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克罗恩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翁志媛;肖雪;张又祥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 CD 的3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为12例,女性为20例,年龄为7~15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变肠管位置及内部回声、测量病变肠管厚度,对增厚的肠管改用高频探头,仔细观察肠管壁内部回声以及内部血流分布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其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的32例 CD 患儿中,28例与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结果一致,诊断一致率为87.5%。其中,13例(40.63%)患儿在空肠或回肠形成包块,7例(21.88%)患儿伴升结肠病变,6例(18.75%)患儿肠腔可见多处狭窄,5例(15.63%)患儿从空肠至回肠均有病变,1例(3.13%)患儿肠腔可见1处狭窄。儿童 CD 所致肠管狭窄较重,好发于肠系膜缘,其近端明显扩张,黏膜增粗形成均匀一致的小充盈缺损影,表现为典型的假息肉状或“鹅卵石”样。结论儿童 CD 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具有特殊性改变,能为临床 CD 的诊断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 Crohn病与肠结核病鉴别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杨云生;程留芳;孙刚;彭丽华

    对解放军总医院近20年来确诊的Crohn病28例、肠结核病 14例,回顾分析二者的特点和鉴别要点,旨在为其鉴别诊断提供新的依据.结果:腹痛、血便、腹部包块Crohn病明显多见(P<0.05),发热肠结核病多见(P< 0.05);腹泻、腹部压痛等二者无明显差别.Crohn病、肠结核病内镜检查各11例,内镜下卵石样改变及裂隙样溃疡仅见于Crohn病(P<0.05);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假性息肉、肠腔狭窄等二者无明显区别.病理检查干酪性肉芽肿、裂隙样溃疡、瘘管、肠壁增厚、淋巴结增生、粘膜或粘膜下血管淋巴管扩张、肌间神经节细胞增生肥大、细菌抗酸染色阳性的发生率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回盲部受累Crohn病79%,肠结核病 5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腹痛、血便、腹部包块Crohn病明显多见,发热肠结核病多见.内镜下裂隙样溃疡、卵石样改变、瘘管是Crohn病的特征性表现.病理检查干酪性肉芽肿、细菌抗酸染色阳性仅见于肠结核病;裂隙样溃疡、瘘管、肠壁增厚、系膜淋巴结增生、血管淋巴管扩张、肌间神经节细胞增生肥大Crohn病多见,对二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变化与炎症标记物的关系

    作者:袁柏思;金鑫鑫;路又可;刘炯;王少东;王震凯;吴琳;汪芳裕

    背景: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有关,T 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目的:研究 CD 患者外周血 CD3+、CD4+、CD8+ T 细胞变化与炎症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 CD 患者(活动期14例和缓解期12例)和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 CD3+、CD4+、CD8+ T 细胞比例,并分析与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ESR、CRP、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CD 活动期 CD3+、CD4+、CD8+ T 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 ﹤0.05),但缓解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CD 活动期ESR 和 CRP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CD 缓解期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 CD 活动期和缓解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3+、CD4+和 CD8+ T 细胞比例与 CRP 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 ﹤0.05),CD3+、CD4+ T 细胞比例与 ESR 呈正相关(P ﹤0.05);CD3+、CD4+和 CD8+ T 细胞比例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均无关(P ﹥0.05)。结论:CD 患者 CD3+、CD4+和 CD8+ T 细胞比例随病情活动而升高,并与 CRP 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

  • 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小剑;赵靓(综述);孟立娜(审校)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的发展,对 IBD 的了解有所深入,但其确切致病因素仍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环境、免疫、微生物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吸烟、维生素 D、性激素、情绪、饮食与 IBD 的发生有一定联系。本文就环境因素在IBD 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肠道菌群在肠道稳态和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迎娣;张红杰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性和易复发性。近年来肠道菌群在 IBD 发病中的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肠道稳态和 IBD 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Th17细胞和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芦泽兰;乔宇琪;冉志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 IBD 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 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与 IBD 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 Th17细胞和肠道菌群在 IBD 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肠内营养在诱导和维持成人克罗恩病缓解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杨红;金梦;钱家鸣

    肠内营养对克罗恩病的治疗理念经历了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近年其在治疗克罗恩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重点评述肠内营养治疗克罗恩病认识的历程、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克罗恩病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 克罗恩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葛媛媛;李毅;龚剑峰;郭振;曹磊;朱维铭;黎介寿

    营养支持治疗是克罗恩病(CD)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纠正营养不良、诱导活动期疾病缓解和围手术期处理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肠内营养(EN)在 CD 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广受关注,本中心在系统性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CD,尤其是应用 EN 行 CD 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 CD 术前营养治疗指征、治疗疗效、治疗终点以及可能的机制等作一概述,以期为提高 CD 术前优化处理水平、规范术前营养治疗有所裨益。

