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诊断和内镜治疗进展

    作者:彭智愚;孔清泉

    椎体后缘离断 ( posterior apophyseal ring separation, PARS ) 是一类多发生于青少年,特别是青年运动员的疾患,常合并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 及腰椎管狭窄症 (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1-2].据报道,在所有年龄的 LDH 患者中,PARS 占 5.35%~8.20%[3],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更高,分别可达 19% 和42%[4].PARS 因与单纯 LDH 或 LSS 表现相似,临床易误诊或漏诊,并且由于骨性致压因素的影响,PARS 患者的症状较单纯 LDH 严重[5].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存在神经根性症状或马尾神经损伤表现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 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何江涛;陈检文;张志明;蔚芃

    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患者34例,行X线、CT、MRI检查确诊.均行游离骨块及相应节段椎间盘切除.先行椎间盘切除,扩大椎间隙,构建与离断骨块相适应的沟槽,采用咬、刮、凿等技术切除骨块.Takata分型中13例Ⅲ型离断患者行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Ⅰ、Ⅱ型离断患者,单侧出现神经根症状者行患侧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11例;双侧出现神经根损害者行双侧开窗5例;椎管狭窄明显、伴有椎体滑脱行全椎板切除5例.若离断骨块较大,侧隐窝狭窄,脊柱不稳患者同时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11例.随访时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价近期疗效.结果:随访11个月~4.6年,平均2.7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2.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2分,除1例Ⅱ型、1例Ⅲ型离断患者外,其他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优良率94%.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的术前诊断及对离断骨块类型、位置的准确掌握及切除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孟庆勇;母心灵;潘玉林

    目的 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探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3月期间共手术治疗10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男8例,女2例,年龄18 ~40岁,平均27岁.根据症状及CT检查显示骨块突出部位采取不同手术方式.4例单侧开窗,2例单侧半椎板切除,2例双侧开窗.2例采用一侧半椎板切除,另一侧开窗,6例切除了骨块,4例骨块未予处理.10例均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8例腰痛及下肢症状基本消失;2例偶有腰痛发作.但较术前减轻,其下肢症状消失;1例足下垂病人术后1月症状明显恢复,足背伸肌恢复到4级;2例马鞍区麻木患者感觉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还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损伤逐步引起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终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椎体后缘骨块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椎管内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彻底减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黄承军;苟凌云;张贤;娄宇明;王力平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8例患者在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优15例,良3例.结论该病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发育缺陷及椎间盘突出共同作用的结果,保守治疗通常无效,手术减压效果优良.

  • 后路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黄骏;周跃;李长青;唐易

    目的 探讨腰椎问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对12例离断骨块突向椎管侧方或旁中央侧方的腰椎问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借助相关特殊器械采用后路内窥镜技术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5例.所有病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硬脊膜破裂致脑脊液漏,无神经根损伤,无血肿致压.结论 后路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新技术,对治疗离断骨块突向椎管侧方和旁中央侧方的腰椎间盘突出并榷体后缘离断症有其适应证,但对较大的离断骨块及其突向中央区域者,不适宜行后路内窥镜技术手术.

  •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孔庆奎;吴珂;崔群生;于同刚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横断位、矢状位CT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命名.方法对18例患者共19个部位进行CT扫描并进行矢状位重建.结果突出的椎间盘和离断的骨片突入椎管,横断位显示骨片后移,相对应的缺损区有髓核组织充填;矢状位上有15个显示离断骨片呈条状后翘,与椎体后缘形成一“V”形缺损区,4个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15个与椎体离断;4个仍然相连.椎体后缘有骨性缺损,缺损边缘硬化.结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椎间盘突出对椎体后缘的挤压,骨片离断是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建议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这一称谓.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张海波;王义生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6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平均随访2年4个月,依据Nakai疗效标准分级,优14例,良10例,可2例,差无,优良率为92.3%.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位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手术治疗要求在减压彻底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的骨性结构和非致压且非碎裂游离的椎间盘组织.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郭勇;苏莲英;谭伦;黄迅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一种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被越来越多地认识.我们自1996年以来收治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7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腰椎 椎体后缘离断
  •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诊断

