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作者:赵堂海;郭明金;解远峰;战激光;张杰;逄晓军;秦少华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3例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Rutherford分级:Ⅰ级1例,Ⅱa级23例,Ⅱb级15例,Ⅲ级4例。单纯应用CDT 22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TA)17例,CDT+PTA+支架植入4例。结果本组导管溶栓时间为1~7天,平均(3±2)天。治愈32例(74.4%),Ⅰ级1例,Ⅱa级21例,Ⅱb级9例,Ⅲ级1例;其中单纯CDT 22例,CDT+PTA 6例,CDT+PTA+支架植入4例。有效11例(25.6%),Ⅱa级2例,Ⅱb级6例,Ⅲ级3例;均施行CDT+PTA治疗。2例(4.7%)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予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5例(11.6%)溶栓过程中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趾、保肢成功。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平均(48±19)个月。患者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章敏;陈忠;唐晓斌;寇镭;刘晖;罗晓云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取栓术后行术中DSA.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给患者行再次取栓操作或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行再次血管造影以证实疗效.结果 20例(76.9%)患者造影后再次取栓或介入治疗,其中18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分别行髂股动脉移行部补片扩大成型术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随访时间2~24个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第9个月出现跛行,其他24例未再发生急性肢体缺血、间歇性跛行和肢体麻木等.结论 急性下肢缺血术中DSA检查操作简单、快捷,可对手术疗效进行即时评价,同时为手术加介入的联合治疗提供条件.

  • 肢体外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

    作者:赵堂海;郭明金;解远峰;战激光;张杰;逄晓军;秦少华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 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2例,Ⅱa级83例,Ⅱb级52例,Ⅲ级15例。单纯CDT 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1~7 d,(4.0±1.5) d。随访时间12~108个月,(50±22)月。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105例(69.1%),其中Ⅰ级2例(100%,2/2),Ⅱa级77例(92.8%,77/83),Ⅱb级24例(46.2%,24/52),Ⅲ级2例(13.3%,2/15);有效30例(19.7%),其中Ⅱa级6例(7.2%,6/83),Ⅱb级19例(36.5%,19/52),Ⅲ级5例(33.3%,5/15);无效17例(11.2%),其中Ⅱb级9例(17.3%,9/52),Ⅲ级8例(53.3%,8/15),其中住院期间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2例二期截肢,余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15例心脏术后发生急性肢体缺血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远波;翟海昕;邓海波

    目的 总结15例心脏术后发生急性肢体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201 1年5月~2018年2月共15例发生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护理资料,通过观察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总结了从肢体灌注、抗凝治疗、康复和出院指导方面实施护理措施的经验和效果,提出不同于其他科室的护理重点.结果 15例心脏术后早期发生花斑、淤紫和发绀但未进行性加重的10例,术后进行性加重,出现溃疡/坏疽5例,其中累及上肢3例,左/右足及下肢2例.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管理,至患者出院时,全部的15例患者中有10例恢复良好,至出院时仍就出现於紫及溃疡/坏疽5例,其中2例患者要求出院.结论 通过对15例发生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护理经验的总结,给临床护理提供借鉴,促进患者的康复.

  •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程度分级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夏彩凤;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分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73例经造影证实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或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8.5岁.采集临床相关资料,对性别、年龄、缺血时间、吸烟史、其他合并症、肢体动脉栓塞史、梗阻原因(栓塞/血栓形成)等可能影响急性缺血分级的因素,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73例,79条患肢,急性缺血分级:Ⅰ级2例(3条患肢);Ⅱ级65例,其中Ⅱa级32例(34条患肢),Ⅱb级33例(36条患肢);Ⅲ级6例(6条患肢).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可影响患者缺血程度(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逐渐加重;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以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趋向于Ⅱb级.结论 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与急性肢体缺血分级有相关性.

