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AMD并发CNV的影像学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FFA和OCT对AMD并发CNV观察的相关性,及AMD并发CNV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5月~2008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1例(127眼)的AMD患者均经裂隙灯、显微立体检眼镜、FFA、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根据FFA及OCT各自检查出CNV的病例数,将结果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这组已确诊为AMD并发CNV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高血压、远视及吸烟史进行统计,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OCT为依据诊断出AMD并发CNV的患者55例(87眼),以FFA为依据诊断出AMD并发CNV的患者26例(32眼),2者对CNV的检出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1.95,p<0.01).年龄、教育程度、高血压及吸烟史与AMD并发CNV的发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p<0.05);性别、远视与AMD并发CNV的发生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D并发CNV的诊断中OCT与FFA相比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准确率,是AMD并发CNV诊断的首选检测方法.高龄、低学历、高血压、吸烟是发生AMD并发CNV的危险因素.
-
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行黄斑转位术后发生暂时性幻视
作者报道2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在单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行视网膜切开、脉络膜巩膜折叠黄斑转位术后24小时出现幻视,分别于术后3天和7天幻视消失.患者有正常认知力、定向力及洞察力,无精神症状.此症状是典型的Charles Bonnet综合征(CBS)的表现. 病例1:女性,84岁,主诉右眼视力下降8个月.无精神病史.视力:右眼20/40,左眼1/200.右眼老年黄斑变性继发黄斑中心凹下典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左眼黄斑盘状瘢痕.患者右眼在球后麻醉下行限制性黄斑转位手术,包括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人为造成视网膜不完全脱离,颞上象限脉络膜巩膜折叠,气液交换.患者在术后第1天眼垫去除前出现幻视.此时右眼视力为手动,玻璃体腔有40%的气泡,下方视网膜脱离.至术后第3天视网膜复位,行近黄斑中心凹处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光凝,视力提高,1周后幻视消失.术后5个月由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患者右眼视力仅为眼前指数. 病例2:女性,83岁,主诉左眼视力下降数月.无精神病史.视力:右眼20/300,左眼20/400.眼底见右眼黄斑地图状萎缩,左眼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下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左眼行限制性黄斑转位术.术后第1天,患者在去除眼垫前出现幻视.左眼视力为手动,玻璃体腔有55%的气泡,下方视网膜脱离.术后第3天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为20/400,幻视消失.由于黄斑下出血,术后6个月左眼视力仅为20/300. Charles Bonnet综合征是一组以具有正常认知力和洞察力而出现幻视为特征的综合征,通常发生在由眼部疾病造成视觉剥夺的老年人.此病需与眼部手术后双眼覆盖所引起的"黑盲性精神错乱(Black Patch Psychosis)"和由抗胆碱散瞳药物全身毒性反应所致的幻视相鉴别.后两种情况患者均表现为躁动,不安,易激动,无定向力及意识模糊,而Charles Bonnet综合征无上述表现且只遮盖单眼. 作者认为上述病例的观察结果为理解Charles Bonne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信息.1,幻视很快发生于黄斑转位术后视网膜脱离和视力差时.2,幻视消失于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提高时.视网膜的附着状态、视力的急剧变化与幻视的出现和消失之联系支持了幻觉剥夺理论,即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输入减少使以前的知觉加入到意识中产生了幻觉.
