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Kimura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少见疾病Kimura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于2008年7月29日收治的1例Kimura病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18岁,16年前接种卡介苗后反复咳嗽、咳痰、出现全身多发性包块,临床特征主要是血嗜酸性淋巴细胞增多、头颈部包块及淋巴结肿大和支气管扩张.颈部皮下肿物活检符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Kimura病属于少见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是首例报道.
-
经皮肤梭形切口切除皮下良性肿物的观察
目的 对经皮肤梭形切口切除皮下良性肿物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 以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月接收的行经皮肤梭形切口切除皮下良性肿物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往年46例行传统经皮肤直线切口切除皮下良性肿物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切口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切口平整,未发现"猫耳"现象,有1例出现臃肿,而对照组患者的外观平整度较差,有13例出现肿物破溃的情况,40例出现臃肿情况,4例出现"猫耳"现象,总体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情况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直线切口,经皮梭形切口的可以避免直线切口导致的愈合切口周围的皮肤臃肿、瘢痕过长等缺点,提升整体的切口愈合效果,使切口更加美观.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SPTCL)是一种较少见类型T细胞淋巴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国内报道较罕见.本病由Gonzalez等于1991年首先提出,1994年被国际淋巴瘤研究组列入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文献[1]上所谓的"组织细胞吞噬细胞性脂膜炎","致死性脂膜炎"等,在新的WHO恶性淋巴瘤分类中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类型,现报告1例如下.
-
Kimura 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少见疾病Kimura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于2008年7月29日收治的1例Kimura病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18岁,16年前接种卡介苗后反复咳嗽、咳痰、出现全身多发性包块,临床特征主要是血嗜酸性淋巴细胞增多、头颈部包块及淋巴结肿大和支气管扩张.颈部皮下肿物活检符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Kimura病属于少见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是首例报道.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胸腔积液1例
患者,男,50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2 d、右侧胸腔积液1 d"于2008年10月收入院.患者既往吸烟史30年,每日30余支,无其他不良嗜好.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特殊家族史.患者近2 d来发现右颈部肿物,肿物无红、肿、热、痛及瘙痒,无发热、咳嗽、胸痛及活动后气短,伴有轻微背部不适,因怀疑肿瘤行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右侧胸腔积液.颈部超声提示右颈部及锁骨上软组织内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89×109/L,胸水化验提示乳酸脱氢酶(LDH)152 U/L,总蛋白(TP)49.12 g/L,腺苷脱氨酶(ADA)23.34 U/L,癌胚抗原(CEA)正常.
-
皮肤裂头蚴病误诊十年分析
目的:了解裂头蚴病的感染方式、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以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法,将手术摘除的皮下肿物剥除外层纤维被膜,在两张载玻片间压平、镜检.结果:裂头蚴呈长带形虫体,白色,大小为23.0 cm×0.4 cm,头部膨大,末端钝圆.体前端中央呈唇状凹陷,体内含大量石灰小体,体不分节,体表具明显横皱褶.结论:皮肤裂头蚴病是以皮下肿物为主要特征,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所致,其皮下肿物具有游走性.手术摘除之肿物内可查见裂头蚴.
-
多发性Kimura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报道1例12岁男性多发性Kimura病病例,并复习Kimura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Kimura病的发病率低,病因未明,以中青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期存在并易于反复的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升高.病理学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增生、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血管增生反应,无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标记.手术、放射治疗及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预后视有无脏器受累而有所不同,复发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