  • 四肢军事训练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效果

    作者:赵堂海;秦少华;郭明金;解远峰;战激光;张杰;逄晓军;王立华;李梦文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军事训练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3 年3月解放军107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四肢军事训练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43例,均给予 CDT 治疗,其中单纯 CDT 22例,CDT +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TA)17例,CDT + PTA +支架置入4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为(3.0±2.2)d。本组治愈率为74.4%,总有效率为100.0% 。 2例(4.7%)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予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5例(11.6%)溶栓过程中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趾、保肢成功。43例均术后随访(48.3±19.4)个月,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 CDT 治疗四肢军事训练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适于战时伤病员的救治与后送。

  • 尿激酶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刘玉金;张孝军;宋伟祥;沈旭波;李浏博

    目的 探讨经导管灌注尿激酶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UniFuse溶栓导管灌注尿激酶治疗21例急性肢体缺血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导管接触溶栓 (CDT)临床疗效、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溶栓有效,临床症状缓解,保肢成功.1例因肾功能失代偿发生脑出血死亡,无其它出血、血肿、致残并发症.结论初步临床研究表明,CDT术治疗急性肢体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及支架植入,溶栓风险可控.

  • 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肢体缺血19例

    作者:卞路;殷世武;倪才方;杨超;段鹏飞

    目的 探讨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肢体缺血(A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19例下肢A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66~90岁,平均(77.7±6.8)岁.根据血栓清除率>90%为Ⅲ级、50%~90%为Ⅱ级、<50%为I级标准评价术后血栓清除率,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截肢及死亡率.结果 19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初次治疗后血栓清除率均>50%,其中Ⅲ级14例(73.7%),Ⅱ级5例(26.3%),下肢疼痛、缺血等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5例出现一次性肉眼血红蛋白尿,无穿刺点出血、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伤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保肢成功17例,保肢率为89.5%;术后6个月保肢率为84.6%(11/13),1年为80.0%(8/10).结论 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下肢AU安全有效,可快速恢复动脉血流,尤其适用于高龄、外科手术风险较大或有溶栓禁忌证患者.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临床异同分析

    作者:夏彩凤;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汪涛

    目的 探讨鉴别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7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DSA表现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52例)和动脉血栓形成组(2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病时间、梗阻部位、发病肢体性质、临床表现、缺血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动脉栓塞部位好发于髂股动脉(χ2 = 5.44,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部位(P = 0.02).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 = 4.15,P < 0.05)和运动障碍(χ2 = 9.42,P < 0.05) 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对侧动脉搏动相对正常 (χ2 = 18.10,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 = 10.01,P < 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 = 9.11,P < 0.05),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 = 5.44,P < 0.05).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合并糖尿病(χ2 = 12.37,P < 0.05)、高血压(χ2 = 7.96,P < 0.05)及吸烟(χ2 = 8.18,P < 0.05)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者(χ2 = 14.00,P < 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 = 4.24,P < 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 有助于鉴别两者的临床因素包括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对侧动脉搏动情况),梗阻的部位,既往有无间歇性跛行及栓塞史,缺血程度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 急性肢体缺血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娣;顾建平

    急性肢体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快速恢复肢体血流能减少截肢率,降低病死率.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腔内介入治疗急性肢体缺血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介入治疗急性肢体缺血进行综述.

  •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肢体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

    作者:赵堂海;郭明金;解远峰;战激光;张杰;逄晓军;秦少华

    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四肢急性动脉缺血的常见原因,是血管外科的急症,特别是肢体外伤后往往伴有软组织的损伤,使四肢动脉内膜受损,血管壁的光滑度下降,血液黏滞度增高而继发动脉血栓形成,并可导致四肢动脉的完全闭塞,引起严重的肢体缺血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1,2]。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血管腔内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共识[3,4]。笔者所在科从2005年3月—2013年3月应用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152例,现报告如下。

  •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解剖部位、性质与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徐克

