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作者:吕春燕;高磊;刘文杰;姜凯;林旭明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ICNV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对注射后1mo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者并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证实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结果:所有40例40眼患者均完成至少6mo的随访,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0±6.8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0.66±0.35,CFT为275.39±107 59μm.注药后1mo平均对数BCVA为0.30±0.29 (P=0.000),CFT 为185.39±45.77μm(P=0.000);本组患者经平均9.2mo的随访,平均对数BCVA提高至0.31±0.38(P=0.000),CFT降至192.38±55.52μm(P=0 000),均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符合视力提高者为27眼(67.5%),稳定者8眼(20.0%).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30次/眼,有63.6%患者在再注射术后1mo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ICNV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作者:刘文杰;高磊;东长霞;于华军;姜凯;林旭明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和黄斑容积(total macular volume,TMV),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6mo的观察随访.结果:患者30例30眼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72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1.03±0.55,CFT为364.97±151.83μm,TMV为8.36±1.84mm3,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logMAR,0.79±0.33;P=0.002),经平均9.7mo的随访,BCVA(logMAR, 0.70±0.40;P=0.004),CFT (272.93±81.06;P=0.005)和TMV (7.20±0.98;P=0.004)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18眼(60%),稳定者为 8眼(27%).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3次/眼,有50%再注射能在术后1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湿性AMD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 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治疗滤过泡血管化

    作者:冯梅艳

    目的:评价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贝伐单抗,avastin)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 1mg(0.04mL,25mg/mL)治疗滤过泡血管化的病例,患者均为复杂的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血管化,经分离结膜下注射MMC而失败的病例8例 8眼,bevacizumab注射后随访2~6mo.结果:注射后2wk眼压降低至正常占87.5%,滤过泡血管化消失占87.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高眼压、葡萄膜炎或其他眼内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治疗滤过泡血管化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早期应用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Bevacizumab (Avastin)对眼科疾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宋徽;任兵;高晓唯

    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作者: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 (Avastin) 联合白内障手术预防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再次激活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方法:对12例接受湿性年龄相关变性治疗的白内障患者给予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1.25mg bevacizumab (0.05mL).主要评价指标:视力恢复、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再次激活,及相干光断层成相术(OCT)对渗漏液体的评估.结果:患者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术后显著提高(脉络膜新生血管闭合后P<0.01,白内障发生后P=0.049,t检验).白内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8mo(标准差6.1,范围3~22mo),随访期内患者未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再次激活及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结论:在给予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的患者,白内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可预防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再次激活.

  • 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荆国利;高晓唯;任兵;肖云

    目的:评价Bevacizumab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对20只wistar大鼠40眼随机平均分4组.角膜碱烧伤后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药物溶剂和不同剂量Bevacizumab.比较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16d后角膜标本行HE检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间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发现各药物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新生血管对照组VEGF染色明显增强,药物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结膜下注射一定浓度的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形成的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

  • 利用注射器定位提高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工作效率

    作者:高磊;刘志强;刘文杰

    0引言Bevacizumab(Avastin, Genentech Inc, California, USA)是2004年通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一种重组人VEGF单克隆抗体,能竞争性地与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体结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减少新生血管形成[1].当我们敲入"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Avastin)"在PubMed进行搜索时会发现672篇与之有关的文章,这其中438篇(65%)为2008年以来所发表的,这说明尽管bevacizumab在眼科的使用上存在"Off-Laber"等问题,但鉴于其相对低廉的费用、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相对的高安全性,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仍然得到国际眼科界的普遍认可.

