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侧额窦脓囊肿1例
患者,女,94岁,因右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下降5天,于2013年5月13日入院。
5天前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下降。曾到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但未见好转,随后到我院眼科就诊,专科检查发现右眼视力光感,右眼上下眼睑闭合,右眼球结膜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皱褶,kp(+),前房浅,房闪(+),瞳孔中度散大,晶状体皮质及核性混浊,内眼不入,右眼眼压37.0mmHg。诊断右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右眼上睑下垂,双眼白内障急诊入院。给予药物联合降眼压,保护视神经等症状治疗。入院后查颅脑MR平扫示:双侧上颌窦及额窦炎,右侧额窦内容物疝入眼眶。鼻窦CT示:右侧额窦下壁压迫性骨质吸收,局部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侧额窦下壁压迫性骨质吸收,局部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侧眼眶内,大径约0.8cm,左侧上颌窦0.9cm的囊肿,左侧蝶窦内少量的积液,粘膜增厚,双侧中下鼻甲增厚,密度增高。补充诊断右侧额窦脓囊肿,转入耳鼻喉科治疗。专科检查:鼻中隔居中,右侧中鼻道内有少量粘性分泌物,右侧额窦压痛阳性。于2013年5月21日全麻鼻内镜下行右侧额窦脓囊肿切除术,术中所见:以穿刺针后内有大量脓肿性液流出,以动力系统切除窦口处囊壁,充分打开右侧额窦窦口,吸净内脓性液,查无残留,右侧额窦口通常,窦腔填塞碘仿纱条,术后诊断为右侧额窦脓囊肿。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无发热、头痛、眼睑肿胀、脑脊液鼻漏、脑水肿、颅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三天后取出纱条。右眼眼睑闭合正常,术后2周出院,眼科复查右眼眼压正常恢复正常。 -
真菌性鼻窦炎伴眶内并发症1例
患者,女,61岁。半个月前出现左侧颜面部级眼眶疼痛,伴轻度发热,曾口服抗炎药物,但疼痛无减轻。2日前疼痛加重,伴高热,左眼视力逐渐下降,体温高40.0℃,于2013年11月10日急诊收入我院。查体:体温40.2℃,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5mm,右侧2.5mm,左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眼眶级眶周红肿,左侧上、下眼睑触痛阳性,左侧上颌窦区压痛阳性,左侧鼻腔内见浓性分泌物。鼻窦 CT:左侧上颌窦、筛窦及鼻腔内见软组织密度灶,密度不均匀,鼻窦骨壁骨质未见明显增生、吸收、破坏征象,左侧眼睑肿胀,眼外直肌外侧软组织密度灶。入院诊断:急性鼻-鼻窦炎,左侧眶周围炎。入院后给予抗炎及对症治疗。11月11日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中切开左侧钩突,打开中鼻甲基板,开放左侧上颌窦窦口,将窦腔内的浓性分泌物清理干净,见窦腔内有真菌球样物,取出后送检病理,开放前、后组筛窦,开放蝶窦,打开部分框内壁以减压左眼球。术中病理回报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生理盐水冲洗窦腔,高分子海绵填塞鼻腔。术后给予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术后2天开始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眶周皮肤消肿明显,但左眼仍视物不清,眼眶增强MRI:左侧上眼睑区及眼眶外上限区(肌椎外)可见条片状等信号灶,DWI呈高信号,眶尖未见累及,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左侧眼球突出,视神经伸长,未见明显一场信号灶。眼部彩超:左眼前方及颞侧无回声暗区。考虑为眼睑级框内脓肿形成,诊断为左眼睑、眼眶蜂窝织炎,于11月17日行左眼睑及眼眶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从上眼睑和眶腔吸出约10ml黄色脓样液体,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含30mg小诺霉素的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置入胶皮引流条后缝合。术后给予抗炎级对症治疗,每日换药处置2次。药敏结果回报:粘质沙雷氏菌,药敏结果头孢类、青霉素类敏感,因患者有头孢类过敏史,故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静点。术后12天,患者无不良主诉,查:Vos无光感,左侧眼睑及眶周轻度红肿,引流口处脓性分泌物基本消失,腔内清洁。左眼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瞳孔散大,直径约5mm,直接对光反射阴性,晶状体透明度下降,眼底见视神经色淡,视网膜散在片状出血,眼压27.8mmHg。眼底血管造影:左眼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鼻窦 CT:左侧上颌窦内积液已基本吸收,左侧上颌窦及筛窦内积液较前明显减少,蝶窦及鼻腔内积液已吸收。补充诊断:左眼视神经萎缩,左眼视网膜出血,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病情稳定,于12月9日出院。
-
鼻咽癌调强和常规放疗计划中上颌窦的剂量学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和常规放疗计划中上颌窦的受照剂量 、体积情况,探讨有效保护上颌窦的调强放疗新模式.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放疗的8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在定位CT扫描后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分别设计静态调强放疗和常规二维放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中上颌窦受照剂量 、体积的差别.结果:常规放射治疗计划上颌窦的受照剂量(Dmax:72.02±2.05,D1%:69.82±1.21,Dmean窦口:67.12±3.88,Dmean窦腔:51.13±4.01),受照体积(V 20:88.84±3.73%,V 30:77.75±4.25%,V40:68.09±5.32%,V 50:57.32±5.18%,V60:45.27±3.35%,V 70:32.89±4.14%);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上颌窦的受照剂量(Dmax:68.19±1.23,D1%:65.13±4.43,Dmean窦口:57.96±8.24.Dmean窦腔:48.19±6.66),受照体积(V 20:99.75±0.94%,V 30:95.21±7.91%,V 40:76.52±16.29%,V 50:42.99±24.51%,V 60:15.77±26.13%,V 70:0.51±0.99%).调强放疗计划中上颌窦的Dmax、Dmean、D1% 和V 50、V 60、V 70低于常规放疗计划,而V 20、V 30、V 40高于常规放疗计划,其中Dmean和V 20、V 30、V 50、V 60、V 7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1).结论:调强放疗技术具有物理剂量学的优势,在保证靶区照射剂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颌窦接受高剂量照射的体积,但现有模式的实际效果还不理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
