再灌注1h后,抽提各组小肠总RNA并纯化mRNA;逆转录合成cDNA荧光探针,与cDNA芯片杂交.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将SBT组和S组杂交结果与ISBT组和S组杂交结果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4096条基因中,正常小肠与ISBT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97条,已报道有GeneBank(基因库)登录号的基因84条.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共1 8条,表达上调基因共66条,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IPC保护效应有关.结论 IPC通过调节细胞黏附相关基因、细胞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基因及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移植物细胞保护效应.

  • 近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研究

    作者:张建平;刘彤

    目的动态观察近交系大鼠BN→F344组合模型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规律,探讨该模型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价值.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RT11)和BN(RT1n),根据改良Monchik法建立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F344→F344,ITx组)和同种移植组(BN→F344,ATx组),每组供、受体大鼠各8只.结果(1)ITx组大鼠平均生存期30d以上,ATx组平均存活12d.(2)ITx组术后各时点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而移植小肠病理组织学术后3d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术后O,5,7,9 d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3)ATx组在术后5,7,9 d的大体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结论近交系大鼠BN→F344组合模型轻、中、重三个层次排斥反应特点鲜明,适用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机制的研究.

  • 大鼠移植小肠冷保存/再灌注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作者:王曙逢;梁琪;李国威

    目的研究冷保存/再灌注后大鼠移植小肠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探讨移植物损伤的机制.方法建立改良式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和正常对照模型.抽提对照组正常小肠和移植肠冷保存/再灌注1h后总RNA并纯化mRNA将两组等量抽提纯化的小肠mRNA逆转录合成cDNA荧光探针,与cDNA芯片杂交.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分析比较两组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在4 096条基因中,两组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共82条,新发现基因18条,表达序列标识(EST)33条,已报道基因31条.该31条差异表达基因与移植物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存在相关性.结论移植小肠冷保存/再灌注损伤与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异常黏附、移植物细胞能量和葡萄糖、蛋白质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 大鼠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期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罗世成;时德;杨慧;李琳;朱军;郭建辉

    目的探讨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小肠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方法实验分4组,每组6只.A组为非手术对照组;B组为异系移植组;C组为同系移植组;D组为异系移植加环孢霉素A治疗组.术后3,5,7,10d取移植小肠进行病理学检查,测量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并检测3,5,7d移植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 A组小肠黏膜正常;B组移植小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和黏膜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高于C,D组,随移植时间的延长黏膜细胞凋亡数目增加,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加重;C组移植小肠黏膜结构损伤程度较B组轻;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间质轻度水肿,未见黏膜结构破坏.结论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细胞凋亡和黏膜结构破坏是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特点.动态观察移植小肠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对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估计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改进

    作者:王曙逢;李国威

    目的通过改进技术,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存活率高的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无损伤"游离,原位冷灌注,切取带有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并门静脉的节段小肠,4℃乳酸林格氏液保存1h.游离受体左肾静脉,切除左肾.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供体腹主动脉对受体腹主动脉的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式吻合.移植肠近端关闭,远端外置.结果共进行87次移植实验,其中26次为正式实验.动脉、静脉吻合时间分别为25~30min和5min.26只受体鼠中21只存活超过3d,平均存活(8.93±2.59)d,长存活时间为14d.结论良好的血管吻合和充分补充液体是手术成功、移植肠具有良好活力的关键因素.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