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卫星;高长辉;李锐;张天标;王华礼;孟庆军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3 ~31岁,平均27岁.血尿病史3 ~46个月,均合并蛋白尿.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1.0~3.0 mm,平均2.4mm;扩张段内径5.3 ~ 14.9 mm,平均9.1 mm.扩张段与狭窄段比值均>3.8例CT三维血管重建检查:左肾静脉受压明显,血流速度0.52 ~1.15 m/s,平均0.75 m/s;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9.3.~23.8.,平均18.6°.膀胱镜检查6例,均可见左侧输尿管口喷血.8例均行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术中将长5~8 cm直径1 cm的带外支撑环的e-PTFE人造血管固定于下腔静脉与肾门之间的左肾静脉外,以抵抗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迫,减轻肾静脉受压. 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55 ~140 min,平均63 min.术中出血量10 ~ 30 ml,平均14 ml.术中术后未发生外科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住院5~7 d,平均6d出院.术后随访3~20个月,血尿消失后未复发7例,7例尿常规检查正常.1例仍间断出现镜下血尿.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6.5~8.7 mm,平均7.4 mm;扩张段与狭窄段比值1.1 ~1.4,平均1.3;流速0.23 ~0.42 m/s,平均0.31 m/s;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51°~65°,平均57°. 结论 腹腔镜下人造血管外支架固定术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一种新术式,术中需暂时阻断肾动脉,无需离断左肾静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设计巧妙,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

  • 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大宏;张琦;刘锋;章越龙;万里军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0~35岁,平均25岁.肉眼血尿3例,活动后加重,合并蛋白尿1例;左腰酸痛伴左精索静脉曲张2例.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三维血管重建均提示左肾静脉压迫明显.扩张段与受压段直径比值均>3.膀胱镜检查3例可见左输尿管口喷血尿.5例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受压段外支架固定术治疗,术中用人造血管固定于下腔静脉与生殖静脉之间形成血管外支架以克服左肾静脉受压.结果 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5~70 min,平均67 min.术中出血量10~15 ml,平均13 ml.术中术后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术后5~6 d出院.肉眼血尿消失3例,左精索静脉曲张减轻2例.术后随访9~39个月,平均28个月,1例术前肉眼血尿、术后仍有轻微镜下血尿,4例尿常规检查正常.5例其余症状均消失,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血流通畅、受压现象消失.结论 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采用人造血管环绕左肾静脉抵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微创技术,手术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

  • 腹腔镜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江平;焦勇;许志斌;王程远;赵致广;张波;王禾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制作个体化血管外支架行腹腔镜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资料,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符合胡桃夹综合征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数据设计防移位血管外支架数字模型,以钛合金为原料通过3D金属打印机打印血管外支架.患者均行腹腔镜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游离左肾静脉至下腔静脉处,将支架植入受压的左肾静脉周围.结果 本研究共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21.5±4.6)岁.伴有严重肉眼血尿4例,蛋白尿1例,左侧腰痛5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5例.术前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受压处直径为(1.57±0.25) mm;血流速度为(164.40 ±55.27) cm/s;肾门处左肾静脉直径为(8.70±1.59) mm,血流速度为(10.70±2.21)cm/s.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1)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所有患者肉眼血尿、蛋白尿、左侧腰痛等症状在术后3~7d缓解.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症状复发,支架位置稳定.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示左肾静脉肾门处直径为(8.23±1.90)mm,与术前比较明显变细(P<0.01),血流速度为(21.20 ±3.88) cm/s,与术前比较明显加快(P<0.01).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的血管外支架,通过腹腔镜技术植入受压左肾静脉周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方法.