  • 关注克罗恩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作者:李世荣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破坏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肠管和肠功能损害。CD 发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时30%~50%的患者已发生各种并发症,难以治愈。高危人群的伺机性筛查是 CD 早发现(CD 前期)和早诊断(无并发症的 CD)的重要策略。结肠镜检查和多种血清、粪便标记物筛查可能成为 CD 早诊方法。CD 的早期治疗有可能改变其自然病程。

  • C×C 趋化因子受体2和白细胞介素-8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朱锋;王晓兵;刘适;吴婷;夏冰

    背景:CXC 趋化因子受体2(CXCR2)为 G 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参与肿瘤生长、血管形成以及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有研究显示其参与炎症性肠病( IBD)发病,但相关作用仍未明确。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8(IL-8)与CXCR1和 CXCR2的相互作用在 IBD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 CXCR2和 IL-8在 IBD 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活动期 IBD 患者121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选取7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HC)组。采用 real-time PCR 检测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 IL-8和 CXCR2 mRNA 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 CXCR2蛋白表达。结果:UC 组外周血IL-8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HC 组(P =0.017);CD 组、UC 组和 HC 组外周血 CXCR2 mRNA 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 =0.285)。CD 组、UC 组和 HC 组肠黏膜组织 IL-8 mRNA 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 =0.206);CD 组和 UC 组肠黏膜组织 CXCR2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HC 组(P =0.002;P <0.001),且 UC 组显著高于 CD 组(P =0.005)。UC 组和 CD 组肠黏膜组织 CXCR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 HC 组(P =0.049;P =0.080)。结论:IBD 患者肠黏膜组织CXCR2 mRNA 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且以 UC 患者为著,下调肠黏膜 CXCR2表达可为治疗 UC 提供新靶点。IL-8主要在 UC 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提示 IL-8主要与 UC 发病相关。

  • 479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作者:徐晓敏;黄光明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易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预后和复发预测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 IBD 患者的复发特征以及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6月明确诊断的住院 IBD 患者47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1例,克罗恩病(CD)178例,按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对可能影响 IBD 复发的各项临床特征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UC 组复发率为52.49%,CD 组为77.53%。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轻(<40岁,OR =0.825,95% CI:0.777~0.876,P =0.000)、病程长(OR =1.186,95% CI:1.089~1.291,P =0.000)和广泛结肠炎(OR =16.993,95% CI:2.670~108.170,P =0.003)是 UC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轻(<40岁,OR =0.944,95% CI:0.915~0.974,P =0.000)和服药依从性差(OR =31.074,95% CI:10.456~92.343,P =0.000)是 CD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参考上述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早期识别、早期积极干预、坚持维持治疗,同时加强健康宣教以改善服药依从性,可能对降低 IBD 临床复发率具有积极意义。

  •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基质金属蛋白酶-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陈霏;赵光耀;虞竹雯;戴娟;朱兰香;陈卫昌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 IBD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IL-2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4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IBD 患者80例,其中克罗恩病(CD)43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 ELISA 法检测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对 CD和 UC 活动期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以 ROC 曲线评价 IL-22、MMP-9、MIF 筛查CD 和 UC 活动期的诊断性能。结果:CD 组和 UC 组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CD 组与 U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 和 UC 活动期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较缓解期显著升高(P <0.05);IL-22、MMP-9联合检测筛查 IBD 活动期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CD:0.853,UC:0.867)优于 IL-22、MMP-9、MIF 三项指标单独检测(CD:0.747、0.770和0.699,UC:0.774、0.815和0.761)。结论:IBD 患者外周血 IL-22、MMP-9、MIF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IL-22、MMP-9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 IBD 活动期筛查的准确性。

  • 微生态制剂在非感染性腹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建勋;孟立娜

    非感染性腹泻是一类由多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多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治疗非感染性腹泻至关重要。微生态制剂(MEA)对非感染性腹泻具有一定疗效,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成为治疗非感染性腹泻的常用药物。本文就 MEA 在非感染性腹泻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肠道微生态在克罗恩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治疗前景

