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李训军;蒋晓江;严家川;姚国恩;张远凤

    目的 探讨对慢性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组、佐匹克隆组及奥氮平组,治疗8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药物副作用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组在治疗第8周时PSQI总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HAMA)、临床显效率[分别为(5.1±1.9)分、(11.8±5.9)分、(5.2±2.1)分、90.00%]明显优于单用奥氮平组[分别为(6.1±2.3)分、(11.7±5.3)分、(5.4±1.8)分、71.25%]和佐匹克隆组[(6.7±2.3)分、(17.5±7.8)分、(10.3±6.4)分、71.2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应用奥氮平与佐匹克隆能显著提高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日常功能的缺失.

  • 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晓江;葛衡江;李训军;姚国恩;刘娟;阎红;胡银;张园

    目的 探讨麻醉睡眠平衡术对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收治的2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患者自愿并征得其书面同意后给予异丙酚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临床疗效采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涨落(ET)及里兹睡眠评估问卷(LSEQ)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与正常期望值相比较:治疗前患者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明显增强(17.2±5.6),高于期望值(12.5±1.8),差异具有显著性(t=2.92,P<0.01),深抑制神经递质活动明显减弱(4.3±1.9),低于期望值(5.8±1.7),差异具有显著性(t=2.81,P<0.01),治疗后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弱,分别为(12.7±5.5、17.2±5.6),差异具有显著性(t=2.63,P<0.05);LSEQ评分在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警觉行为和总分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分别为(54.12±11.57)分,(53.92±17.82)分,(47.17±16.58)分],高于治疗前[分别为(43.73±12.89)分,(31.92±10.88)分,(32.29±11.04)分,(380.00±107.0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安全、有效,是短时间内纠正睡眠债务行之有效的方法.

  • 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分析

    作者:王雪笠;冯连元;贺银芳;陶冉

    本研究对72例慢性失眠患者进行了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分析,并进行了多导睡眠图监测,以探讨慢性失眠症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多导睡眠图的特点.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对照研究

    作者:李冲;陈佐明;杜好瑞;谭春英;张长军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及2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结果 (1)两组治疗后睡眠时间(289.9±38.0,239.2±36.1,P <0.01)和SRSS评分(32.1±4.7,38.7±5.4,P <0.0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随访时治疗有效率认知行为组(75%)明显优于对照组(37%).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可促进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米氮平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秦松苗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来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失眠症患者200例,按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溶液(口服,1~2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米氮平溶液(口服,15~30 mg),以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结果。结果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危险性小,副作用低,值得应用和推广。

  • 电针头穴和体穴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

    作者:阮经文;廖新学;严英硕;胡跃华;饶忠东;温明;曾小香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和体穴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以阐明针灸改善睡眠质量的可能机制.方法:41例慢性失眠患者均选取头穴四神聪、印堂及太阳等,体穴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照海及申脉等加接KWD-808Ⅰ型脉冲电疗仪治疗,每天1次,30 min.治疗前后利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分析系统检测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结果:经过40 d的治疗,41例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慢波睡眠的时间和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均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修复睡眠结构,重构睡眠的连续性,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 慢性失眠症采用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

    作者:雍太旭

    目的:对慢性失眠症采用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某院慢性失眠症患者中选取58例,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9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的,且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上麻醉睡眠平衡术效果显著。

  • 参芪五味子片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观察

    作者:曾志兰;周建寅

    目的:分析参芪五味子片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失眠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参芪五味子片治疗,应用睡眠日记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开始治疗1周内,对照组患者的睡眠情况明显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睡眠情况没有明显变化;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得到改善,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回到治疗前水平;治疗结束到结束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情况依然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以及本组治疗前的状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芪五味子片治疗慢性失眠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其长期疗效明显优于阿普唑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药的慢性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琰

    目的:对慢性失眠症治疗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慢性失眠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奥氮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睡眠改善、心理状态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失眠症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奥氮平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对患者睡眠质量予以有效改善,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旭英

    目的:探讨异丙酚诱导睡眠平衡术对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神级内科收冶的4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采用异丙酚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方法后的资料.临床上记录通过采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及里兹睡眠评估问卷(LSEQ)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兴奋神经递质活动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LSEQ分数上涨150分以上的患者36例(占90%),而且ISEQ各个因子的评分及总分大幅提高,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警觉行为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异丙酚诱导睡眠平衡术是在短时间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睡眠问题立竿见影的方法[1],同时加以规范化的护理是确保其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 石杉碱甲、氯硝西泮昼夜交替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翔;郁青萍;曹庆华

    目的评价石杉碱甲、氯硝西泮昼夜交替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方案的疗效.方法53例长期服用各类催眠药物无效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在停用原药物3 d后,连续进入2周的A阶段治疗(夜间顿服氯硝西泮);4周的B阶段治疗(昼夜交替服用石杉碱甲、氯硝西泮);4周的C阶段(在疗效优先的前提下,自选氯硝西泮夜间用量).结果B、C治疗阶段与A阶段比较显示,睡眠-觉醒时间比值由治疗前1:6.8±4.4降至1:4.7±2.1(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值由治疗前的15.9±6.2降至C阶段的8.3±3.7(P<0.01).结论石杉碱甲、氯硝西泮昼夜交替服用治疗慢性失眠症可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觉醒周期节律,同时提高了睡眠质量,并逐步减少了氯硝西泮的用量.

