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姚焰;张奎俊;张澍;楚建民;王方正;陈新

    目的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tachycardia,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共13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1.0±14.3)岁,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其中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3例起源于心尖部;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早激动处消融成功,其中,有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8 Hz时,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26±12)min.随访(13.0±6.2)个月,1例患者有VT复发,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8 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 心房颤动递进式线性消融后的左心房扑动

    作者:郑黎晖;姚焰;张澍;陈文生;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目的 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结果.方法 对80例房颤消融中出现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非接触激动顺序标测,判断电生理机制并指导消融.结果 共146阵心动过速,4阵为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周长为(225±49)ms,其余142阵为左心房扑动,左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过速周长的100%,周长为(205±37)ms,均与房颤"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根据缝隙的位置将心房扑动的折返环分为3类:Ⅰ类(n=68),缝隙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Ⅱ类(n=50),缝隙位于左心房顶部,Ⅲ类(n=24),缝隙位于二尖瓣环峡部.其中130阵消融成功,其余16阵因消融反应欠佳后经药物或体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6.2±6.7)个月,82.5%(66/80)的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多为大折返机制,且与"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这些缝隙主要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非接触标测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这些缝隙并指导消融.

  • 阵发性心房颤动机制的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初步研究

    作者:姚焰;张澍;唐闽;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目的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仍不甚明了,尤其缺少人类在体的心内标测证据.本组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观察PAF的机制并指导消融.方法 15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34~66平均(52±9)岁,左心房(left atrium,LA)内径22~40(32.6±6.2)mm.均经房间隔穿刺在LA内对PAF进行非接触式标测,观察冲动的传导,并在其指导下对关键的传导通路进行线性消融以终止PAF.结果 15例中有7例自发和8例诱发的PAF,等电位标测显示PAF时LA内的冲动大致可归纳为以单个折返性波阵面为主(Ⅰ型)和有2个子波(Ⅱ型)的两种类型.其冲动的传导表现出总体的随机性与局部或一定时间相对有序相交织存在的特点.PAF平均周长(161.3±20.0)ms,其中Ⅰ型PAF为(165.4±20.7)ms,Ⅱ型为(153.3±17.2)ms,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论是自发还是诱发(经冠状静脉窦远端350~600次/min S1S1刺激)的PAF,左、右肺静脉(pulmonary vein,PV)口周围,LA上部及后壁均是折返或子波的主要传导通路.4例PAF在LA上部可见明显的狭窄传导区,此处放电3~13次平均(7.0±4.5)次(55~60 ℃,30 s)即可终止PAF;另有7例在分别对左、右PV口周围的环形隔离完成时,PAF均如预期的那样终止.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2例PAF再发的患者再次标测的结果显示其机制与首次消融前标测结果相同,但消融线上存在缝隙,针对缝隙消融后PAF被终止且不能被诱发.结论本组结果初步提示,PAF是由LA内随机与相对有序相交织的折返激动所维持,LA顶部、PV口周围是折返的主要基质并可被线性消融阻断而终止PAF.对PAF发生和维持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导管消融治疗PAF的成功率.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内接触式标测与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