    作者:周继良;龚洪翰;陈业媛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制和CT表现,加深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认识.方法 16例患者均行轴位CT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结果 16例患者中,发生在L5后上缘4例,S1后上缘12例.16例均表现为椎体后缘低密度骨质缺损区及离断骨片向后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结论 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突出椎间盘挤压其邻近椎体骨质,从而使其形成离断骨片.CT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突出椎间盘邻近椎体后缘的骨质缺损区及离断骨片影.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薛静波;晏怡果;王文军;王程;李丹;李学林;欧阳智华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方法] 2012年9月~2015年9月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 ~ 25岁,平均18.80岁.责任节段k 1例、L3/4 6例、L4/5 15例、L5/S1 6例.25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手术时间60~ 170 min,平均90 min.1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而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根及马尾损伤并发症.1例术后第5d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2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8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81±2.73)分下降至(1.63±1.12)分(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74±2.30)分下降至(0.81±0.55)分(P<0.05),ODI由术前的(52.55±19.22)%降至(11.88±7.60)%(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优18例、良7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能保留腰椎活动度、明显缓解症状,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术后12个月腰椎MRI显示手术节段椎体后缘获得良好塑型.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CT诊断

    作者:李洪江;黄红娟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4~S1,以L5发生率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客忽视的重要因素.

  • 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近期疗效

    作者:左云周;孔清泉;李晓龙;徐练;胡帅;曾建成;宋跃明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3年1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13~46岁,平均26.7岁.29例有明确腰部外伤史.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其中L4、522例,L5、S135例.离断骨块为侧方型25例,中央型32例;位于L4椎体后下缘9例,L5椎体后上缘13例,L5椎体后下缘8例,S1椎体后上缘27例.均采用症状侧单侧入路(椎板间或椎间孔入路),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部分或完全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 术中均准确定位,无神经根损伤、血肿形成及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0~85min,术中透视次数2~15次,术中出血量3~10mL.术后影像学检查示离断骨块未切除16例,部分切除32例,完全切除9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Macnab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获优4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4.7%.结论 经症状侧单侧入路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具有损伤小、对腰椎正常结构破坏小、出血量少、康复时间短等优势,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

  • TNF-α和PGP 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何江涛;田维科;何姝;蔚芃

    目的:观察TNF-α、PGP 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分布,探讨其与椎体后缘离断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例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病椎软骨终板与4例椎体骨折伤椎软骨终板作对照研究.病椎标本包括离断缘及远离离断缘软骨终板组织.切片行TNF-α和PGP 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光密度值(OD值),观测其在椎体软骨终板的表达与分布.结果:骨折椎体的软骨终板内未见TNF-α和PGP 9.5免疫组化阳性染色.椎体离断缘软骨终板组织中,TNF-α和PGP 9.5表达均高于远离离断缘的软骨终板组织(P<0.05).结论: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软骨终板中均有表达,终板不同区域其表达存在差异性,局部高表达与椎体后缘离断有密切关系.

  •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近期临床观察

    作者:唐小松;李越;楚福明;吴忌;王艳杰

    目的 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29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症状侧单侧(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经过6 ~18个月的随访,中位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5.3±2.1)分,术后6个月为(1.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术前为(76.3±25.9)分,术后6月为(16.9±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满意程度:优2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内镜下离断骨块是否完全摘除需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判定离断骨块稳定性,以神经根或硬膜囊充分减压为目的,并评估完全摘除后对椎间盘纤维环强度影响程度.

  •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诊断

    作者:毕文清;毕文广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理和CT表现,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轴位及部分冠、矢状位重建的CT扫描.结果:本组病例离断骨片均来自椎体后上缘,以S1居多,后移骨片前方骨质缺损区为间盘组织充填,周边硬化.结论:椎体后缘骨片离断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椎间盘突出的推压,为继发改变,认同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命名.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邓建龙;陈峰嵘;龚灏;肖小柱

    目的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探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0 例腰椎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选择.结果 10 例患者中,6 例表现为单侧腰腿痛,4 例为双侧;4 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其中2 例伴有马尾神经受压.CT检查显示全部病例腰椎椎体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其相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为椎间盘髓核组织,其中7 例椎间盘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骨.10 例均行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其中6 例同时行离断骨块切除.全部病例经3~3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本病发病机理主要还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损伤逐步引起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终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椎体后缘骨块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椎管内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彻底减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杨斌辉;许洪贵;李维

    目的:对9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CT扫描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查,并对照症状体征进行诊断,手术加以证实.结果:病变主要见于L4、5椎体后上缘或下缘,典型的X线表现为病椎后角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可见椎体后缘类园形或囊状骨质缺损,呈典型的许莫氏结节,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的骨块与椎间盘髓核组织一起构成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X线片、CT、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关键词: 腰椎 椎体后缘离断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