  • 可降解壳聚糖血管外周支持与静脉移植物早期结构的变化

    作者:杨斌;吴清玉;李巅远;阮英茆;宋民;谢涌泉

    目的探讨可降解壳聚糖血管外周支持(CES)对静脉移植物(VG)早期结构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提高VG通畅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兔右颈内静脉端-端吻合于同侧颈总动脉建立静脉移植模型,以有无CES干预分为支架组与无支架组(每组24只兔).术后1、2、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 结果 CES在术后2周开始降解.支架组VG,术后1~2周内膜、中膜的厚度和面积、PCNA指数在术后1周轻度增加,1~2周维持稳定,术后2周分别为(26.3±3.7)μm、(26.0±1.9)μm 、(0.56±0.08)mm2、(0.34±0.05)mm2与(11.5±2.1)%,明显低于无支架组的(56.4±9.4)μm、(47.6±4.9)μm、(1.17±0.08)mm2、(1.20±0.43)mm2与(36.6±2.9)%(P<0.01);术后4周虽然又增加, 分别为(31.7±1.6)μm、(31.7±1.6)μm、(0.72±0.12)mm2、(0.42±0.06 )mm2 与(13.4±1.2)%,但仍低于无支架组的(76.8±8.0)μm、(57.4±9.5)μm、 (1.27±0.17)mm2、(1.27±0.09)mm2 与(16.8±2.2)%(P<0.05).结论 CES可抑制VG内膜、中膜术后早、中期的增生;其降解特点影响其改善血管生物力学的效果.

  • 经编结构血管外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

    作者:金懿明;Wang Wen-zu

    背景: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外支架能在血管重建之后被人体吸收或排泄,不会造成毒害,但若材料的降解速度过快,强力保持性能差,则无法起到辅助血管重建的作用.目的:采用可降解纤维聚对二氧杂环己酮(polydioxanoce,PDS)编织经编结构血管外支架,观察其在体外降解过程中的外观、质量损耗和径向压缩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体外实验,于2007-11/2008-04在东华大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研究中心及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扫描电镜实验室完成.材料:血管外支架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自行制备,采用直径为0.20 mm的PDS单丝在小口径圆筒形经编机上编织而成.方法:选用pH值为7.4的生理盐水作为培养液,参照国标GB/T 16886.13-2001和国家食品药晶监督管理局YY/T 0473-2004标准对试样进行体外降解实验.主要观察指标:降解前后支架材料的外观形态、质量损失以及压缩回复件能的变化.结果:表观观察发现,PDS支架在降解8周后表面有明显腐蚀痕迹,降解12周后有破坏痕迹;支架在降解12周后质量开始严重损失:压缩性能测试发现PDS支架在降解12周内的弹性回复率的稳定性较好.结论:PDS纤维的降解时间较长,用其制作的支架压缩性能有较好的稳定性.

  • 静脉桥血管外支架的研究

    作者:罗俊辉;邹良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后,自体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血管外支架是预防静脉桥再狭窄的一种可行办法.本文综述了多年来静脉桥血管外支架在材料方面、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等文献以反映静脉桥血管外支架的研究进展.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

    作者:余咏潮;赵学维;徐志飞;何金;周俊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滋养血管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支架干预的移植静脉组中膜VEGF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外膜VEGF含量显著增高(P<0.05),中膜PCNA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膜滋养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管外支架可有效促进VEGF向外膜聚集,减少其在中膜、内膜聚集,进而促进滋养血管的生长,减少中膜增生,减轻再狭窄.

  • 血管外支架预防静脉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文标;郑家豪;连锋;傅于捷;吴学军;张谷兰;王小妹

    目的 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间置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20 ~ 25 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术后28 d取出双侧静脉桥血管,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图像定量分析获得静脉桥内、中膜厚度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桥血管内膜厚度分别为(0.4269±0.0794)mm和(0.1371±0.039)mm(P<0.05);中膜厚度分别为(0.4601±0.0628)mm和(0.259±0.0178)mm(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PCNA、PDG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20±2.17)% vs (2.34±0.68)%和(13.10±1.39)% vs (2.44±0.25)%(P均<0.01).结论 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抑制大隐静脉桥血管新内膜及中膜的增生,可能籍此预防静脉桥的再狭窄.

