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吴晓光;王冬梅;臧红云;韩雅玲;周微微;于海波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入选心功能Ⅱ级~Ⅳ级CHF患者30例,分为CRT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评估心功能,测定 6 min步行距离,Minnesot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QOF),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观察两组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CRT组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OF、LVEF及LVEDD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分别为3.38±0.53、 218.61±79.02 m、42.68±18.82、0.30±0.05、71.52±6.10 mm,治疗3个月分别为1.91±0.72、427.62±25.46 m、20.33±15.57、0.38±0.08、66.85±5.5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30±0.63、242.71±62.52 m、42.75±27.32、0.32±0.07、71.88±6.49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RT组再住院率低.结论 CRT有助于纠正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使扩大的心腔缩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佩;张平洋;董静;方玲玲;冉红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例接受CRT的患者和2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正常人,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研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左心室功能及心肌运动同步性,超声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大差(A-Max-Ts)和标准差(A-Ts-SD).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患者术前LVEDV、LVESV增大,LVEF、GLS、GCS、GRS减低,A-Max-Ts、A-Ts-SD延长.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GRS较术前稍有改善(P <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月,LVEDV、LVESV明显减小(P <0.05);LVEF、GLS、GCS、GRS明显升高(P <0.05),A-Max-Ts、A-Ts-SD缩短(P <0.05).术后1月与3月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T近期即可较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有效观察左心室功能及心肌运动同步性的变化,可用于评价CRT治疗的效果.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江佩;张平洋;董静;方玲玲;冉红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T)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T)评价左心室心肌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探讨3DT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8例,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2DT和3DT分别分析左心室心肌16节段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和径向应变(RS).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DT测得的RS较术前稍有改善(P<0.05),其余参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DT测得的RS、CS及2DT测得的RS较术前改善(P<0.05),其余参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两种方法测得的LS、CS、RS及其他参数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得左心室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近期即可较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3DT能有效观察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可用于评价CRT治疗的短期效果.

  • 植入术后心电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研究

    作者:张亮琳;谢桂玉;谭碧涛;曹龙勇;熊胜兰

    目的 探讨心电图RV1SI波型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术后1年内患者心力衰竭结局的价值.方法两名医生独立评估213例CRT植入后患者起搏心电图(ECG);当出现争议时,由第3位医生帮助决定.分析1年内全因死亡、非计划入院、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和心脏移植的主要临床终点事件.运用Kaplan-Meier进行组间比较,运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研究与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生存期间的关系.结果 CRT植入后,56例患者ECG出现RV1SI;出现RV1SI波型患者与未出现RV1SI波型患者相比,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可能性明显减小(41.07%vs 61.79%;Log Rank检验P=0.022),这种差异是由出现RV1SI波型患者中,非计划入院风险显著降低导致[危险比=0.510;置信区间(0.298,0.876)],经过可能的混杂因素校正后,ECG RV1SI波型仍然具有预测价值(P=0.004).结论 植入后ECG能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这种预测能力能够帮助预测是否需要晚期心力衰竭治疗,帮助指导CRT治疗.

  •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静;王冬梅

    目的 分析CRT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并观察CRT一年后对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左房大小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接受CRT的慢性心衰患者105例,均于术前及术后进行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CRT植入前患者的心室舒张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碍,但各组年龄、性别、NYHA分级、6分钟步行实验、LVEF、LVEDV及L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限制充盈组左房内径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大(P<0.05).CRT术后1年入选105例患者中共有61例患者的舒张功能有不同程度等级上的改善.其中舒张受损组LA改变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术前左房压增高组较左房压正常组LA的改变幅度大.假正常组左房内径的减小幅度较其余各组大(P<0.05).限制充盈组则在6MWT、LVESV、LVEF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LA内径无明显变化.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大小改变量与舒张功能改善呈正相关(r=0.763,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与舒张功能改善呈负相关(r=-0.354,P<0.05)、而NYHA分级、6MWT、LV、LVEF与舒张功能改善无明显相关性(r=1).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衰患者的舒张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左房内径的改变量与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呈正相关关系.