    作者:楼俪泓;曾悦;王兴鹏

    克罗恩病(CD)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其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多因素所致。肠道微生态与 CD 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 CD 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道微生态改变与 CD 发生相关,调节肠道微生态对 CD 有治疗作用。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 CD 发病的关系以及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 MicroRNA 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王嘉正;陈颖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 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目的基因表达。研究发现,miRNA 参与对肠黏膜屏障和黏膜免疫系统的调控,miRNA 表达异常与 IBD 的发生相关。本文就 miRNA 在 IBD 中的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血细胞分离术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虞艳;黄光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免疫因素在 IBD 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细胞分离术(CAP)作为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方法,可选择性滤过或吸附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诸多研究证实其对 IBD 有一定治疗效果。本文就 CAP 在 IBD 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NLRP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梦优;仝巧云;周婷婷

    炎症小体是一种蛋白质复合体,可调节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活化,促进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是 NOD 样受体(NLR)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中激活并表达。NLRP3可感知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启动先天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 NLRP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清分子标记物和易感基因对炎症性肠病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远;童锦禄;冉志华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两者的鉴别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病理活检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近年来,IBD 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因无创、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而发展迅速。此外,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开展,对 CD 和 UC 相关遗传突变位点和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血清分子标记物和易感基因对 IBD 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分析炎症性肠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铭;章粉明;单国栋;陈洪潭;胡凤玲;陈文果;陈李华;余捷凯;许国强

    目的探索 IBD 血清差异蛋白指纹图谱的诊断模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弱阳离子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72例 IBD 患者(其中CD 54例、UC 18例)和44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将3组两两对比,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筛选出 P<0.05的差异蛋白质峰,通过遗传算法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方法筛选出佳诊断模型,用留一法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CD 组与健康对照组,UC 组与健康对照组,CD 组与 UC 组中分别筛选出差异大的10个蛋白质峰。质量/电荷比(M /Z)值为3275.29,4963.91,4980.53,5336.90的4个蛋白质峰组合所建立的诊断模型能很好地区分 CD 组与健康对照组,其诊断 CD 的特异度为97.7%,敏感度为92.6%。 M /Z 值为2272.41,2660.42,3029.77,5002.78的4个蛋白质峰组合所建立的诊断模型能很好地区分 UC 组与健康对照组,其诊断 UC 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94.4%。M /Z 值为2082.63,2210.64,4039.02,4298.30,4978.03,5002.22的6个蛋白质峰组合模型,诊断 CD 的特异度为50.0%,敏感度为88.9%。结论 MALDI‐TOF‐MS 技术联合遗传算法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所建立的 CD 与 UC 血清差异蛋白的诊断模型,对 IBD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误诊为克罗恩病的原发性肠道 T 细胞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白莉;冯婷;叶子茵;杨荣萍;何瑶;曾志荣;胡品津;陈旻湖

    目的分析误诊为 CD 的原发性肠道 T 细胞淋巴瘤(I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总结 ITCL及 CD 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 ITCL,同时在病程中曾误诊为 CD 者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收集177例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 CD 的患者病史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的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连续变量采用 t 检验或Mann-WhitneyU 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则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共18例误诊为 CD 的 ITCL 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7例;中位确诊年龄为38.5岁(28.8岁,42.5岁);中位确诊病程为6.00个月(3.75个月,13.25个月);常见首发症状为腹痛(12/18)、腹泻(13/18)及贫血(13/18),2例以急性肠穿孔为首发症状。16例患者病程中出现 B 组症状,其中发热13例、体质量下降16例、盗汗1例。12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1种或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肠穿孔9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肠梗阻2例。而177例 CD 患者中,男104例,占58.8%,中位确诊年龄为22.0岁(18.0岁,29.0岁);首发症状有腹痛(88.7%,157/177)、腹泻(55.9%,99/177)、贫血(63.8%,113/177)、发热(33.3%,59/177)及体质量下降(59.9%,106/177)等;病程中有30例(16.9%)患者出现肠穿孔(慢性为主),12例(6.8%)出现肠梗阻,7例(4.0%)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与 CD 相比,确诊为 ITCL 的患者中男性多见(χ2=8.837,P <0.01),确诊年龄较大(U=314.5,P <0.01),病程较短(U=385.0,P <0.01),临床症状中体质量下降(χ2=5.867,P <0.05)及发热较多见(χ2=10.609,P <0.01),并发症中肠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相对多见(χ2=9.185、24.908,P 均<0.01)。ITCL 的病变部位均为多发病灶,其中8例累及小肠,14例累及结肠,1例累及食管;内镜下均表现为溃疡性病变、大部分病灶呈节段性分布。与 CD 相比,在 ITCL 的肠道组织病理中淋巴细胞增生较常见[17/18比19.7%(35/177),χ2=42.844,P <0.01],肉芽肿罕见[0比42.8%(76/177),χ2=12.665,P <0.01]。18例 ITCL 患者中,仅9例接受化学疗法,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结论原发性 ITCL 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 CD,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注意鉴别。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