  • 血管外支架预防CABG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研究

    作者:潘文标;郑家豪;吕一峰;吴学军

    目的 采用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动物模型,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对静脉桥血管吻合口部位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25~30 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端侧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完全覆盖而不压迫吻合口.术后35 d取出桥血管,观察吻合口部位内、中膜增生情况.结果 近端吻合口对照组内膜增生较实验组明显增加[(0.6981±0.085 9)mm vs(0.376 0±0.064 5)mm,P<0.01],对照组中膜增生亦较实验组增加[(0.827 5±0.127 0)mm vs(0.6404±0.058 8)mm,P<0.01)];远端吻合口对照组内膜增生较实验组明显增加[(0.619 7±0.145 8)mm vs(0.413 0±0.097 2)mm,P<0.01)],对照组中膜增生亦较实验组增加[(0.8224±0.136 3)mm vs(0.578 6 ±0.1464)mm,P<0.01)].结论 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减轻大隐静脉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部位内膜及中膜增生,能够预防大隐静脉桥吻合口狭窄.

  • TSG-6在大鼠静脉桥血管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彪;张成鑫;龚文辉;许金国;葛圣林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大鼠移植静脉壁中的表达,探讨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移植后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制作血管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后12周切除移植静脉,应用苏木精-伊红观察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外膜增生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各膜厚度;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移植静脉壁内TSG-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和支架组的TSG-6、TNF-α和IL-1表达水平、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均显著低于非支架组(P<0.05).结论 TSG-6在大鼠静脉桥血管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TNF-α、IL-1炎症因子表达呈正相关性;外支架可能通过抑制移植静脉的炎症反应而限制移植血管壁增生.

  • PDS血管外支架体外毒性和体内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游庆军;段亮;肖明第;杜晓东;王峰;蒋锡初

    目的 观察血管外支架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DS)的体外毒性和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 按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MTT法进行PDS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并进行体内植入降解实验.结果 PDS网状支架材料对细胞形态、生长代谢和增殖不构成损害;PDS在体内12周左右开始加速降解,24周完全降解吸收,炎性反应也减退消失,材料区域被新生纤维组织取代,降解过程中未对周围组织产生不良刺激.结论 PDS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组织反应轻,可满足体内植入的要求.

  • 血管外PHA生物支架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家军;董念国;孙宗全;苏刚;陈新忠;邓勇志

    目的观察血管外聚羟基烷酸酯(PHA)可降解生物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根据有无支架干预分为对照组和支架组.术后1、2、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应用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外膜新生血管密度,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移植静脉局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支架组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PCNA指数、NF-κB和TGF-β1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静脉外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外PHA可降解生物支架防治移植静脉狭窄有一定作用,其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NF-κB、TGF-β1的表达及促进移植静脉外膜血管生成有关.

  • 可降解性PDS血管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动物实验观察

    作者:段亮;肖明第;游庆军;杨迪成;王文祖;王芳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只.对照组单纯行颈外静脉移植,实验组同时移植可降解性聚对二氧环己酮(PDS)血管外支架.术后4周取出移植静脉,测量其内膜、中膜的厚度和面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算细胞增殖率.结果显示,实验组PDS血管外支架与移植静脉壁之间形成了富含毛细血管的新生外膜,移植静脉中膜及内膜厚度、面积皆小于对照组(P均<0.05);其细胞增殖率为22%±11%,低于对照组的37%±15%(P<0.05).认为可降解性PDS血管外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早期可以明显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增生.

  • 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

    作者:余咏潮;赵学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自体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用血管外支架是预防再狭窄的一种可行办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地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本文就近年来VEGF在静脉桥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行腹腔镜下3D技术打印的血管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作者:郭宁娟;高小平;代艳;万小琼;李娜

    报告5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行腹腔镜下3D技术打印的血管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通过运用3D技术打印,即为患者"量身定做"一个钛合金多孔静脉血管外支架植入,并通过腹腔镜将其植入到患者体内,为受压的左肾静脉支起生命通道,解除了患者痛苦.认为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术前术后护理,预防感染及术后并发症,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自体股静脉复合血管外支架修复股动脉缺损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唐剑飞;范存义;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

