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内镜两种术式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沈斐;黄开;潘文明;吴建

    目的 对比脊柱内镜两种术式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椎板间隙入路入手进行治疗,为常规组,一组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为(8.52±0.62)分,JOA评分为(28.34±0.62)分,腰骶大前后屈伸角度为(37.71±4.22)°,腰椎侧曲活动角度为(40.65±1.12)°,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39、0.9162、0.6242、0.3002,P>0.05).观察组腰骶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与常规组(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36,P>0.05).结论 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二者疗效相当,但从起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的应用范围更广.

  • 脊柱内镜日间手术模式治疗腰椎疾患失败病例 分析及其防治策略

    作者:辛志军;郑国权;张西峰;黄鹏;张雪松;陆宁;王岩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在日间手术模式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失败原因并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经我院脊柱外科日间手术病房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2319例,其中男1433例,女886例,平均年龄43.44±16.43岁.统计并分析所有未能顺利完成日间手术模式下脊柱内镜治疗的原因.结果:185例(8%)病人未能于住院当日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包括入院后术前再评估不适合行日间诊疗71例(38.4%)、术后不适合出院102例(55.1%)、以及术后出院3周内再入院12例(6.5%).结论:脊柱内镜日间手术模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仅具备脊柱内镜技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可有效降低医疗花费,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总体疗效满意.术前仔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强化无菌观念以及不断提高手术技能等均可有效减少治疗失败的发生.

  • 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王文;孙金子;康宁超;马维平;马俊萍;单素英;张可

    目的:探讨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就诊于我院的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评价治疗前后病人椎间高度、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学(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手术后病人颈椎曲度测量值较手术前显著增加(P<0.01),手术前后病变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病人VA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JO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有效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感觉障碍,临床疗效确切,且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

    作者:晏怡果;齐蔚霖;薛静波;欧阳智华;李学林;王程;胡文凯;王文军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高度移位型LDH的手术相对比较困难,入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的技术要点、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13例向尾侧脱出移位,6例向头侧脱出移位;责任节段包括L3/4 1例,L4/5 11例,L5/S1 7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为63.5%±10.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腰痛(5.2±2.1)分,腿痛(7.1±2.4)分.14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5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0 min.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0.8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0.8%±6.8%, VAS腰痛评分(2.1±1.1)分、腿痛评分(1.8±0.9)分.与术前相比,ODI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4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7 d腿痛症状复发,椎间孔镜下探查未见再疝出,消肿镇痛等对症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时,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的选择需根据LDH的节段与移位的方向个性化选择.

  •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旻宇;滕红林;黄克伦;王宇;林超伟;吴诗阳;王建洪

    目的: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 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 作者:

    关键词:
  • 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

    作者:朱旻宇;李驰;滕红林;王靖;王宇;周洋;黄克伦;林超伟;吴诗阳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vs.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vs.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 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作者:杜航政;卢长巍

    近年来,微创脊柱内镜技术以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目前在临床研究报道中创伤小、治疗效果获得普遍肯定的椎间盘摘除术式.然而,临床医师要使内镜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需要在实践中对这一技术进行不断改良及探索,使微创脊柱内镜技术的适应证变得越来越广泛.进一步拓展手术适应证、更加精准、更加注重微创、更加关注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的必然发展方向.

  • 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作者:张俊;余化龙;刘亚东;黄晓华;管景

    目的 研究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人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在脊柱内镜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均获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背疼痛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臣床休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7 d及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3个月及1年的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I),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同时可明显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 脊柱内镜两种术式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孙海滨;邱玉金;李明泽;盖利;张恒维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与“BEIS入路”2种手术方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纳入我科收治的因L5/S1椎间盘突出症在脊柱内镜下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98例患者,分别采用“椎板间隙入路”及“BEIS入路”技术,随访12个月.结果:2组术后脊柱ODI评分及JOA评分及患者术后3、6、12个月腰椎大前后屈伸、侧屈活动角,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2种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两者术后短期内对腰椎活动度影响无明显差异,术后腰椎活动度均能达到正常,但“BEIS入路”适应证更广.

  • MED与PTED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宋富立;倪建峰;何世达;池洪波;王振山

    介绍了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matio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的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了2种术式各自的适应证、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阐明了PTED在软组织保护、出血量等方面具有优势,而MED则在远期疗效方面更稳定.指出了临床医生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患者情况及脊柱内镜特点,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术式.

  • 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张孝平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运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53)与对照组(n=47).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内镜运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减少疼痛.