  • 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疗效评估

    作者:蒋晓江;陈向阳;葛衡江;姚国恩;李训军;闫红;胡银;张园

    目的 评价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疗效. 方法 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三科收治的2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患者自愿并征得书面同意后给予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采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及里兹睡眠评估问卷(LSEQ)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经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后LSEQ得分增加100分以上患者22例,有效率为22/24(92%).患者在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警觉行为和总分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导睡眠监测结果 表明:治疗后患者睡眠进程中的总睡眠时间有所延长,而觉醒次数明显减少,相应的觉醒时间也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睡眠结构中的S1期睡眠较治疗前明显减少,S3期、S4期及REM期睡眠则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2期睡眠却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麻醉睡眠平衡术是短时间内纠正慢性失眠患者睡眠债务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部分难治性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改善亦有良好的效果.

  • 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效果及安全管理

    作者:邹春莉;钟代曲;顾小红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 )对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管理方法。方法选择收治的78例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为DISBT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DISBT 治疗时间为3 d ,共行3次治疗。DISBT组治疗期间严密监护,治疗后加强专科护理,适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 DISBT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情况、睡眠结构情况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及意外事件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是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正确做好治疗前、中、后护理,是保障治疗安全和效果的重要步骤。

  • 氟西汀和阿普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陈大坤;郝尉蓉;李永华

    目的评价氟西汀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有效性.方法将70名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氟西汀(A组)与阿普唑仑(B组)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OI)及睡眠日记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第8天时B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而B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5天时,A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睡眠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A组患者的睡眠状况依然好于治疗前及B组(P<0.05).结论氟西汀可以有效治疗慢性失眠症,远期效果好于阿普唑仑.

  • 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治疗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症的疗效评估

    作者:李训军;蒋晓江;严家川;姚国恩;张远凤;陶媛

    目的 探讨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治疗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科收治的30例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患者自愿并征得其书面同意后给予麻醉诱导睡眠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经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提示: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睡眠指标上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多导睡眠图(PSG)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睡眠进程中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总睡眠时间有所延长(P<0.05),而觉醒次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觉醒时间也明显减少(P<0.01);睡眠结构中的S1期睡眠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S3期、S4期及REM期睡眠则明显增加(P<0.05),而S2期睡眠却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异丙酚麻醉诱导睡眠是短期内纠正慢性失眠患者睡眠债务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药物依赖性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选择.

  • 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钟代曲;李训军;蒋晓江;姚国恩;曾昌琴

    目的 探讨临床对慢性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2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组、佐匹克隆组及奥氮平组,治疗8周,做好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护理工作.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药物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3组患者从治疗的第2周开始产生疗效,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组从治疗第4周开始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佐匹克隆或奥氮平组.结论 联合应用奥氮平与佐匹克隆能显著提高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而周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达到疗效的重要保障力量.

  • 浅析新制慢性失眠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王蔚;杜渊;白雪;杨思进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之一.现代药物治疗需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和停药反弹.传统中医学历代医家均对本病有详尽而不同的阐释,治疗方式亦各异.本文汲取中医学各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对其有机整合,形成灵活的“一体化”新方案,从而解决慢性失眠临床中一些实际问题.

  • 氟西汀与阿普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晓华;吕伟;李美花;沈建华

    目的 探索氟西汀对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是否有效,同时比较氟西汀与阿普仑对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符合慢性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阿普唑仑治疗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睡眠日记对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的第1天、第8天,阿普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而氟西汀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的第15天,氟西汀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睡眠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阿普唑仑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阿普唑仑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氟西汀组患者的睡眠状况依然好于治疗前及阿普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西汀可以有效治疗慢性失眠症,远期效果好于阿普唑仑.

  •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的关系

    作者:董青;李跃

    目的:研究血清25-羟维生素D3[25( OH) D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年龄在44岁以上的慢性失眠症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慢性失眠症组),另选健康体检者150例(健康体检组)。记录身高、体重、吸烟情况及慢性失眠患者的每日睡眠时间、总病程时间。慢性失眠症患者根据每日睡眠时间分为>4小时组和≤4小时组,根据总病程分为>6个月组和≤6个月组,分别比较不同分组间的血清25(OH)D3水平。结果①慢性失眠症组血清25(OH)D3水平[(62.07±26.46)nmol/L]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70.03±26.79)n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403,P =0.017)。②慢性失眠症患者每日睡眠时间>4小时组血清25(OH)D3水平[(68.05±28.17)nmol/L]显著高于每日睡眠时间≤4小时组[(56.30±23.51) nmol/L],差异有显著性(t=2.421,P=0.017)。③慢性失眠症总病程>6个月组血清25(OH) D3水平[(58.29±25.50)nmol/L]与≤6个月组血清维生素D3水平[(67.08±27.12)n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773,P=0.079)。结论慢性失眠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低下,与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时间缩短有关,与慢性失眠症总病程时间无关。。

  •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关系

    作者:高静;曹立新;段丽文

    目的 探析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8月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失眠症患者80例作为慢性失眠症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检查的健康民众80例作为健康体检组,根据患者夜晚睡眠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5 h)和对照组(<5 h),分别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的关系.结果 慢性失眠症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受检者,研究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呈负相关性.

63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