  • 平衡法心血池显像评价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

    作者:李婷;史蓉芳;李剑明;赵晓斌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治疗手段,应用核素平衡法心血池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能够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功能,并依此评估CRT的疗效,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核医学科应用ERNA法评价2例CHF患者CRT后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核素心血池显像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右心室的急性反应

    作者:陈雨;张喜文;徐海燕;谷阳;马树人

    目的 应用核素心血池显像(ERNA)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右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急性反应.资料与方法 选取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治疗(CRT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内分别采集ERNA图像,计算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和右心室不同步性参数.右心室的不同步性参数定义为与R-R间期标准化的右心室相角程(RVPS)、右心室峰相位标准差(RVPSD).选择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CRT组的RVEF为(35.29±3.19)%,不同步参数RVPS为(23.54±4.24)%、RVPSD为(10.33±1.74)%,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CRT组治疗后15例(62.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缩小≥15%,将其定义为急性反应组.急性反应组术前RVEF高于无反应组(P<0.05),而RVPS和RVPSD低于无反应组(P<0.05).CRT急性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患者术后RVPS、RVPSD均减小(P<0.05),RVEF均增加(P<0.05),两组患者右心室功能和不同步性均得到改善.结论 CRT术后即可显著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ERNA可以评价CRT手术前后的RVEF及右心室不同步性.

  • 5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黄春燕;李国琪;袁沃亮;冯晓玲;王景峰

    探讨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CRT-D)植入的护理.选取5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植入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观察其植入相关参数;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状态、QRS波宽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CRT-D,参数良好;术后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QRS波变窄;无并发症出现.CRT-D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 ,围手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 QRS 时限缩短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乔青;丁立刚;王靖;牛红霞;华伟

    目的:寻找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根据术后QRS时限是否缩短,将80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左心室电极植入理想靶静脉的比例,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有关变量对术后 QRS 时限缩短的预测能力。结果术后 QRS 缩短组男性比例小(21/40 vs.31/40,P=0.020),术前QRS时限更长[(186.3±24.9)ms vs.(157.0±26.9)ms,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0,OR=0.218)、术前QRS时限(P=0.000,OR=1.050)为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术前QRS时限≥170 ms预测术后QRS时限缩短的敏感性为0.750,特异性为0.800。结论性别、术前QRS时限为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或术前QRS时限≥170 ms的患者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更多出现QRS时限的缩短。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植入装置的分析

    作者:易忠;周学继;王斌

    永存左上腔静脉(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又称永存左上腔,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式体内除颤器( ICD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 )等介入手术的增多,术中时常会遇到永存左上腔的患者。如果对该解剖变异不了解,不仅可能增加X线曝光时间,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我们报道一例严重扭曲永存左上腔患者成功植入双腔ICD病例,并对永存左上腔临床特点及电极导线植入操作方法作一概述。

  • 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筛选标准的疗效评价

    作者:易甫;刘兵;沈敏;王海昌;郭文怡;李伟杰;张殿新;程何祥;刘丽文;李金芳

    目的: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筛选标准,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CHF患者经过严格的超声筛选后行CRT,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电极位置尽量与超声提示的左心室收缩延迟部位一致,术后随访(13.8±10.4)个月.结果:2例患者随访中死亡,其余24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心率变异性均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77.0 4±9.4)mm缩小至(68.7±10.2)mm(P<0.05),左心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从(48.4±17.9)ms减少至(30.2±18.6)ms(P<0.05).术后1个月左心室16,12及6节段达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和大时间差均有明显减低(P<0.05).结论:CRT是CHF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前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等多项技术来评价患者心室运动的失同步是CRT的有效筛选手段.

  • QRS波形态与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史雨晨;柳景华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因其较高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题.自1994年,Cazeau等首次报道,双心室起搏治疗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Ⅳ级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间期为200ms)的药物难治性CHF,并取得良好效果以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在CHF的治疗中取得了长足发展[1].历时10年,CRT已从初指南中的Ⅱ类适应证上升为Ⅰ类适应证.然而纵观各种指南,目前关于CRT的纳入建议主要是基于QRS波的时限[2],而非QRS波的形态.各大CRT临床研究的入选标准,也对患者心室传导阻滞的类型未作明确规定.但是目前关于QRS波形态对CRT疗效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就CRT疗效与QRS波形态的关系做一综述.