    目的探讨复合聚乙丙交酯(PGLA)血管外支架对自体静脉修复动脉缺损的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以30只犬两侧股动脉各切除5cm,用6cm同侧股静脉移植修复,随机一侧复合PGLA血管外支架为A组;另一侧仅行自体股静脉移植为B组.术后1、2、4、6、8周取材,He、Masson和弹力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变化,进行图像分析,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两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和截面积都较正常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两组间内膜厚度、截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膜厚度和截面积较正常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管腔截面积与正常静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自第4周起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静脉PCNA阳性细胞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术后2周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B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A组,其中在术后前6周两者有显著性差别(P<0.01).实验中A组移植的静脉无明显炎症反应,PGLA血管外支架保持较完整的结构,强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复合应用PGLA血管外支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平滑肌增殖减少,管腔狭窄较少.

  • 自体股静脉复合聚乙丙交酯血管外支架修复股动脉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剑飞;曾炳芳;范存义;福拉默德;眭述平;姜佩珠

    目的报道聚乙丙交酯(PGLA)血管外支架复合自体股静脉移植修复股动脉缺损的实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犬两侧股动脉各切除5 cm,一侧用6 cm自体股静脉修复,为对照组(B组);另一侧在移植静脉上套1个PGLA血管外支架,为实验组(A组).术后分别检测两组移植静脉的血流动力学、血管壁组织形态和细胞行为的变化.结果两组内膜在术后1周即出现增殖,此后内膜厚度随时间递增直至第8周.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术后2周达到大值,此后逐渐减少.但无论内膜增殖还是细胞增生A组都远小于同时间段B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复合应用PGLA血管外支架通过有效控制移植静脉的扩张程度减轻移植静脉内膜的过度增生和管腔的狭窄,提高静脉移植修复动脉缺损的效果.

  • 血管外支架预防猪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家豪;潘文标;吕一峰;吴学军

    目的 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移植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将10只25~30kg普通长白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端侧吻合),一侧静脉移植血管放置涤纶外支架(实验组),另一侧作为对照(对照组).术后35d取出移植血管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对照组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增生较实验组明显增加(0.4872±0.0706mm vs.0.2259±0.0553mm,P<0.01);对照组中膜增生亦较实验组增加(0.6246±0.0859mm vs.0.4201±0.0615mm,P<0.01);对照组内膜面积是实验组的2倍,中膜面积是实验组的近1.5倍.实验组内膜及中膜内侧区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CNA从7.98%±4.06%减少至3.35%±0.95%(P<0.01),PDGF从9.47%±5.35%减少至2.67%±0.97%(P<0.01).结论 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抑制大隐静脉移植血管新内膜及中膜增生,可能预防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的再狭窄.

  • 后胡桃夹综合征行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作者:兰花;张波;李玉梅

    后胡桃夹综合征,即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穿过并受压,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可继发肾静脉系统及生殖系统静脉病变[1],属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一个特殊类型,临床较罕见.经过2年以上观察或内科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者可考虑手术及介入治疗[2].传统治疗有左肾静脉移位术、自体肾移植术、血管内及外支架植入术等[3],但传统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时间长.而医学3D打印技术近几年在心胸外、骨外、口腔、整形外科等广泛应用[4],泌尿外科领域少有报道.运用3D打印技术,术前可为患者"量身定制"高精度的手术方案和植入体,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2016年3月我科收治1例罕见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血管外支架微创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后腹腔镜下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张雪培;任选义;王声政;王天恩;魏金星;陶金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前入路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CS )的初经验,并分享首例手术经验。方法:对1例成年男性 NCS患者采用后腹腔镜前入路左肾静脉人工血管外支架置入固定术治疗,记录其手术过程并观察疗效。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无重要脏器和大血管损伤。手术时间80 mi n ,术中出血量50 ml 。术后肉眼血尿消失,无淋巴瘘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腹腔前入路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 NCS 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迅速抵达肾蒂大血管并容易暴露肾静脉,使支架置入变得简单易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