  • 玻璃体注射 Bevacizumab 治疗26例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陈锋;项道满;王建勋;刘恬

    目的:评价玻璃体注射 bevacizumab 治疗26例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2013-09/2014-10确诊为Ⅰ区阈值期 ROP 并行玻璃体注射 bevacizumab 治疗的26例患儿分三组(阈值前期Ⅰ型 ROP、阈值期 ROP、急进型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进行术后效果分析比较。结果:治疗Ⅰ区高危性阈值期 ROP 患儿26例52眼。其中阈值前期Ⅰ型 ROP 3例6眼,阈值期 ROP 15例30眼, APROP 8例16眼。治疗阈值期Ⅰ型 ROP、阈值期 ROP 和APROP 的一次手术治愈率分别为100%(6/6)、60%(18/30)和75%(12/16),三组之间手术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 bevacizumab 治疗Ⅰ区 ROP 的临床疗效明确,比传统光凝术治疗具有一定优越性,可作为 I区 ROP 的一线治疗方法。

  •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雪翎;李甦雁;张正培;苗培建;陈霄雅

    目的:探讨了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0-05收治的22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治疗,3~5 d后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 A组,13眼)和小梁切除术组(B组,10眼)。术后随访12~26mo,分别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经Bevacizumab 治疗3~5 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率为100%。 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中B组1例患者视力下降。 A组和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远期随访A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视力,较小梁切除术更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翼状胬肉术中应用bevacizumab与丝裂霉素C的比较

    作者:许琦彬;诸力伟;许国忠

    目的:比较研究翼状胬肉手术联合bevacizumab 与丝裂霉素C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将2010-01/2012-01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住院的翼状胬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手术联合球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 治疗,B组40例采用手术联合术中丝裂霉素C贴敷治疗,随访1 a,比较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
      结果:A组治愈率为88%, B组为8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105,P>0.05);A组术后复发率为12%,B组为1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105,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B组为18%,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517, P<0.05)。
      结论:翼状胬肉手术联合bevacizumab 与丝裂霉素C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复发率低,但联合bevacizumab 并发症较少。

  • Bevacizumab球结膜下注射联合滴眼液治疗角膜新生血管

    作者:伊恩晖;王懿;王丽丽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结膜下注射联合眼液滴眼治疗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观察 CNV 患者25例32眼,其中碱烧伤6例8眼,慢性角膜炎14例19眼,单纯角膜穿通伤5例5眼。采取患眼下方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 2.5mg,治疗后应用自配的5mg/mL bevacizumab眼液滴眼4次/d,连续滴眼15d。1mo后重复上述治疗,共3次。于治疗前、再次治疗前和3次治疗停止后1、3、6 mo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反应、CNV面积、角膜血管翳及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探讨 bevacizumab 治疗CNV的效果、治疗次数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血压、心率、眼压及前房反应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角膜血管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平均CNV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74、6.221、6.221,P<0.05)。治疗停止后1mo,18眼(56%)视力提高两行以上;20眼(63%) CNV 面积减小;有效率为56%。3mo后23眼(72%)视力提高两行以上;25眼(78%) CNV面积减小;有效率为72%。6 mo后情况与3 mo基本相同。
      bevacizumab对不同病因引起的CNV均表现出治疗效果效果,碱烧伤、慢性角膜炎及单纯角膜穿通伤的改善率分别为62%、79%和60%。在32眼中,观察视力或CNV改善情况,第1次治疗后44%得到改善,第2次治疗后56%改善,第3次治疗后63%改善,3次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改善率,治疗2次和3次与治疗1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74、48.532,P<0.05)。结论:Bevacizumab结膜下注射联合眼液滴眼治疗CNV方法简便,短期观察效果明确,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 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姜俊

    目的::研究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11-01/2014-02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中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视力水平:治疗后1wk;6,12mo,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07 vs 0.27±0.04,0.52±0.08 vs 0.38±0.06,0.72±0.14 vs 0.54±0.08);眼压:治疗后1wk;6,12mo,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3.22 vs 22.32±5.34,18.64±5.08 vs 26.67±6.22,17.18±3.76 vs 22.42±4.32)mmHg;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后12mo,观察组上方视野、下方视野、颞侧视野、鼻侧视野等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1±10.52 vs 78.64±8.24,88.38±12.12 vs 72.37±8.82,73.21±8.46 vs 60.25±7.23,75.35±8.13 vs 62.63±7.29)μm。结论: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助于促进视力水平的恢复、控制眼压、改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 兔眼球后 Tenon 囊下灌注 Bevacizumab 的眼内通透性研究