  • 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几个热点问题

    作者:吕昀;柳景华;吕媛

    左心室、右心室同步起搏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改善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和心功能[1].无论是否同时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CRT均可降低心力衰竭人群病死率和死亡率[2].因此,各种指南一致推荐,对佳药物治疗无效的适宜心力衰竭患者,CRT无疑是其治疗的首要选择.大量证据支持心功能Ⅲ级或非卧床的心功能Ⅳ级患者可以获益,但心功能Ⅰ、Ⅱ级患者CRT治疗推荐仅在2010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 FSA)中首次提出.本文旨在根据近期临床试验结果,重新评价轻度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功能减退患者CRT置入指征,以及整合临床试验和指南推荐建议.

  • 心力衰竭伴不同宽度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的分析

    作者:汪烨;任学军;韩智红;王云龙;张烨;姜腾勇;陈方

    目的:分析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心力衰竭患者对心脏再同步(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的疗效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成功置入CRT伴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及终随访均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均对比术前、术后左心室大小、射血分数及生存现状.结果:共44例完成随访,随访6 ~61个月,平均27.12个月,4例再同步治疗后仍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并因此再入院治疗,无死亡病例.共有38例(86.4%)患者对CRT治疗有反应,真性LBBB亚组中29例(93.5%)有反应,非真性LBBB亚组中9例(69.2%)有反应.真性LBBB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绝对值、左心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T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益,真性LBBB患者心功能改善更为显著,但终末期心脏失代偿严重者难于从中获益.

  •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远程随访与监测

    作者:程姝娟;柳景华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包括起搏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往,医生只能在程控仪上获得这些数据,不但工作负荷日趋加重,而且患者复查成本较高,会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无线发射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远程随访和监测成为新一代器械植入术后患者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得到推广.国外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以下对目前远程随访和监测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对今后国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 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创优化的现状

    作者:李文铮;柳景华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中具有肯定的疗效,美国心脏协会已将CRT作为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block,LBBB)合并QRS≥150 ms心衰患者的Ⅰ类适应证,即便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Ⅱ级[1-2].心室激动融合和心脏同步运动的恢复对于CRT术后的效果十分重要,CRT的优化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CRT优化方法众多,本文介绍目前无创CRT优化方法及其进展.

  • 心脏再同步治疗:目前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华伟

    近几十年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美国,大约有400万至500万人罹患心衰;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2 250万,并且每年新增病例数达200万.

  • CARE-HF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牛红霞

    2005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ARE-HF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减少心衰住院率,明显改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

  •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COMPANION临床试验介绍

    作者:华伟;张澍

    2003年9月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由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药物、起搏和除颤器治疗对比研究COMPANION(Com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pacing,and defibrillation in heart failure)临床试验指导委员会正式公布了COMPANION试验的结果.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逆转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谢翠平;陈康玉;严激;徐健;苏浩;宇霏;朱红军;沈伟;安春生;杨冬妹

    目的:分析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左心室重构逆转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1至2015-05在安徽省立医院植入CRT的三度AVB患者65例,收集术前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术后12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术前下降≥15%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5%定义为左心室重构逆转.将患者分为逆转组(n=36)和无逆转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二分类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CRT逆转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65例,平均年龄(62±14)岁,随访12个月,发生心室重构逆转的患者为36例(55.4%),逆转组女性(P=0.011)、基线QRS时限>120 ms(P=0.001)、心室间激动延迟(IVMD)≥40 ms(P=0.027)、心率校正后的心电图Q波起始点距离左心室16节段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Tmsv16-SD(%R-R)]≥8.3%(P=0.001)的比例高于无逆转组,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6.228,95%CI:1.561~24.842,P=0.01)、QRS时限>120 ms(OR=7.778,95%CI 1.996~30.769,P=0.003)与Tmsv16-SD(%R-R)≥8.3%(OR=8.134,95%CI:2.064~32.057,P=0.003)是心室重构发生逆转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于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三度AVB患者,女性、QRS时限>120 ms及Tmsv16-SD(%R-R)≥8.3%或可作为CRT逆转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

402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