-
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迅速,这对于推动我国眼科事业的蓬勃发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眼科医疗水平的差距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始开展了玻璃体手术,80年代初开展了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90年代起利用玻璃体手术技术进行人眼视网膜移植。虽然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起步较晚,但在全国眼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蓬勃发展。由80年代后期开展的玻璃体手术,发展至 90年代的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及人眼视网膜移植手术。但总体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除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外,主要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进入新世纪的我国眼科医师应当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成熟发展。 一、严谨求实、循序渐进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虽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大多数省市级医院已购置了开展玻璃体手术的器械,具备了开展玻璃体手术的硬件。但由于各种原因,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地区、医院甚至医生之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水平仍参差不齐,倘若在这种情况下普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将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致使一些应该治好,且能恢复光明的患者失去了治疗机会。目前,有些单位尚未完全具备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基本条件,单纯追求新设备匆匆上马,而忽略了对手术医师基本操作技术的严格培训,结果造成手术失败,导致患者眼球萎缩。这种所谓“只求发展,不重效果”,只求“干中学”,不重视基本功训练的不良倾向,应引起眼科界的高度重视。
-
双眼血管样条纹伴脉络膜新生血管
患者女性,4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个月余,于2007年6月1日来北京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远视力为0.3,近视力为J7,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arly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视力表检查为45个字母;左眼远视力为0.25,近视力为J7,ETDRS视力表检查为43个字母.诊断:双眼血管样条纹伴双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给予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 mg治疗.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发生相关因素及其OCT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探讨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与CNV形成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34例(60只眼)近视患者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FFA、OCT检查有无CNV,记录黄斑区病理性改变.以眼轴及屈光度为标准将病例分为实验组(眼轴≥26mm,屈光度≥-6.0D)和对照组(眼轴<26mm,屈光度<-6.00D),并将结果用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50只眼中39只眼发生CNV,对照组10只眼中1只眼发生CNV.实验组CN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眼轴、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0只眼FFA检查36只眼查出CNV,14只眼未见CNV荧光表现;OCT检查39只眼查出典型CNV图像,11只眼未见CNV.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OCT与FFA对CNV的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轴越长,屈光度越大发生CNV的机率越高,眼轴的长短、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有相关性.OCT同FFA对病理性近视CNV敏感性无明显差异,OCT在眼底存在少量出血、机化瘢痕、色素沉着等情况下OCT能较FFA更明确地发现CNV.OCT对病理性近视CNV有特征性的形态表现,可作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补充检测手段.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检查证实的各原因所致的黄斑部CNV患者27例30眼,其中老年黄斑变性9例11眼,高度近视12例12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简称"中渗")5例5眼,血管条纹症1例,双眼.于2000年6月~2001年9月行TTT治疗,治疗采用IRIS半导体激光,波长810nm,光斑根据CNV病灶大小0.5~3.0 mm,能量180~350 mW,时间60s,治疗后病灶颜色不变或呈淡灰色.随访期8~24个月.结果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6眼,占20%,均为中渗或高度近视眼;21眼视力改变不超过2行,占70%;3眼视力下降2行,占10%.19眼于术后复查荧光血管造影,CNV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或闭塞.结论TTT对多种原因所致的黄斑部CNV均有稳定作用,其作用可持续较长时间.治疗参数因患者眼底色素含量不同而有所差异.终治疗效果与治疗前病程、CNW的位置及治疗参数的适度有关.
-
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临床研究进展
近20年来,随着FAG和ICG的发展,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越来越受到眼科界的关注,并认识到它对患者的视功能有严重影响.人们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发生机制、诊断、自然病程及对视力的影响作了研究,并探索用激光光凝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以保存患者视功能.
-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引发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随着国外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的得出和临床应用经验增多,PDT治疗在适应证、疗效评估、重复及终止治疗标准、重复治疗间隔时间、安全性、联合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24例2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3.0mm,照射时间60s,能量L00~300mW,随访2~22个月.通过视力,裂隙灯加+78D双凸透镜及FFA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7只眼,占68%,无变化者8只眼,占32%.治疗后1~6个月FFA复查,有效20只眼,占80%,无效5只眼,占20%.结论TTT对治疗黄斑下CNV有良好的效果.
-
玻璃体腔注射气体联合Avast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黄斑区网膜下新鲜出血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气体联合Avast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黄斑区网膜下新鲜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3例3眼,年龄48~72岁,男1例,女2例.出血时间3~14d,视力HM~FC.经眼底检查、FFA、ICGA、OCT证实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术前抗生素眼水点眼,手术室无菌条件下于角膜缘后4mm注入C3F8 0.3~0.6ml,Avastin 1.25mg/0.05ml.术后坐位且平视,术后1d、3d、1周、1个月复查眼底,观察出血吸收情况.术后1个月行眼底检查、FFA、ICGA、OCT检查.结果 术后3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好视力提高至0.4,出血部分吸收或被推移离开黄斑部.术后1眼出现高眼压,应用局部药物后控制到正常范围.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气体联合Avast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黄斑部网膜下新鲜出血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
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31眼行玻璃体切割、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15例、近视性10例、特发性2例、血管样条纹病变2例和真菌性眼内炎1例2眼.结果随访3~18个月,视力增加3行以上者5眼(16%),视力稳定在±2行以内者25眼(81%),视力下降3行以上者1眼(3%).术后视力提高的5眼中,中心凹处均有色素上皮残留.结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可稳定或改善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患者的视力,视力预后与色素上皮的损伤部位有关.