    作者:邬一楠;周宏健;吴国海;易全勇

    目的:比较兔眼球后 Tenon 囊下灌注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后玻璃体和血清中的浓度,并观察bevacizumab 视网膜荧光显影,探讨 bevacizumab 球后Tenon囊下灌注的眼内通透性和眼外给药途径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 组, A 组均单眼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1.25 mg bevacizumab(1.25mg/0.05mL),B组均单眼单次Tenon囊下灌注5 mg bevacizumab (5 mg/0.2 mL )。1、3 d 后抽取玻璃体和血液,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玻璃体和血清中bevacizumab药物浓度,比较两组中玻璃体和血清内bevacizumab浓度差异,并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视网膜免疫荧光。
      结果:给药1d后,A组和B组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254.40依13.65、1.60依0.32μg/mL。 A组和B组血清内 bevacizumab 药物浓度分别为0.55依0.15、0.63依0.05μg/mL,两组血清 bevacizumab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8,P=0.277)。给药3d后,A组和B组玻璃体腔内 bevacizumab 药物浓度分别为236.80依8.70、1.40依0.23μg/mL,A组和B组血清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0.66依0.17、0.64依0.14μg/mL,两组血清内bevacizuma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7,P=0.841),两种给药方式视网膜各层荧光分布均能明显显现。结论:给药1、3d 后玻璃体腔注药组在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要明显高于Tenon囊下灌注组,玻璃体腔内注射是较为有效的给药途径,而球后Tenon囊下灌注也能使bevacizumab进入玻璃体腔而且达到完全抑制VEGF活动所需的浓度(>500 ng/mL ),并能至少持续3d以上,两种给药方法在血清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bevacizumab,且两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给药方式视网膜各层荧光分布均能明显显现,提示两种给药方式药物均能作用于视网膜各层。

  • 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静;谢安明

    目的:观察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对策。方法:采用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细胞库中取出冻存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复苏法,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常规培养。创伤划痕试验:待细胞融合度达到80%时在单层细胞表面划出一条无细胞的刮除带,空白对照组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bevacizumab处理组加入 bevacizumab 浓度为1 mg/mL 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分时段(0,24,48,72h)观察并测量划痕宽度。结果:人Tenon囊成纤维传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核较大,胞浆丰富,生长时呈漩涡状排列走形,增殖能力强,符合成纤维细胞的一般形态。冻存和复苏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点维持不变。细胞划痕试验显示:0h时,两组细胞划痕初始宽度相等;24 h 时两组细胞迁移距离基本一致;48 h 时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72 h时空白对照组划痕基本愈合, 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较48 h无明显变化,且细胞死亡数目较多。结论:利用细胞复苏法可成功培养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稳定的传代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研究奠定细胞学基础。成纤维细胞本身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外源性bevacizumab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作用时间过长时,会造成细胞的过多死亡。抗新生血管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重要手段。

  • 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刘永松;赵红霞;何阳;杨阳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联合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于我科收住的8例闭角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经过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仍不能控制,先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25mg 0.05ml),1w后予联合丝裂霉素C的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后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的时间、眼压的变化、并发症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滤过泡的形态、术后反应。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本研究中共8例患者(5例女性、3例男性,平均年龄60岁),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1w内共有3例患者观察到虹膜、房角新生血管的消失,2例患者虹膜、房角新生血管的变细,3例新生血管无明显变化。注药前眼压,平均,注药后眼压,平均眼压,玻璃体腔注药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第12月随访,平均眼压降为10.75 mmHg。视力提高者3例,不变者3例,下降者2例,患者均无疼痛症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术后均未观察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可消退或减少虹膜新生血管,减少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并发症,保护残留的视功能。

  • Bevacizumab对视网膜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Bevacizumab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对高氧诱导C57BL/6J小鼠视网膜超微结构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高氧环境明显增加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损伤视网膜超微结构.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高氧环境对视网膜的损伤.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预防视网膜超微结构的破坏.

96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