    目的 观察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的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对影响其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31 例 ALI 患者按阻塞部位分组后,分析 ALI 发病时间和阻塞性质对介入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髂股动脉组和胴动脉组介入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分别为 88.24%(15/17)和 71.43%(10/14).血栓性和栓子性 ALI 有效率分别为 93.33%(14/15)和 68.75%(11/16).髂股动脉组:溶栓后 72 h 血管造影复查,6 例血管开通或部分开通(≥50%),占 35.29%(6/17).10 例需辅助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置入帮助血管开通.1 例需外科手术切开取栓.1 例并发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胴动脉组:溶栓后 72 h 血管造影复查.10例胭动脉及至少膝下 1 支血管开通,占 71.43%(10/14).3 例需外科手术切开取栓或截肢.1 例并发肌病肾病综合征死亡.结论 ALI 发病时间和阻塞性质不影响介入溶栓治疗的血管开通,血栓性阻塞较栓子性阻塞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阻塞的部位预示了介入治疗的效果.

  •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振辉;杜德坤;邓志国;刘军;凌韵;陈钧

    目的:评价使用 Solitaire AB 支架行机械血栓去除术在急性肢体缺血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组22例急性肢体缺血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36~87岁,平均(67.4±13.4)岁。肢体缺血Rutherford 分级Ⅰ级2例,Ⅱa 级8例,Ⅱb 级12例。DSA证实为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或联合导管溶栓。采用TIMI 血流灌注分级评价术后血流恢复情况及按 Cooley 标准评价疗效,30 d 时观察手术有效率、病死率、截肢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血管造影确定急性动脉栓塞16例,动脉血栓形成6例。术前 TIMI分级:0级14例,Ⅰ级8例。16例单纯行Solitaire AB 支架机械取栓,2例在血管狭窄闭塞部位永久性置入支架。6例取栓后辅以腔内接触性置管溶栓。术后患肢 TIMI 血流灌注评分Ⅲ级14例(63.6%),Ⅱ级6例(27.3%),Ⅰ级2例(9.1%),技术成功率90.9%。术后30 d 按照Cooley 疗效标准痊愈12例(54.5%)、良好6例(27.3%)、一般2例(9.1%)、差及截肢2例(9.1%),2例截肢患者其中1例死亡(4.5%),治疗有效率90.9%。术中发生血管痉挛2例,血管夹层1例,无血管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28个月,21例中有1例(4.5%)出院后3个月内同侧下肢动脉栓塞复发,再次行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存活21例患者19例患肢症状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缓解,另有2例1年内需截趾或低位截肢,治疗有效率86.3%,保肢率81.8%。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在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中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微创,安全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四肢动脉远端急性栓塞且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

  • 急性肢体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作者:耿洁

    急性肢体缺血在临床上病情凶险,进展快,对患者的危害巨大,治疗难度大,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急性肢体缺血的预后意义重大,现就如何对急性肢体缺血进行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进行综述.

  • 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血管腔内治疗

    作者:赵堂海;李梦文;王立华;解远峰;秦少华;战激光;张杰;逄晓军

    目的 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3例四肢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1例,Ⅱa级23例,Ⅱb级15例,Ⅲ级4例.患者均接受CDT治疗,其中单纯CDT 22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17例,CDT+PTA+支架置入4例.结果 本组导管溶栓时间为1~7天,平均(3±2)天.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32例(74.4%),Ⅰ级1例,Ⅱa级21例,Ⅱb级9例,Ⅲ级1例.其中单纯CDT 22例,CDT+PTA 6例,CDT+PTA+支架置入4例;有效11例(25.6%),Ⅱa级2例,Ⅱb级6例,Ⅲ级3例.均施行CDT+PTA治疗.2例(4.7%)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予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5例(11.6%)溶栓过程中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趾、保肢成功.43例(100.0%)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平均(48±19)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 CDT治疗四肢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适宜于战时伤病员的救治与后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