-
MMP-2和MMP-9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表达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表达,探讨MMP-2和MMP-9在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标本取自AMD患者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和视网膜下膜取出术获得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17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 17例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MMP-2和MMP-9表达阳性,正常人视网膜无MMP-2和MMP-9表达.结论 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有MMP-2和MMP-9的表达,MMP-2和MMP-9可能通过降解Bruch膜,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生长,参与AMD的病理变化过程.
-
经瞳孔温热疗法新进展
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采用810nm激光,治疗后极部多种体积较小的脉络膜视网膜肿瘤.近年来,人们摒弃了治疗时视网膜上需产生不同程度可见光斑的传统光凝治疗观念,TTT试图以不产生可见反应或仅见轻微颜色反应来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本文综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肿瘤坏死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其他相关炎性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M)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手术切除的ARMD患者的CNVM中TNF-α的表达.结果所有检测的10例CNVM TNF-α染色呈阳性.阳性染色细胞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及巨噬细胞为主,且多见于新生血管增殖活跃的区域.其他炎性反应因子例如ICAM-1及HLA-DR也有所表达.结论TNF-α很可能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疗效观察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i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中心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病理基础,常见于湿性增龄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激光治疗在封闭CNV的同时也损伤了视网膜组织,并且适应证严格、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光动力学疗法遏制CNV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提高视力且易复发,价格昂贵.手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放射性疗法疗效存在争议,以上均是在CNV形成后进行的对症治疗而已,并未从病因或病变发展进程中去阻断它.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分析(附156例报告)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发达国家中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现在认为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基底膜两侧膜性物质沉积所引起,临床表现为玻璃膜疣drusen),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RPE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形成。对此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并指导临床治疗。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1月对贵州省黔西南地区156例165眼AMD患者进行FFA 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经瞳温热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瞳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初步疗效.方法:对9例14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为湿性ARMD(12眼为隐匿型、2眼为经典型)的患眼行TTT治疗.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cular membrane,CNV)的范围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术后对眼底改变、视力、眼底血管造影复查,随访1~22(平均11.67)mo,以观察疗效.结果:经TTT治疗后,至末次复查时11眼(79%)出血、水肿、渗出消失、病灶斑痕化,3眼(21%)的出血、水肿、渗出明显减轻.5位患者的8眼患眼有TTT后的FFA及ICGA复查,显示其中6眼的原病灶渗漏消失、CNV消退,2眼的渗漏明显减轻.治疗后视力提高的有4眼(29%),稳定的有7眼(50%),下降的有3眼(21%).除2位患者的2只患眼(14%)分别在第一次治疗后的第4和第5mo经造影复查后,接受了原病灶的再次TTT外,其余患眼(86%)均只进行了一次TTT.结论:TTT对湿性ARMD有较明确的疗效,经济安全,其远期疗效需更多病例观察.
-
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护理体会
脉络膜新生血管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脉络膜内层的玻璃膜可因变形、老化、外伤等原因而发生破裂,如果此破裂部位位于眼底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附近,脉络膜毛细血管则可由此裂隙向内生长而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从而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终形成瘢痕,致使中央视力严重损伤[1],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均可在眼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严重的致盲眼病,自2000年以来光动力疗法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疗法,它是利用激光照射,将靶组织的光敏剂激活产生化学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因护理不到位常可影响治疗效果.我院通过此项新技术治疗30例患者,护士通过完善治疗前准备、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健康指导及康复配合训练、准确按时给药、积极给予营养支持与指导,密切监测视力变化是光动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