  • 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作者:朱小建;徐冠华;曹建华;秦晓东

    目的:观察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Joimax公司常规绿色、黄色和红色环锯依次扩大椎间孔,观察组椎间孔成形采用克氏针引导直径8.5 mm环锯一次性成形技术.比较两组椎间孔成形时间、成形过程中透视次数、手术总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椎间孔成形时间、成形过程透视次数、手术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优良率(96.9%)与对照组(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一过性L4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对照组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两组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大血管损伤.结论: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的技术在椎间孔镜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椎间孔成形的操作步骤、椎间孔成形时间及X线暴露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 靶点技术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沈晓峰;陆斌杰;夏凯文

    目的 探讨靶点技术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靶点技术行经皮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采用VAS腰痛和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盘突出体积变化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72 h、3个月、6个月VAS腿痛评分均较术前减轻(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2 h时VAS腰痛评分略有下降(P>0.05),但至术后3个月时才有改善(P<0.05).术后72 h、3个月、6个月直腿抬高度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健侧直腿抬高术后3个月也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术后72h、3个月、6个月ODI均较术前减少(P<0.05).椎间盘突出体积由术前的(1376.4±438.7)mm3下降到术后的(488.3±191.4)mm3(P<0.05).术后6个月,根据MacNab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优43例,良76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达93.0%.结论 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运用靶点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还能有效清除致压物,缓解患者腰腿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 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管减压术治疗L5~S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增功;刘晓;杨士翔;刘军;李志伟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管减压术(PEID)治疗L5~S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L5~S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PEID,采用VAS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6.89±37.21)m in,住院天数为(6.0±2.3)d,术后腰腿疼痛麻木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d和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3.00±1.30)分和(1.46±1.59)分vS.(8.06±0.98)分](P<0.05);术后3个月,参照改良Macnab标准:优27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为97.30%.结论 采用PEID治疗L5~S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保留腰椎稳定性的优点,能有效缓解腰腿疼痛麻木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经皮全内镜微创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邹欣欣;李超;于海洋;付青松;梁成民;焦伟;翟云雷;李海江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全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3-07-2017-07采用经皮全内镜下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7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PETD 31例,PEID 16例;突出节段L3-43例、L4-529例、L5-S115例;游离间盘按Lee分区:I区6例,II区9例、III区19例、IV区13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37 min.术后短期大腿前方麻木2例、硬脊膜损伤1例、行走神经根损伤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术后第1天和12个月的腰痛、 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按MacNab疗效评价,优33例、良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7.2%.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PEID更具有优势.

  • 全麻下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50例

    作者:于江涛;范少勇;陶志强;吴庭胜

    目的:分析全麻下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2月—2016年12月,在全麻下行症状侧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50例,患者均为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且均为单侧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透射次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术前和术后1天、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第1天,3、6、1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术前的评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的ODI指数为6.38±3.37,低于术前的67.62±9.89(P<0.05).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优4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6.0%.术中未见硬膜囊撕裂,术后未见椎间盘感染、椎管内血肿、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全麻下经皮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确切,可对单侧整个侧隐窝区所在神经根进行彻底的减压及松解,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 Key-Hole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陶志强;华鸿;周龙殿;吴庭胜;范少勇

    目的 探讨微创脊柱内镜下颈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key-hole)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6年-2018年来收治的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C3/4患者1例,C4/5患者3例,C5/6患者9例,C6/7患者7例)采取颈后路"Key-Hole"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椎体水平位移和角度位移、VAS视觉疼痛评分和JOA疼痛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随访1周、1、3、6个月后,患者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较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颈后路"Key-Hole"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可行且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行,但手术适应证较为局限.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蒋定元;唐国军;曹奇

    随着腰椎内固定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传统的开放翻修手术存在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近年来随着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发展与成熟,其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中的应用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入路、临床疗效、优缺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薛静波;晏怡果;王文军;王程;李丹;李学林;欧阳智华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方法] 2012年9月~2015年9月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 ~ 25岁,平均18.80岁.责任节段k 1例、L3/4 6例、L4/5 15例、L5/S1 6例.25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手术时间60~ 170 min,平均90 min.1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而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根及马尾损伤并发症.1例术后第5d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2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8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81±2.73)分下降至(1.63±1.12)分(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74±2.30)分下降至(0.81±0.55)分(P<0.05),ODI由术前的(52.55±19.22)%降至(11.88±7.60)%(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优18例、良7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能保留腰椎活动度、明显缓解症状,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术后12个月腰椎MRI显示手术节段椎体后缘获得良好塑型.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