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纯左室与双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短期疗效对比

    作者:刘荣;梁延春;王冬梅;于海波;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对比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室起搏分别治疗HF伴CLBBB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4-02至2009-03于我院住院HF伴CLBBB患者25例,男17例,年龄(61.28±9.2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 ACC/AHA/HRS公布的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的I类适应症;将25例患者随机分为LV组(12例)与BV组(13例),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对其进行自身交叉配对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 CRT患者单纯左心室起搏与双室起搏的比较研究

    作者:崔俊玉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行单纯左室起搏(融合右束支下传)与双室起搏的治疗效果及起搏器使用期限。
      方法:2005-2014年对30例心力衰竭(NYNA心功能Ⅲ~Ⅳ级)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了CRT治疗。选择PR间期≤200 ms的18例患者于三腔起搏器植入后第1年进行单纯左心室起搏(融合右束支下传)与双心室起搏自身交叉配对,半年交叉。单纯左心室起搏时调节SAV与自身PR间期匹配,以窄的QRS融合波时的SAV作为运行参数。双心室起搏时将SAV设置为120~150 ms,调节优先心室及VV间期,以QRS窄为准。1年后均改为单纯左心室起搏。另12例中PR间期>200 ms 3例, PR间期≤200 ms 7例,在三腔起搏器植入后均始终采用双心室起搏,SAV为120~150 ms,调节优先心室及VV间期,以QRS窄为准。3~6个月复查1次,观察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室起搏在NYHA心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试验、QRS宽度、LVEDD、LVEF、QOL及起搏器使用时限有无差异。

  • 单纯左心室与双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短期疗效对比

    作者:刘荣;梁延春;王冬梅;于海波;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对比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室起搏分别治疗心力衰竭(HF)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4-02至2009-03于我院住院HF伴CLBBB患者25例,男17例,年龄(61.28±9.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 ACC/AHA/ HRS公布的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的Ⅰ类适应症;将25例患者随机分为LV组(12例)与BV组(13例),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对其进行自身交叉配对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 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左室起搏中的应用(附二例报道)

    作者: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心电图的特点

    作者:过瑾;张常莹;承燕;王如兴

    目的 比较不同冠状静脉起搏后左心室(左室)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选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共43例,按照左室电极植入冠状静脉靶血管分组,分为侧静脉组(7例)、后静脉组(8例)、后侧静脉组(13例)、前侧静脉组(8例)、心中静脉组(7例).术后使用程控仪程控为单左室起搏模式,记录单左室起搏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测量比较各组左室起搏图形的差异.结果 43例患者中,26例(60.47%)心电轴右偏,共4例电轴左偏仅见于心中静脉组,心中静脉组与其他各组电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导联起始部Q波、Ⅰ导联R/S≤1及V1导联R/S≥1在所有病例中的出现率分别为79.07%、83.72%和67.44%,而在心中静脉组中出现率仅分别为42.86%、42.86%和28.57%;其中Ⅰ导联R/S≤1的出现率在后侧静脉组明显高于心中静脉组(P=0.007).下壁导联及V5、V6导联主波方向在各组之间差异不大.结论 CRT左室电极植入靶血管不同导致左室起搏的心电图表现有所不同,侧静脉、后静脉、后侧静脉和前侧静脉4组左室起搏图形类似,心中静脉起搏与其他静脉比较,左室起搏心电图图形差异较大.在诊断左室是否起搏时,应格外注意左室电极植入静脉的位置.

  • 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左室起搏中的应用(附二例报道)

    作者:宿燕岗;王蔚;刘少稳;赵强;夏利民;柏瑾;许德民;朱丹;葛均波

    目的 报道2例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室起搏中的应用及结果.方法 2例均因心脏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置入左室电极,其中1例为右室双部位(心尖部+流出道间隔)起搏3个月后无效的患者.全麻后气管插管,在左第4肋间腋前线处切口,进胸后切开心包,用缝线将心外膜电极固定于左室侧后下壁,通过皮瓣下隧道把左室电极送入囊袋并与脉冲发生起搏器左室孔相联.结果 2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左室同步性明显好转,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 心外膜导线在CRT左室起搏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短期随访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徐亚伟;于学靖;丁燕生;张丽崴;盛铁仁;陈艳清;沈国才;李伟明;王永其;胡全福

    观察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效果.选择1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6例,年龄68.4±6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房-左室起搏治疗组(LV组,n=6),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组(BiV组,n=10).左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室侧后分支9例,心大静脉左室后分支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参数、6 min步行距离、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iV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的0.23提高至0.31(P<0.001);在LV组LVEF由术前的0.24提高至0.33(P<0.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149±51 ml/m2和153±53 ml/m2下降至116±38 ml/m2和121±41 ml/m2(P均<0.001);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195±94 ms和197±89 ms下降至17±60 ms及16±56 ms(P均<0.001).6 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术前的403±53 m和401±59 m提高至441±62 m和442±67 m(P均<0.0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房-左室起搏治疗与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相比,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 普通电极导线行右房左室或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汪爱虎;孙宝贵;庄亚纯;金炜;汪芳;陈岗;庄文燕;薛吉祥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室的可行性.选择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脏病3例、其他3例,均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所有患者都安置DDD起搏器.窦性心律伴房室阻滞(AVB)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者,行右房左室顺序起搏;房颤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是将普通右心室导线(Medtronic CapSure SP 4023)通过冠状窦送入心脏静脉施行的.结果:7例成功,2例失败.导线定位在左室后静脉1例、后侧静脉3例、侧静脉3例.术中测左室起搏阈电压、阻抗和R波振幅分别是0.7±0.2 V、623±66 Ω、10.1±6.0 mV.术后2~18个月阈电压、阻抗分别是0.5±0 V、521±51 Ω.术后1~2周平均心功能从2.9级改善到1.9级,平均心胸比值从0.61缩小到0.57,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从0.39升至0.44.随访期未发现左室导线脱位,膈肌起搏等并发症.结论: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长期起搏左心室是可行的、牢靠的.

  • 普通心室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爱虎;孙宝贵;庄亚纯;庄文燕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可行性和牢固性.选用10个新鲜猪心,用3种形态的普通电极导线(4翼、2翼和无翼)分别插入右室心尖部、心大静脉、左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测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深度、阻抗和拔出力量.右室心尖部作为对照组,仅测阻抗和拔出力量.结果:三种普通电极导线都能成功地送入心脏静脉.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无差异(P>0.05),在不同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电极导线在所有心脏静脉的拔出力量都大于右室心尖部(P<0.05).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无差异(P>0.05);4翼、2翼电极导线在不同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也无差异(P>0.05),而无翼电极导线有差异(P=0.04).电极导线进入心脏静脉深度与拔出力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8,P<0.001).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阻抗为635±323 Ω.结论:三种普通心室电极导线都可以送入心脏静脉远端,都较牢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