-
上颌窦外侧壁骨内吻合血管的CBCT观察
目的 选择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窦外侧壁骨内的吻合血管情况,为临床手术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2017.01——2017.12间拟行种植修复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采取CBCT检查对其血管下缘至牙槽嵴顶间距离、血管内壁至上颌窦内侧壁间距离、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间距离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男性血管下缘至牙槽嵴顶间距离、血管内壁至上颌窦内侧壁间距离、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间距离明显长于女性,差异显著,P<0.05,年龄不同情况下血管下缘至牙槽嵴顶间距离与血管内壁至上颌窦内侧壁间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但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间距离会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差异显著,P<0.05.结论 患者接受上颌窦手术前应用CBCT检查能避免术中对其骨内吻合血管造成损伤,值得采用.
-
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诊断价值和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19例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对肿瘤良性恶性的评估及颅内及面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CT扫描对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多数病变可以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都是通过鼻窦CT检查出来的。因此产生上颌窦占位病变的病理因素及发展过程和诊断价值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
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根治术的体会
对45例CT检查提示上颌窦不同程度软组织影充填的病人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单侧或双侧上颌窦根治术,术后效果满意.
-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可靠方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可简化治疗程序,缩短治疗时间.上颌窦底提升术分两种术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和上颌窦外提升术,本文对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急性间歇型血卟啉病伴腹痛、癫痫、电解质紊乱一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因“腹痛2月余,再发4天”于2016年2月29日入院。2015年12月4日,患者因“腹痛6天,突发昏迷19小时”入当地医院治疗,颅脑MRI示桥脑脑小桥结合臂条状异常信号,符合急性脱髓鞘病变,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粘膜炎症;EEG示双半球背景慢化、双侧额极可疑尖波样放电;全腹CT平扫示结肠冗长并横结肠、乙状结肠局部扩张积气,子宫饱满,内密度不均匀;复查妇科彩超示宫腔内见孕囊回声。实验室检查:血钠:105mmol/L,肝功异常。给予补钠、护胃、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激素冲击、人工流产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院外继续服用强的松。2016年1月25日,复查颅脑MRI示双侧上颌窦、蝶窦轻度粘膜炎症。4天前再次出现腹痛,以脐周及左中腹部为著,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液体,未见咖啡样液体,伴腹胀、便秘。就诊当地诊所,给予抗感染及补液治疗,效果不理想,后于区人民医院治疗,行上腹部CT平扫示结肠及部分小肠扩张积气,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仍未改善。遂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42/90mmHg,精神不振,急性面容,脐周及左中腹部压痛。生理反射,病理反射正常。辅助检查:尿常规示尿胆原++,酮体+++,葡萄糖++;大生化示氯92mmol/L,二氧化碳20.1mmol/L,白细胞11.06×109/L,中性粒百分比82.8%;ACTH曲线,4点皮质醇621nmol/L;复查脑电图、妇科彩超未见异常;腹部彩超示胆囊内胆汁淤积。给予抗感染、补液、护胃、纠正电解质紊乱、灌肠、胃肠减压及止吐止痛等对症处理后,患者腹痛未缓解,反应逐渐迟钝。入院第2日,复查血钠120mmol/L,氯80mmol/L,二氧化碳19.4mmol/L。全院会诊后怀疑血卟啉病,留取尿液光照处理未明显变色,尚不能确诊,院外行尿卟啉和尿卟胆原测定示阳性,确诊血卟啉病,给予甲泼尼龙125mg,10%葡萄糖静滴,症状稍缓解。第3日下午突发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神智不清,给予地西泮镇静后意识转清。此后激素逐渐减量,并多次复查血钠,呈上升趋势,但仍降低明显,多次达危机值。第6日,血钾降至2.81mmol/L,给予补钾治疗。第9天,患者腹痛消失,无恶心、呕吐,便秘,进食恢复。复查电解质正常,尿胆原+。将甲泼尼龙减至50mg。第13天,减至25mg,14天改为口服泼尼松。出院后坚持服用激素。仍在随访中。 -
87例上颌窦瘘修补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以上颌窦穿孔病例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91年至2001年来我院就诊的上颌窦穿孔病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来源于个体医疗门诊(游医)病例约58.6%,实习进修生的病例约33.3%,执业医师病例8.1%,治疗成功率为94.2%.结论加强医疗监督,提高医疗队伍素质是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