    作者:周淑娴;方昶;黄至斌;孔敏仪;王景峰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电生理特征

    作者:林亚洲;陈林;杨志平;连亮华;陈建泉;吴梅琼;翁川晴;廖学文

    目的:本文通过三维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寻找起源点,结合接触式电压标测,探寻与比较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 RVOT)起源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因RVOT起源的室早、室速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51例,分为室速组和室早组。研究病例接受非接触式标测( Ensite Array球囊,美国圣犹达公司),早起源点( EA)、突破口( BO)标记后进入传统接触式双极标测,生成窦性心律下RVOT包括肺动脉瓣上区域电压图,并与非接触标测起源点进行匹配分析。结果51例患者消融术总体成功率为94.1%(48/51)。室速组(23例,均为非持续性室速)成功率为95.7%(22/23),室早组(28例)成功率为92.9%(26/28)。窦性心律状态下,消融成功靶点电压室速组低于室早组[(1.0±0.9) mV对(1.8±1.6) mV,P=0.045];心律失常发作时,室速组和室早组靶点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靶点领先体表QRS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4.0) ms对(39.2±3.6) ms,P=0.180]。室速组[19/23,(0.9±0.6) mV]起源点EA位于低电压区比例高于室早组[14/28,(1.0±0.8)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6%对50%,P=0.031]。室速组心室激动前10 ms斜率(dV/dt)小于室早组(0.9±0.7对1.7±1.1,P=0.010)。室速组EA到BO时限(EA-BO)长于室早组[(14.3±6.0) ms对(10.2±4.3) ms,P=0.044]。室速组需要≥2次扩大消融范围病例多于室早组(11/23对6/28,P=0.034)。结论非持续性室速起源点初始除极速率慢于室早,EA-BO时限较长且需更广泛消融。 RVOT起源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好发于心室低电压区(0.5~1.5 mV),非持续性室速为著。心室低电压区常位于RVOT-肺动脉过渡区域,RVOT局部电压标测有助于室速和室早起源点定位。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作者:姚焰;张澍;郑黎晖;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目的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所致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可提供快速而准确的标测并指导消融.方法 32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37.2±13.8)岁,其中14例有晕厥/黑矇史,2例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有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送入EnSite多电极矩阵导管进行非接触式标测.结果 全部患者共诱发出67阵室速,其心电图形态不同,但均为左束支阻滞形室速.频率130~310(210.0±32.2)次/min,其中42阵室速的频率≥200次/min.24例(75%)患者有≥2种形态的室速.在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对室速的起源进行了片状消融.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84.4%(27/32),15.6%(5/32)的患者经消融后室速频率明显减慢.随访9~72(28.6±16.0)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晕厥/黑矇.术中无并发症.随访期间81.3%的患者不服药亦无室速发生,其余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ARVC所致的室速可在非接触式标测的指引下经片状射频消融而消除或获得明显改善.本组无一例发生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某些患者消融后可能出现迟发效应.

  • 接触式与非接触标测在术中偶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中的作用

    作者:何斌;储慧民;丰明俊;郁一波;杜先锋;刘晶;陈晓敏

    目的 探讨接触式与非接触式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在指导术中偶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FPVC)射频消融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标测方法将32例术中偶发的症状性频发FPVC患者分为接触式标测组(13例)和非接触式标测组(19例),比较两组心内膜早激动时间(EEAT)、消融时间、手术时间、X射曝光时间及成功率等.结果 非接触式标测组EEAT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的起点提前,放电次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即刻成功率、6个月随访成功率,与接触式标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接触式标测比较,非接触式标测在指导术中偶发性右室流出道FPVC的消融上更具有优势.

  •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起源于His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

    作者:余志华;韩宏伟;程光辉;李振;张劲林;邓成钢;苏晞

    目的:回顾分析起源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体表心电图(ECG)特征,及应用非接触标测技术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选择8例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患者,分析12导联ECG特征,并分析采用Ensite array球囊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8例患者中,早激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其12导联ECG中Ⅰ、aVL、V5、V6导联均呈振幅较高的R型,V1导联均呈QS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多在V3~V4导联之间.其中7例成功消融,另1例因距离His束太近,放电时出现Ⅰ°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8例均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成功消融的7例随访了3~23(12±7)个月,无PVCs恢复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具有其特征性,非接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此类PVCs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 应用Ensite3000 Array非接触标测行房颤射频消融的介入配合

    作者:王健;何新民;张育

    心房纤维性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5%~1%,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达5%,超过75岁者发病率达10%,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颤发病率则高达40%.房颤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在于其高达正常人5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如脑卒中等),和显著增加心衰的发生率、死亡率,因此,恢复患者的窦性心律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Ensite3000 Array等电位激动标测是利用非接触式标测球囊记录一个心动周期的激动,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关键区域并制定消融策略和部位,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自2009年以来我科对房颤患者应用Ensite3000 Array系统行射频消融,现将介入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